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相逢不尽平生事 四

  辛岁前后二十几年活下来,也没有遇见过这样令人手足无措的场面。

  陪在嚎啕大哭的孙陌兮身边,看着泪滴连珠似地从她珠玉般温润的脸上落下,听着她哽咽直教人心碎的哭声,辛岁也想哭,好像哭了就知道该怎么办似的。

  难受归难受,泪是落不下来,良久,辛岁小心拍拍孙陌兮的肩,还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等到周围林子里出来看热闹的鸟儿们都回了巢,孙陌兮的哭声才渐悄,脸上犹自挂着泪痕。

  辛岁拍肩的手已经麻得不能动作,僵硬着悄悄挪了下来。

  他嘴笨,面对漂亮姑娘的时候尤其笨,嗫嚅半天说不出来一句囫囵话,只结结巴巴安慰了几句,就眼巴巴等着孙陌兮的原谅。

  孙陌兮哭够了,也从先前空无所依的恐惧中缓了过来,现在看着眼前这一副哭丧着脸的可怜样子,忽地从嘴角绽出一抹笑容,看呆了辛岁的眼。

  正是玉容生笑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好了好了,笑了就说明不生气了,辛岁吊在半空七上八下的心这才落到实处,嘴上也像解了封印似的,一堆没有头尾没有逻辑的讨好话才顺了出来,渲染开了那一抹笑意。

  好一幅雨过天晴图。

  辛岁拉起孙陌兮,让她走两步看看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一边嘴里念叨:这幸好是坐在了厚草地上,幸好是屁股落地,幸好……

  孙陌兮的脸又红了。

  辛岁也不敢领着刚刚遭逢恐惧的孙陌兮再往深处走,眼看着日薄西山,问了她的意见之后,就打算往回走。

  回来一路上,孙陌兮想来是恐惧未消,一路上都紧紧抓着辛岁的手,未曾放开。

  快到驿站的时候,辛岁站定,孙陌兮还疑惑他怎么不走了,辛岁不自觉地手上用了点力,她才如梦初醒地放开。

  可怜一个聪慧无双的大小姐,今天一遇此人,一入山林,便好似成了一个憨傻的呆姑娘。山林有因,此人有因,不一而足。

  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事件进程,落到平静之后的眉眼上,都是不落声色的简单。

  王守仁和孙老太爷看着归来的一双小儿女,都觉得又相逢就解宿怨,当真简单,互相颔首而笑。

  看着时间也差不多了,便互道珍重,约定下一次来访的日期,孙府一行人收拾着回会州城了。

  这次来访,孙老太爷和王守仁得到了探讨学问之中的快乐,孙府的两位子侄辈体验了一番昏昏欲睡听课的感觉,孙府的下人们看了看山林,相当于郊外游玩了半日。

  都有所获,但都不及辛岁和孙陌兮的欢喜。

  深夜,正要就寝的王守仁瞧见上房中尤未熄灭的烛光,偶尔还有一两声痴痴的笑传来。

  王老师很疑惑:这小子今儿遇见了什么高兴事?

  第二日一早,王守仁就赶回了玖寨。

  如今他只需要教授一些“高年级”学生,教授课业的任务没那么繁重了,所以驿站村寨之间来往的时间也不定,多是凭喜好心情。

  玖寨归汉后,寨子不过安了个大明治下的名头,一应事务如旧处理。

  修文县令托王守仁帮助玖寨的对外沟通,他有时在寨子里解决一些苗汉通商的问题,其余时间,多数在研究苗家古籍,翻译那片金叶子上的内容。

  自正德三年秋开始,王守仁除了完善自己的学说,几乎一直在研究那片金叶,听说最近已经有了些眉目,离最终破译之日不远了,因此三天两头往寨子里跑。

  正是立夏时节,春天算是过去了。此时天地始交,万物并秀,不管是水稻栽插,还是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都进入了大忙时节。

  王守仁去做研究,辛岁也没闲着,早早起来趁日头还不热烈,抓紧锄院里菜园子长的杂草。

  “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候农作物和菜蔬地里杂草都长得很快,要抓紧锄灭,不然,“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从事这枯燥无聊的工作时辛岁也不觉烦闷,倒不时乐得笑一两声,若是有人在旁看着,不免要怀疑是个傻子。

  经过一天繁忙的劳动,园子里的菜蔬更显生机,辛岁简单吃了碗面,就早早歇息了。

  睡梦中出现了熟悉的梦境,在逐渐变得清晰的巨眼瞳孔之中,一株禾苗轻轻摇摆,生趣灵动。

  立夏那天起,禾苗就在梦境中显现。但辛岁几日间不得要领,无所体悟。

  数日来他既要忙活除草浇水,又得不停地迎来送往那些访客,本来就有些烦闷,随着夏日到来,气温升高,心里更是变得烦躁不安,也无从发脾气,心火更盛。

  五脏之中的心就对应夏,夏季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所以人在与节气相交的时候应该顺应时节。

  辛岁没能让心顺应立夏之时,因此没能从法相中得到收获。

  昨日的又相逢,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却是切身的平静和喜悦。

  自在夏日山林里与孙陌兮度过半日之后,辛岁心绪开阔,变得安闲自乐,正是心与节气相合,所以再观这法相,就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立夏的物候是,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一候蝼蝈鸣,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叫声,辛岁的耳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可听见许多平日听不到的细碎声响;

  二候蚯蚓出,大地上可以看到蚯蚓掘土,与之前的“蚯蚓结”相结合,辛岁可以在更复杂的环境中屏息藏身,如鱼入水,如鸟归林;

  三候王瓜生,王瓜的藤蔓在这一时期迅速攀爬生长,在脑海中出现藤蔓疾长的景象之后,辛岁觉得自己的意识也在跟着藤蔓迅速向远处蔓延,可以感知大约三丈之外的地方。

  这三种体悟中,最让辛岁惊喜的莫过于王瓜生。

  这大约类似于某种神念的使用,目前距离还短,目不能视时才有帮助,若是以后生了变化,岂不就相当于神识扫天覆地,战地雷达精准打击?

  想想就让人兴奋啊。

  立夏后多雨水,雨量和雨日都明显增多。辛岁就多次在夜里大雨中闭着眼睛前行,熟悉新的能力,虽然多次摔得满身泥水,仍是欢喜不知疲倦。

  雨水多,大地上泽水泛滥,此时节先民发明了鞋子以履泥泞。雨天走路,有不慎滑倒的危险,人们走路就像舞蹈一样,尽量避免滑倒摔伤。

  手之舞叫舞,足之舞叫蹈,就是“履”。

  履行实践,诸事躬行,正是立夏时空应该遵守的秩序。

  辛岁白日除草打理农事,按时按量老师规定的典籍,思考其中的道理,又能从实处出发熟悉能力。

  这正是“以躬行为务,非徒从事于口”,他因此愈能明白时令节气的意义,学问修为都有所长进。

  古人诗云:“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立夏时节,一是为了饯春去,二也是为了尝鲜,人们一般都会备些酒食、新鲜菜蔬为欢。

  辛岁几日来忙活完了,好不容易有闲暇的半日光景,去河里下简易笼子捉了几条大鱼,又采了些山林野果,准备自己尝尝鲜。

  回到驿站,他又备齐了蚕豆、苋菜、黄瓜,晚上凉拌了,又是一道美味。

  收拾干净几条鱼,正要烧水做饭的时候,就听见院门响动。

  还不见人,王大人兴奋的叫喊声就传到耳边:

  “小岁,破译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破译了!”

  辛岁暂时没有考虑什么破译的事情,他只是有点疑惑:

  为什么每次我做好吃的,王大人都能按时赶回家呢?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