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财迷的第一桶金

  张氏笑着哄香凝道:“好好好,咱们文娘多挣钱,全家都换新衣衫。”

  二力在旁边急道:“娘亲娘亲,我也要我也要,文娘姐姐也要给我做新衣衫。”

  香凝伸手摸着二力的头柔声哄道:“好,大力二力都有新衣衫,跟成哥哥穿一样的好不好?”

  二力憨厚的说:“当然好,文娘姐姐,我喜欢绿色、大哥喜欢蓝色,还有还有成哥哥喜欢黑色”二力一脸讨好的指着香成。

  香成挠挠后脑勺表示无奈,经常穿黑色不是因为喜欢,是因为干活耐脏。前世的香成因为太过顽皮,经常弄脏衣服。衣服染了洗都洗不掉,气的老妈一蹦三尺高,买的衣服几乎都是黑色。好吧,其实香成也很想妈妈,只能在午夜偷偷抹眼泪!

  “好,全家都有份,通通都有新衣衫。”香凝面带微笑安抚着雀跃的孩子们。

  一路上二力还念念不忘的碎碎念着新衣衫的事,小孩子的内心最是单纯快乐,一块糕点、一件新衣都能高兴半天,真是让人羡慕

  说说笑笑来到历阳县,历阳县规模小,又不是边防重镇,进出城门无人盘查,街面整洁,路上行人三三俩俩脚步悠闲,很象现代提倡的慢节奏生活,百姓衣饰虽然普通,却面带详和。

  公元639年正是历史上出名的贞观之治,国家对外边疆稳固、对内休养生息,社会安定渐显盛世之象。良好的社会环境,百姓生活富足,自然心平气和,面容安详。

  香凝等人赶到集市已是巳时末午时初(11点),集市上早已经是人来人往,只见卖蔬菜的、卖水果的、鸡鸭鱼肉、牛马牲畜……还真是应有尽有。

  先来的摊贩已经收拾停当,预备开张,金有福赶着牛车寻了一块地方安顿下来,把笋子连筐搬下分干鲜两处一一码放整齐,张嘴吆喝着开始兜揽生意:“新鲜的竹笋,鲜嫩爽口!”金有福明显是经验丰富。(农人多余的农副产品都是在集市贩卖以求换得生活必须品)

  香凝真心张不开这个口,只好在旁边帮忙收拾整理。

  竹笋鲜嫩卖相好,引的过往的阿婆纷纷来问:“这笋子怎么卖啊?”“几文钱一斤?”

  香凝痛快的回道:“鲜笋五文钱一斤,干货二十文一斤。”

  其中一个说:“先给我来几棵尝尝”

  “哎!”金有福手脚麻利的过称给装了:“五斤九两。”

  香凝见状很有眼色的抓了一把干笋塞在里面道:“阿婆,添点干货,凑个整数好算帐。”阿婆看添头不少,笑着点头同意了,数了30文放到香凝手里。

  香凝拿着30文钱,心底好一阵激动,这可是穿来大唐的第一笔收入啊!

  香凝转手就把铜钱塞到张氏手里:“福婶,把钱收着,我去帮忙。”

  “文娘,这钱……”

  香凝不等张氏说完就把话给堵了回去:“福婶,集市上人多手杂,你就先收着吧。”

  张氏抬头望了望丈夫,金有福大气的一挥手:“你先收着,忙完再说。”张氏无奈只好找出小竹筐把铜钱收好。

  集市上人来人往,全家齐上阵,一个时辰不到居然卖了鲜笋一百九十多斤、干品八斤,抹零去捎实际得银1085文,这可是一贯多钱啊!

  挣钱了,香凝自是十分高兴,只是望着装铜钱的小竹筐有点郁闷

  唐朝普通百姓日常交易,都是用铜钱,很少使用银子,一般都是用绳子把铜钱穿起来,一串100枚或者1000枚,1000枚为一贯钱。

  这以后要是挣的多了,难道还要专门修个仓库???实际上,铜钱多了不只要修仓库,绳子磨烂了还要经常更换,只有大宗交易或者对外贸易才会使用银子和金子,小商贩成筐搬铜钱的随处可见。

  正午时分,孩子们都饿了,张氏去要了几碗汤饼,一碗汤饼五文钱。

  隔壁汤饼摊子的阿婆早就见那竹笋新鲜,干脆叫拿了竹笋去换,香凝抱着十斤鲜笋过去。

  阿婆忙推说:“小娘子,用不了这么多,这多不好意思。”

  香凝大方的笑笑道:“弟弟们还小,一碗怕吃不饱,两碗又怕浪费,阿婆看不够了适当再给添些,让弟弟们吃饱就好。”

  隔壁的阿婆也是个好心的老人家,浇头给加的足足的,看哪个孩子不够了就动手再添些,一看就是个实在人。

  香凝好奇汤饼是什么?端来仔细一看,这不就是面片吗?只是比老妈抻的面片窄了些而已,不过味道真是不错,恩!好吃!阿婆的手艺好的没话说

  午后的太阳明晃晃的,吃了汤饼越发觉得热。

  香凝查看了下,鲜笋还有几十斤,干品剩的多,大约有200斤,逢一个大集只卖这些,还是少了点,这还没火力全开呢。每天只挖半天,家里还晒着不少,想到这里香凝坐不住了

  对金有福夫妻道:“有福叔,一时也卖不完,让婶子带弟弟们去逛逛吧,我也想出去转转。”

  “也好,孩子她娘,你带着孩子们逛逛吧,带着文娘。”

  香凝有自己的小心思哪肯一起,忙道:“福婶带着弟弟们去吧,我想去书肆(书店)看看。”

  张氏心知拧不过她,也就答应了,特意嘱咐注意安全不可远走。又拿荷包装了100文钱塞到香凝手里道:“看上什么就买,如若不够,寻我来拿。”

  不是张氏小家子气,是铜钱太多荷包太小,多了根本装不下

  张氏转身带着孩子们朝布庄去了,香凝挑了一只小背篓,装了些干鲜竹笋,背着也转身走了。

  路过书肆香凝只在门口看了一眼,并没进去

  顺着街道饶到后街很轻松就找到了张记,店面宽阔干净,墙上挂着一溜水牌,水牌下面整整齐齐码放着大大小小的酒坛子。

  才过午时,不少人正在里面吃酒。

  香凝刚刚走到门口,一个小二(唐朝管店小二叫博士,照顾大家习惯以后都叫小二)面带微笑迎上前来道:“小娘子,要吃点什么?呦!这怎么就你一个人啊,家里大人呢?”小二好奇的朝香凝身后张望,确定只有香凝孤身一人。

  不怪小二多嘴,都说唐朝开放,妇女可以随便上街,但是单身一个女孩子满大街抛头露面的乱跑,确实少见。只有非常贫困的人家,为了生计才会顾不上脸面,有点身份的都会带着幕篱或者面沙,更有甚者带着丫头婆子和护卫前呼后拥的逛街

  香凝对小二微福一礼客气道:“我是来卖菜的,劳烦请替我问问掌柜,新挖的春笋要不要?”不等小二回话,就把背后的小竹篓拿下来,把春笋拿给小二看。

  小二搭眼一看,竹笋确实新鲜,朝柜台里扒拉着算盘珠子的掌柜大声问道:“李掌柜,这竹笋很新鲜,咱要不要?”

  李掌柜抬头看了下小竹篓面容慈祥道:“小娘子,对不住啊,店里用量太大,你这两棵竹笋实在太少,还不够两盘菜的,要不你告诉爹娘多挖点送来?”这老掌柜还真是热心肠

  香凝一听这话心里乐了,抱着竹篓忙朝柜台前行两步,微福了福身到:“不知道是李掌柜,多有怠慢,敢问李掌柜每天竹笋的用量大约为多少?家中还有,我叫大人送来。”香凝年纪虽小却沉稳有礼,且说话办事条理清晰。

  李掌柜不由停下手中的算盘珠子道:“不瞒小娘子说,这新鲜的竹笋正当季,每天总要20斤往上,赶上初一十五还要再多些,不知小娘子家中还有多少?还有这价格……”

  “新鲜的五文钱一斤,还有五十多斤,还有些干品20文一斤,如果长期合作,这价格还可以商量,李掌柜要不要看看?这是样品。”说着把笋干也拿出来放在柜上。

  李掌柜拿起竹笋仔细看看,衷心夸到:“这笋干品质上乘,价格合理,出鲜品的季节干品就用量少些,每月二十斤也尽够了,等到鲜品过了季,每天总要十斤以上才行”

  香凝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历阳县竟如此繁华,这个需求量,绝对有帐算,忙道:“家人勤勉,店内的用量想必问题不大,不知道几天送一次为好?”

  “新鲜的不耐久搁,不知小娘子贵姓,家住哪里?”

  香凝想了想道:“小女子姓文,家住胭脂村。”

  李掌柜略沉吟到:“胭脂村嘛稍微远了些,每两天送一次可好?鲜货每天30斤,干货每月30斤,过了十月,干货剩的多少再行商谈,文娘子看这样安排可还方便?”

  香凝观李掌柜办事厚道,不以对方年幼而有所欺辱,心下欣喜,果然还是好人多啊!

  生意谈妥,香凝高兴的冲李掌柜道:“劳烦李掌柜照顾,捎后就叫叔叔把货送来。”说罢福身告辞转身去了。

  李掌柜望着香凝的背影,把柜上的竹笋拿起来又仔细看了看,手锊长须心中暗到,这小丫头真是聪慧伶俐……抬手招了小二把竹笋送去厨下,先做了试试味道

  香凝兴冲冲的回去,路过书肆也有心情进去转转。香凝的原身也是读过书的,香凝本打算买两本中医和草药类的书籍看看,哪知除了《本草集》啥也没有,只好挑了一卷《千字文》给香成和孩子们,又给自己买了一卷《诗经》。

  香凝付钱的时候才发现古代的书真贵啊!一卷千字文居然要10文钱、《诗经》30文,《本草集》属于工具书竟然开价50文!难怪穷秀才那么多,这书根本就买不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