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问鬼神

  曾经子路问起鬼神,孔子还斥责他说:“不知生,焉知死!”

  实际上,孔子并不是否定鬼神,在《大学》、《中庸》中就留下他对上等根器的弟子说的“大哉,洋洋乎鬼神”等赞语,他只是顾虑到人还没有学好人道,没有做好人中的君子之行,就可能用势利的邪思为自己的私利来讨好和谄媚于鬼神。而这个俗语就是那些自以为懂的人传出的可笑段子,王孙贾听到了却理解不了,就拿来问孔子,孔子就对他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不守道德,不明是非,不遵天伦,获罪于上天,你祈祷都没有用,更别说讨好哪个神了。

  天无不载,天无不明,古人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佛家讲“佛无处不在”,一个小小的司家、司灶之神当得何事?相反古代的君子是讲究堂堂正正,不隐不晦的。

  《忍经》中记载有人押粮船行至黄河中游,河水突然翻滚起巨浪,旁人就对他说:请赶快祭祀河神吧,他说:不,我没有得罪河神,我心可昭日月,决不行谄媚之事。结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孔子这里讲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按天理良心做人做事,行的端,做的正,何须谄媚于神鬼?如果有神鬼,他(它)们不也是按宇宙规律天道真理在行事吗?他们乱来,那自有治他们的更高力量主持正义,所以,人心正,不必对鬼神行谄媚。

  莆田林生霈说:听说泉州有个人,一天忽然发现自己映在灯光下的影子越来越不像自己。再仔细观察,发现自己身体一举一动,影子也随着举动,只是那影子头大如斗,头发蓬乱,像个羽毛车盖;手和脚都像鹰爪子一样钩曲着,他越看越觉自己像个奇形怪状的恶鬼。不禁吓得失声大叫,呼喊他的妻子出来观看,妻子所看到的影子和他看到的完全相同。从此以后,每当夜间灯下,他的影子都呈现这种形象,又想不出是什么原因,弄得他每日惶惶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他有位邻居,是个私塾先生。这位先生得知此事之后说:“妖怪不会无缘无故变现,出现这样的情况定是自招。大概你的心里存在着某种恶念,以致罗刹鬼乘机附在你身上现形,你仔细想想,有这种因素没有?”

  此人听了,神色悚然,很叹服老先生的见识。就坦诚地说:“我和某某人积有冤仇。我总想着有朝一日把他全家杀尽,叫他断子绝孙。然后我逃跑投靠台湾鸭母(朱一贵)。如今,我的身影起了这样的现象,这乃是神灵对我的恶念发出的警告!现在,我立即断了这个恶念,看看你的猜度灵验不灵验?”

  就在这天晚上起,此人的身影又恢复了正常。这可真是意念一转,立分祸福啊!

  出自《纪文达公笔记摘要》

  据《太上感应篇例证》中记载:元代的元自实,痛恨一个叫谬材的人忘恩负义,在五更时想去杀他,路过一座庵堂,庵堂主人轩辕翁早上起来诵经,看到有数十个奇形鬼物跟随元自实前往,样子非常凶恶。不一会儿又返回,那些跟随他的人,戴着金冠玉佩,百十成群,香花幡幢簇拥着他,十分的庄严,脸上都露出和祥喜悦的样子。轩辕翁就召他问明原因,元自实于是说:“我很谬材太负心,准备前去杀死他。当到了他家的门口时,心想他虽然对不起我,可他还有妻儿跟老母,杀了谬材,他的妻儿跟老母又依靠谁生活呢?因而于心不忍,于是念头一转,就回来了!”轩辕翁就将所看到的情形告诉他,而且道贺说:“你的一念之恶,而凶鬼跟随;一念之善,而福神跟从。你的事,神明已经知道了,你比将有厚福!”元自实于是坚持不懈的行善,后来考上科第,官位做到了卿相,而谬材则在乱军之中被杀。

  “天上三台北斗神君,常在人头上,察其有罪,夺其纪算,算尽则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