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九死一生(四)

  东征右路大军尚未与高丽人摆开阵势对战,就已经折损了将近六万人马,其中还有不少是被自己人的乱军踩死的。算上罗士信先锋军的余部,涢城一带的隋军总数已经不足二十万。当然,隋军在海边还屯有五万人的大军,不过那是船只的守卫部队,前方无论战事如何,这支人马都是不能调动的。</p>

  二十万虽然听起来好像并不比原来少多少,但隋军的实际战力却大打了折扣,与初到高句丽时不可同日而语。军营中悲观气氛弥漫,军心涣散,再加上大军的给养损失过巨,因此右路军已经无力再战。</p>

  周法尚与众将商议决定,大军需趁尚未遭受更大的打击之前撤离高句丽。这是个明智的决定,然而让周法尚预料不及的是,恰恰是他这个挽救了二十几万将士性命的临机决策,将他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p>

  这是后话,姑且不提。单说罗士信,周法尚允他在二十几万败军之中随意抽调一个万人队,用以补充罗士信在先前战斗中损失的人马。然而仓促之中罗士信又哪能细细挑选,最后只是向周法尚讨来其麾下韩国光一部,毕竟两人刚刚合作过,多少还算了解一些。</p>

  罗士信和李靖头日里都经过一场恶战,清点一下,骑兵所剩只有五千五百余人,李靖的步卒虽然尚余一万六七千众,不过其中参杂了许多伤兵,伤兵是要随大军一同撤退的,所以这一万七千人中真正能留下的,也就一万二三左右。再加上韩国光一部的五千骑兵,最终留守涢城的隋军总数只有两万刚刚出头儿而已。</p>

  周法尚只允许大军在涢城休整一天,然后便开拔向南撤退。经过两天的急行军,隋历大业九年十月初三,距离大军从登州誓师出发整整两个月之后,右路军十几万将士怀着和来时完全不同的一种复杂心态,告别了高句丽——这个让许多人都曾以为可以一展抱负的土地。</p>

  船队离开了,除了六七万具冰冷的尸体之外,还留下了一支两万人的孤军,独自面对愤怒的高丽王和三十多万热血沸腾的高丽人。</p>

  也就是在周法尚大军离开的当天下午,高丽大军的先头部队就杀至涢城外围,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正是全恩尚。</p>

  涢城主城楼上一面硕大的“罗”字帅旗迎风飘扬,这面旗对全恩尚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军血岭的惨烈厮杀全恩尚记忆犹新。对于那次“失利”,全恩尚一直都耿耿于怀。他早已在心中暗自发下重誓,如果再碰上那个姓罗的隋将,定要将他碎尸万段,如此才能解得他的心中只恨。</p>

  怨恨虽大,不过面对严阵以待的隋军守军,全恩尚这次没有再贸然下令部队进攻。上次就是因为他的武断,在全然不知敌军实力的情况下命令全军冲锋,结果才吃了老大一个亏。</p>

  全恩尚不会让自己在同一块石头面前两次跌倒,他一方面派人向后方赶上的高丽王通报情况,另一方面派出数支游骑绕过涢城,一来追踪隋军主力的去向,一来寻找从汉城赶来的那五万人马。</p>

  没多久,全恩尚便得到探马传回来的消息,隋军主力正全速向涢水方向溃逃,目的显然是要从那里出海。军情紧急,全恩尚立即将这则消息上报给高元,高元得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泪流满面。</p>

  他的计划成功了,虽然没能全歼南侵隋军,但起码已经把他们赶下了海。为此,高丽付出了数万将士的生命,其中也包括高元的儿子和弟弟。</p>

  哭泣之后,高丽王重新抖擞精神,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北面还有几十万蠢蠢欲动的隋军,不赶走他们,高句丽就始终徘徊在亡国灭种的边缘。高元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解决涢城那几万碍眼的隋军,然后挥师北上,决战敌军!</p>

  而对罗士信和那两万多隋军来说,浒水的南岸的六十多万蓄势待发的隋军,却是他们活命的希望…</p>

  … … … … …</p>

  北路军,中军大帐。</p>

  宇文述右手握着右路军战报,左手攥着杨广刚刚送来的圣旨,眉头紧锁,一语不发。</p>

  众将都已经知道了右路军被高丽人杀退的消息,原本就很低落的士气变得愈加低落。大伙儿也都知道宇文述现在邪火正旺,所以没人敢去触他霉头。大帐内一时间死寂沉沉,除了呼吸声,再无他响。</p>

  “吁——”</p>

  良久,宇文述终于长叹一声,开口道:“诸位将军,陛下听说右路军不战而退的消息后龙颜大怒,明言要重办那些怯战之将…”</p>

  说着,宇文述微不可查地摇了摇头,顿了一顿,接着道:“陛下圣旨上说,右路军已败,东征重任就落在咱们左路军的头上。陛下命本帅尽快兵发平壤,免得高丽霜降以后,大军无法作战…”</p>

  “不可啊,大帅!”</p>

  “我军粮路被断,贸然进军,恐会步了右路军的后尘啊!”</p>

  “大帅,您再给陛下上道奏章,说说咱们的难处吧!”</p>

  … …</p>

  宇文述此语一出,原本落针可闻的大帐顿时喧哗起来,有人哀叹,有人不满,更多的则是向宇文述谏言。</p>

  “行啦!都给我住嘴!”</p>

  宇文述原本就心绪烦躁,再被众将这么一吵,脑袋都要炸了。老爷子一声暴喝,大帐内顿时有安静了下来。宇文述虎目环视一周,厉声道:</p>

  “本帅难道不知咱们现在的处境吗?可是陛下圣旨上说了:‘畏战者,必严办!’,这是给来护儿和周法尚他们看的吗?这是说给咱们听的啊!”</p>

  言罢,宇文述又苦苦一笑,自言自语道:“呵呵…陛下这是把难题留给了老夫啊!”</p>

  周法尚和罗士信都天真的认为,既然北路军已经成功渡过浒水,那南进就是理所应当的事。这是周法尚敢擅自下令撤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就算右路军撤了,隋炀帝的东征大计还有宇文述可以继续执行。罗士信和李靖二人会“义无反顾”地接下阻击重任的,也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宇文述的北路大军上,认为只要在涢城坚守待援,那早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p>

  周法尚和罗士信却不知道,宇文述遇到的麻烦,也没比他们小多少。</p>

  这话还得从高丽王子高昌珠说起。那日高昌珠和李天浩的大军会合之后,他一方面下令部队全部留在浒水上游的北岸休整,另一方面又派出探子紧盯正在渡河的隋军。直到隋军主力全部渡过浒水,高昌珠才命令李天浩率部朝乌骨城方向移动。</p>

  乌骨城原本是高句丽的一座大城,但因为它距离涿郡太近,所以隋军在涿郡开始集结的时候,高元就下令放弃了乌骨城。后来那里就成为隋军粮草辎重的囤积之地,北路军的全部补给都是从那里发出的。</p>

  高昌珠并没有打算吃掉乌骨城,当然不是他不想吃,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胃口。杨广自封为东征都元帅,他的二十万后军就驻扎在乌骨城附近。这二十万人可是隋军十二卫中最精锐的部队,莫说高昌珠只有五万兵力,就算高元的三十万大军全都过来,面对面的打,也不是这二十万隋军的对手。高昌珠的计划是用国内城这五万人马作为游击力量,不与隋军打,只在中途劫烧北路军的粮草。</p>

  高昌珠的计划成功了,他凭着手中仅有的五万人马和对自家地形的了解,就死死地掐住了宇文述六七十万人的咽喉——粮路不通,宇文述根本不敢贸然进军!</p>

  宇文述和杨广也不是没想过应对之策,不过高昌珠这招儿实在太绝了。押运粮草的人马派少了不行,因为拦在乌骨城和浒水中的高丽人有五万之巨,人少了打不过他们;人马派多了也不实际,比如运送一趟粮草用五万兵马和十万民夫,来回需要十天,那么这一趟下来,他们消耗的口粮就相当于六十万大军三天消耗的口粮,这还不算因为高丽人袭扰所耽搁的时间。一来乌骨城根本没有那么多粮草可以浪费,二来杨广也没有那么些多余的军队去押运粮草。所以不顾高丽人袭扰,强行往前方运送补给的办法是不可取的。</p>

  杨广和宇文述也相继派出过围剿部队,希望消灭或者是赶跑阻断粮道的高丽军队。然而高昌珠根本不与隋军接仗,隋军一来,他们就隐遁山林,隋军走后再出来接着干他们的坏事儿。几番下来,隋军除了途耗资源以外,根本拿高昌珠一点办法都没有。</p>

  失节是小,面子是大,杨广最不能接受的是东征大计无果而终,原本他还有些理智,寄希望于来护儿的右路大军能有所突破,所以并没有逼宇文述进军。可当他获悉右路军败北,此刻已经全面回撤的消息后,隋炀帝彻底发飙了。</p>

  疯狂的杨广把皮球踢给了宇文述,他给宇文述的圣旨上写得清楚,宇文述用什么办法他不管,但有一点,霜降之前务必兵发平壤,如若不然,后果自负!</p>

  宇文述正兀自发愁中,诸将中突然有一人分众而出,施礼向宇文述道:“大帅,末将倒有一个办法,虽然会耗些时日,但应该可行!”(未完待续)</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