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明月别枝惊鹊

  第二日一早,师徒二人就收拾行装,往玖寨中走去。

  辛岁仔细关了门窗,锁了院门。以前出门,驿站大门是从来不需要锁的,有兴趣进来的也只有山猫之类。

  现在王老师成了著名的山区大哲学家,时不时有人登门拜访,挂锁一把也是提醒来人主人不在,免得误了客人的时间。

  其实小心眼的辛岁还有一重考虑,他不想推门进自己家却见到不相识的人坐在屋中,有的人还大大方方地自己摸索泡好了茶水,美其名曰“名士风范”、“不拘小节”。

  呸,不知道你不拘的是哪个犄角坷垃的小节,拿我都舍不得用的茶杯喝水,真是亏了大德!

  一路上,王守仁继续考校辛岁这些天的学习成果,师徒俩一问一答之间,玖寨就近在眼前了。

  自打年后归汉以来,玖寨的人物风貌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进寨子的大路口,竖立起了一块木质的牌坊,上面是王守仁写的“苗家玖寨”四个大字,听族长说,后半年他们打算换成石雕的,更显气派。

  很多苗家小楼都添加了有汉家风格的装饰,这家一个云纹砖装饰的门户,那家小楼四角加安了些飞檐上的瑞兽。

  可能暂时都有些不伦不类,但也有一种混搭的美学风格。

  这都是寨子里的人赚了实实在在的银钱以后,花了大价钱请城里的工匠给自己做的。

  虽然在外人看起来有些吃亏,但是赚钱的门路一直在的,赚了钱不给家里花点,那算什么顾家的苗族汉子。

  和外面通商以来,苗家的服饰、刺绣、银饰、药草、苗酒、苗茶、蜡染,甚至渔获等,都成了热卖的紧俏商品。

  封闭日久,苗家人完全没能想到这些自己平常家用的东西也可以换成白花花的银子,然后用银子去购买那些汉人的调料、布匹、家具、饰品、香料等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开始是一些消息灵通的商人们来到玖寨中,以低廉的价格收购苗族商品,再运去城市里牟取极高的利润。

  后来寨子里的人发现了这些商品的真正价值,就自己组织了运输队伍,按时运货物到修文县城和周边的州县贩卖,回程时再行购买自家需要的货品,两不耽误。

  朝廷对于新附的苗寨是有通商优惠政策的,他们不仅不需要交税,还可以得到一定的价格保障。不得不说,大明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效率都是数一数二的。

  学习语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交流中提高。王老师为玖寨打好了语言学习基础,在蜂拥而来的外界风潮的影响之下,苗家人不仅家里有了银钱,那充满地方风格的汉话也迅速变得纯正、地道。

  一路上,遇见的苗家人多数都穿着苗汉混杂的衣服,有的人依旧一身苗族服饰,却戴着一顶花色的遮耳帽,大热天的,也不怕捂出痱子;

  有些女子上身是苗家的刺绣交领上衣,下身却不再是传统的百褶裙,反而是汉人的襦裙,初看去觉得怪异,也许习惯了会成为一种特殊的装扮风格?

  一个个忙碌的汉子,一位位洋溢着青春笑容的女子,看到王守仁都会过来恭恭敬敬行个礼,有的人还会提出一些自己学习上的困难,可谓勤勉好学。

  辛岁一路上走着看着听着,忽然有些惭愧:我这个大弟子每日在家懒散度日,好学比不上这些还要忙碌家事的人们,实在是……

  寨子里的道路也修缮了一番,最近正在铺石板路,风貌可谓是焕然一新。

  走到桑午玖家的小楼门前,二楼窗边发呆的旎旎看到了她的辛岁哥哥,风风火火地笑着跑到了辛岁面前。

  这一打照面,却是把辛岁和王守仁都吓一跳。

  原来富有单纯自然之美的小姑娘歪歪扭扭编了发辫,还换了一身不太合身的汉人服饰,上身大红绣花,裙子却是深绿色,两者结合,让人一言难尽。

  最让人惊诧的却是,小姑娘干净纯真的脸上,敷着一层厚厚的“白霜”,活像是数九寒天坟墓里挖出的僵尸。

  偏生这“僵尸”般面庞上的表情还极为生动活泼,可劲儿憋着笑意,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好像会说话,大概就是“看看我今天打扮得美不美呀~”

  辛岁看着拉着自己衣袖的“僵尸”猩红一片的嘴唇,和两团橙红的脸蛋,憋笑都要憋出内伤了。

  旎旎一直向他投射出真诚期望赞美的眼神,他也不忍打击小姑娘的爱美之心,只是想着以后该领小姑娘多出去转转了。

  劝导旎旎去洗把脸之后,辛岁师徒二人和迎出来的桑午玖一道,进竹楼去研究那三种苗族古炼之法。

  王守仁把苗族古炼编写成了一部薄薄的书册,目前只手抄了两册,一本苗文,一本汉字。其中图画都是他亲自完成,费时费力良久。

  金叶被重新交还给了王守仁保管,虽然王守仁说这可能是苗家先祖在三十七道品阵中遗留的,理应归还苗家,但桑午玖族长执意交给他,说是放在自家也无甚用处。

  辛岁拿到这本薄薄的书册,有些说不上来的激动,第一部分,上书“日月炼”三个大字。

  “刀伐箬竹兮心乱纷纷,用歌劝君兮言重语轻,劝君进取兮勿念吾情,修而成龙兮仙乃修成。……”辛岁就此沉浸在那些深奥的词句当中。

  努力看完了第一部分日月炼,他已经是头昏脑涨。那些文字仿佛自带某种魔力,在脑海里会相互碰撞,让人无法平心静气地去理解接受。

  “君专此事兮吾逐风去,四处漂泊兮盼君有成。”

  合住书册,脑海中竟然只有最后这两句话的记忆,辛岁有些骇然,同时,心里却更相信这书册内容的真实性。

  抬起头,看到王守仁了然的眼神,知道大概王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

  桑午玖也和女儿旎旎在看那本苗语版本的书册,同样许多疑惑不解。他们对汉字的理解还不到位,本族语言更加合适。

  旎旎已经洗干净面庞,小姑娘清丽的面容很是讨人喜欢,虽然依旧是一身红配绿,但赛不住脸蛋底子好,看上去没什么庸俗之感。

  此时小姑娘也知道辛岁哥哥有事要做,只默默陪着。

  思索之后,辛岁决定亲身试验一次。

  这个关头可不需要什么退缩不前,世界对自己不够友善,自己就该把世界遗留在自家门口的猪后腿大大方方地搬进屋里。要是大度地喊叫推让给别人,那不是君子,是傻子。

  下定主意,跟老师商议一番,他决定找个僻静之所,自己试试看。

  王守仁当然是需要守在身边的,要是自己心神失守,他相信王老师能把自己的小命拉回来。

  虽然读完书册之后,其中具体内容已然忘记,但是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解之后还是记得的。

  这“日月炼”,是要观想日、月、山、河、石、树、竹、桥八种事物,再按照其中的人体穴窍图运转气息,达到熬炼身体的效果。

  而且这一过程是有次序的,由“桥”开始,修炼成功之后,才可以进行“竹”的部分,依序而进,最后才是“月”和“日”。

  但是所谓观想,难道就只是看看山石、竹子?再说,那所谓运转气息,运转的是什么,身体里面哪儿有什么气息可以随心而动?

  不解的地方不少,想必得经过数次摸索才会有所认知。

  那就开始吧,辛岁带着书册,和王守仁来到了离寨子最近的一条河边,这里有一座已经很少有人经过的木桥,正好用来观想。

  辛岁坐在河边,摊开书册,尽可能把那些不安分的文字揉碎在脑袋里。然后盯着年久失修的木桥,一处一处细细地看,忘我地看,掏心掏肺地看。

  王守仁开始站着,后来坐着,去寨子里吃了午饭,带了一只小马扎过来继续坐着。日头变得毒辣起来,寨子里又有人送来一把伞,他就打着伞坐着。

  辛岁还在看,两眼通红,一动不动。

  王守仁坐累了,有时在周围走走,他又去寨子里吃了晚饭。等到夜幕来临,一轮明月从东山之上升起,辛岁还在看。

  月色之下的木桥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只是变得有些模糊。

  已经睡了一小觉的王老师打着哈欠醒来,看见辛岁原本不动的身躯竟然在摇晃,还以为他终有所获。

  正待过去询问,辛岁身体摇晃的幅度开始增大,突然,猛地一头栽倒在地上。

  天边的明月已经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