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三顾茅庐

  建安十年,春正月。

  天降大雪。

  赵云、陈到、寇封留新野练兵。

  简雍前去襄阳拜会伊籍;孙乾也备好黄金珠宝,带了一队十人的白毦兵,扮作商客,代表刘备出使西凉。

  糜芳虽然是校尉,但行伍之事并非其所长,故而和他哥哥糜竺一起,清点库存,着手准备采购军械辎重等一应用物。

  刘备、徐庶、关羽、张飞,一行四人,则打点行装,暂住襄阳,前往隆中,拜请诸葛亮。

  这比历史上三顾茅庐,早了整整两年。

  而由于徐庶提前报信,以及寇封利用苏定私下传递消息给诸葛亮。故而诸葛亮特意在隆中等待迎接。历史上三顾茅庐,也并非小说野史所描述的,一请二请避而不见,而是指刘备并不知诸葛亮底细、才能,因而多次前去问策。“三顾”中的“三”,就是指多次,“顾”则是拜访求教计策而已。

  而这次相见之时,却是徐庶前后引见,两方介绍。只是诸葛亮平日常有自命不凡的报复,故而被时人所轻,不以为意,名声其实并不响亮。故而刘备虽然礼贤下士,听从了徐庶的建议,前来拜请诸葛亮,但是事实上,更多的是看重了拜请诸葛亮可以带来的大量的人才人脉资源,诸如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庞统庞士元,而并非为其才名所动。

  待到相见之后,刘备一行人信步入庭,分宾主坐下向叙。

  徐庶先道:“主公,这位先生,便是某给主公推荐的卧龙先生,复姓诸葛,单名亮,字孔明。其祖乃是司隶校尉诸葛丰。其兄诸葛瑾,现见仕与江东,为孙权幕宾。卧龙先生,乃是庞德公首推荆州诸才之首,以其才德,定可为主公之肱股。主公爱贤之名,天下妇孺皆知。今日得见卧龙先生,切不可错过啊!”

  刘备本来坐于宾席之上,听到徐庶这样说,便立刻起身,徐步走向诸葛亮,亲自斟茶,献给诸葛亮,道:“常闻先生才名,如雷贯耳。只恨平日俗事纠缠,不得拜见。今日得见先生,实在如同久旱逢甘霖。还请先生,教我治国之策啊!”

  诸葛亮此时,也不过二十四五岁的年轻小伙子,而刘备,已经是四十四岁的大叔了。一个名重天下的左将军,亲自为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斟茶,口称先生,求教治国之策,实在不是常人能得到的礼遇。

  诸葛亮连忙接过茶杯,将刘备请回座位坐下,这才道:“刘将军心系汉室,名重天下,妇孺皆知。想我一个无名晚辈,何德何能,安能承刘将军一句‘请教’啊!学生孤陋寡闻,一点微末之才,说出来,还请刘将军千万不要见笑!”

  刘备举杯道:“先生但讲。我刘备戎马半生,历任县尉、县令、州刺史之职,但所过之处,说心里话,虽然有心为百姓谋福,实在能力有限。得闻先生乃是今世之大才,堪比张良在世。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孔明亦遥举茶盏,啜饮一口,道:“小子一点浅薄的见识,刘将军不要见笑!

  ——凡治国者,莫不以人为本。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话,并不是讲出来好听,挂在嘴边上当口号的。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政治方针,能够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治理政事,辅以教化、律法,制定保护百姓利益的政策,那么百姓便安居、乐业,进而四境清明,不会发生盗匪的灾祸;百姓安居乐业,则粮谷丰茂,仓廪殷实,不怕旱涝之灾。

  实行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政策,才有了谈治国安邦的资本。从经济上来说,政治清明,四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其他地方,失去土地、遭受天灾人祸、战火扰乱的百姓流民,就会慕名而来。有了更多的人,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劳动力,有了劳动力,就有了更多的产出和赋税。若让十个人外出生存,能够果腹就不错了;若让一百个人外出生存,那么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工,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农业生产当中去;若让一千个人外出生存,那么分工就会更细,除了农业,还能兼顾到一部分的手工业。若有一万个人呢?十万个人呢?人口越多,需求越大,分工更细,相对应的,经济也就越稳固。

  政治清明,经济稳固,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的讨论军事层面。有了足够的赋税钱粮,就意味着可以扩军征战。士卒需要装备、武器、铠甲、衣物、粮食,一分一毫,都要从赋税当中来。有了资金收入的赋,有了粮食收入的税,士兵就能走的更远,打仗时伤亡会降低,士气会保持高昂,就能打更多的胜仗。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百姓安居乐业,便回痛恨破坏自己家园的人。生活的安定太平,百姓就会有欣欣向荣的希望,遭逢乱世,百姓自然将仇恨发泄在侵略者身上。主公爱惜百姓,侵略者压榨百姓,百姓就会自发的拿起武器,拼命的帮助主公,保护自己的家园,这种关系,是真实存在的。

  因此,在下认为,将军想要强大,就必须要想办法,改变政治,安定四境,吸收人民。”

  刘备一面听,一面连连点头。知道听诸葛亮讲完,便迫不及待的发问道:“先生所讲,论其根本,和我的想法,十分接近。只是,先生所说,依然在理论层面,能否给我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建议呢?”

  诸葛亮粲然一笑,起身往炭炉里添了点火,道:“刘将军爱民入子,礼贤下士,这样的名声,就连我这个山野匹夫,也都是很早以前就听说了。适才在下所说,的确是理论层面的讨论,而刘将军在新野所做,也的确做到了‘以人为本’。只是刘将军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虽然自己实行仁政,却依然发展的缓慢,是吗?”

  刘备道:“正是!还请先生赐教!”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