《牡丹亭》

  1、风无定,人无常。

  2、雨过炊烟一缕斜。

  3、好者好也,逑者求也。

  4、景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5、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6、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

  7、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

  8、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9、且提壶,花间竹下长引着凤凰雏。

  10、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11、沉鱼落雁鸟惊暄,羞花闭月花愁颤。

  12、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13、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14、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15、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16、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

  17、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云。

  18、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

  19、越王歌舞今何在?时有鹧鸪飞去来。

  20、春鞭打,笛儿唦,倒牛背斜阳闪暮鸦。

  21、我年将半,性喜书,牙签插架三万余。

  22、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23、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

  24、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25、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则怕的羞化闭月花愁颤。

  26、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

  27、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28、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

  29、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

  30、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31、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32、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33、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34、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35、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36、一般桃李听笙歌,此地桑阴十亩多。不比世间闲草木,丝丝叶叶是绫罗。

  37、情由心生,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情非之至也!

  38、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39、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必无处不飞悬。哎,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

  40、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

  41、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蘼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里。蹙金莲红绣鞋,荡湘裙呜环佩,转过那曲槛之西。

  42、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论星宿,连张带鬼。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谩说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那里?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

  43、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见。不提防沈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貌。

  44、四季相续,光阴暗把流年度。休慕古,人生百岁如朝露。莫区区,莫区区,好天良夜且追游,清风明月休辜负。但落魄,一笑人间古今,圣朝难遇。

  45、忙处抛人闲处祝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46、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47、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的思想倾向。

  昆曲《牡丹亭·游园》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以下摘抄自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

  这是作者于一九六一年为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所作的报告。他首先对全部剧文,逐句解释,并且在讲话的同时,将表情、身段、部位做了详细的分析。讲话稿是由许源来先生记录和整理的。

  杜念:“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春念:“便是。”

  [皂罗袍],杜丽娘在花园里有两支曲子,这是第一支,它的内容着重在描写杜的游春伤感。

  杜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这时杜丽娘刚进花园,首先接触到的是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应该露出赏春的愉快心情。

  “原来”、“姹紫”,杜在台中间的大边,左右投袖。从“嫣红”起打开扇子,走到大边台角,春香也转到了上场门角。“遍”字杜、春二人同时蹲下身子,都用扇子平着抖。?

  杜唱:“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杜丽娘在园内看见断井残垣的残败景象,感到好景不常,联系到自己的心事,她就伤春起来了。“似这般都付与”,二人又变换部位,杜在下场门角,春在小边台角,杜高春低,形成斜对面式的高矮像。“断井”往下指,“颓垣”向上指。

  杜唱:“良辰美景奈何天。”?

  “良辰美景”,二人转身同归台中间,杜在大边。“奈何天”,同向台口走去,“天”字杜向高指。?

  杜唱:“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赏心乐事”,二人并立台口,互相搭肩。“谁家院”,各伸食指互碰三次,同时互对眼光三次。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来都是好事情,但作者在下面加了奈何天、谁家院,就使好事落了空,马上能把杜丽娘伤春的情绪透露出来,足见名家手笔之妙。

  杜唱:“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朝飞”句,二人对扯圆场,杜从里走到小边,春从外走到大边。“云霞”句,双进门,杜仍在小边,双手拿扇,左右各摇摆一下,再向远处一指。?

  杜唱:“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雨丝”句,二人同向后倒一步,各用扇抖着,双手打圈两次,并随着打圈的节奏下蹲。“烟波”句,都用云步斜着向下场门角移动,各把扇子倒拿着,做出摇船的姿势。?

  上面四句,是说杜丽娘看到翠轩、画船,联想起园内晴天和阴雨的景致。

  杜唱:“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锦屏人”是泛指富贵中人,“韶光”就是春光。这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富贵中人平日只知道争权夺利,哪里有时间来欣赏这些天然美景呢?

  “锦屏人”,杜回身边唱边走,向小边台角走去。“韶光”,伸出双臂,比出满园的春光。“贱”字一扭头从小边走到大边,表示轻视韶光的意思。

  杜丽娘【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好姐姐],这是进了花园唱的第二支曲子,它的内容是描绘一些园中实景——青山和花鸟。里面有杜丽娘看到的,也有听到的。

  杜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这里的“青山”并非指的一座大山,只不过是园林中的一些点缀,类如长满了青苔绿草的假山或是土山。这里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花不会叫,为什么要用“啼”呢?因为也有一种鸟名叫杜鹃,相传它常哭出血来,所以作者借用“啼”字来形容花的红艳。

  “遍青山”,在大边台角朝上一看。“啼红了”,边唱边走到下场门角。“杜鹃”,合扇倒拿画圈。

  杜唱:“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荼蘼外”指荼蘼架的外面。春香领着杜丽娘走到上场门角,冲荼蘼架看一下。“烟丝”,两手缠着打两个小圈子。

  杜唱:“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

  牡丹在夏初才开花,赶不上春天,作者写牡丹的用意,是暗指杜丽娘自伤落在后面。“那牡丹”,从上场门角斜着冲大边台角走去。“虽好”,在大边台角用合着的扇子在左手心里拍三下,双手冲外一摊,表示遗憾的意思。“他春归怎占得先”,杜举起左手拿着打开的折扇,春站在杜的后面稍后一些,举起右手拿的团扇,再冲下看一次牡丹。

  上面杜丽娘三处看花,都是由春香领着她走的,每处看花前,春香还分别有如下的夹白:“小姐,杜鹃花开的好盛吓。”“这是荼蘼架。”“是花多开,那牡丹还早呢。”杜唱:“闲凝眄。”

  春香领着走,从大边台角向左转身,杜丽娘仍归大边。这句唱里乐队方面有莺燕叫声的效果,二人有仰面侧耳倾听鸟声的身段。春香还有夹白:“小姐,你看莺燕叫得好听吓。”念完,二人同时向里转一个身。

  以上是杜看到的,下面就是她听到的了。

  合唱:“生生燕语明如翦。”

  从“生生”起,杜在前,春在后,杜右手倒拿着打开的扇子,在胸前左右摆动,用云步斜着向台前移动,一直移到“剪”字才亮住像。

  合唱:“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从“听呖呖”起,杜、春二人再向里转一个身,杜把扇子交左手平举,右手翻袖高举,春右手执扇高举,左手伸开向外指,二人同时冲上场门角退着走蹉步,一直走到“声”字才亮住。“溜”字,杜转身,“的”字扇交右手,平着举起,“圆”字左手外指。这时春也转身冲外在杜的前面慢慢蹲下,正好形成一个前后式的高矮像。唱完这句,杜归大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