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节 开始编撰(四千求订阅)

  一行人往府邸后方走去,来到一个小院里,接下来的日子里,估计众人都得在这里忙碌。</p>

  霍嬗让人把需要的东西,全都搬到了这个小院里。</p>

  进入屋里,四个案桌分列两边,上位一张案桌。</p>

  五个案桌上面笔墨纸砚全部都放的整整齐齐。</p>

  中间一个大桌子上放着众多的竹简和布帛,都是资料。</p>

  霍嬗直接走上前,拿起自己从暗室里拿出来的那些布帛,直接放到了上位的案桌上。</p>

  转过去坐下以后,看着已经坐好的四人:</p>

  “开始吧,叔父主持,其余三人差缺补漏。”</p>

  “诺。”</p>

  霍光点点头,其余三人行礼应诺。</p>

  霍光看了一眼霍嬗,他已经在忙着自己的事情,霍光又扫了一眼三人,深吸一口气刚要说话,直接被人打断了,差点就岔了气。</p>

  “等等!”</p>

  几人视线越过中间的矮桌,看向董蔁,就连霍嬗也不例外。</p>

  董蔁拿起一张纸,上面写着两个字,“子曰”,他面色有些好奇的问道:</p>

  “此乃何物?”</p>

  霍光和司马迁还没注意到,闻言看了一眼后,在自己的案桌上拿起一张看了起来。</p>

  霍嬗递给张安世一个眼神,然后接着眉头苦干了起来。</p>

  张安世收到眼神,开始讲解:</p>

  “此物名叫纸,书写之物,小君侯用草纸改良而来,战报就用这东西写的。”</p>

  说到这一点,霍光和司马迁想了起来,连连点头。</p>

  而董蔁没有看过战报,所以只是连连感叹:</p>

  “好东西啊好东西,比竹简方便太多了,不知道造价几何?”</p>

  张安世看了一眼霍嬗,见他没有反应,继续说道:</p>

  “造价非常低廉,用竹子,树皮,草杆等物制成。”</p>

  听到这话,三人都是坐不住了,脸上表情僵硬,眼中满满的都是震惊!</p>

  他们本来在感叹于纸的方便,原本以为这么好的东西,造价应该非常昂贵,便宜点说不定能够替代布帛。</p>

  但是没想到只是用一些竹子、树皮做的。</p>

  这代表了什么?</p>

  竹简笨重,不好携带,布帛昂贵,用之不起,而有了纸……</p>

  纸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便捷性以及价格低廉。</p>

  便捷性布帛能够代替,价格低廉竹简可以,但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呢?</p>

  更别提纸比布帛更便捷,比竹简更低廉,这这这……</p>

  几人对视一眼,敏锐的发现了重点。</p>

  没办法,由不得不震惊,这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就是晴天霹雳般的效果。</p>

  霍嬗写完一句话,抬起手看着众人说道:</p>

  “此物还在保密当中,希望众位能够严守,当这本《论语注解》成书之时,就是纸的出世之日,咱们先印他个十万册放出去。”</p>

  说完后霍嬗拿起笔,蘸蘸墨水继续写了起来。</p>

  三人先是行礼应诺,随后司马迁看着霍嬗问道:</p>

  “印个十万册?”</p>

  司马迁看霍嬗不说话,又把目光投向张安世。</p>

  张安世露出笑容说道:</p>

  “小君侯研制出了一种印刷术,有了纸张,别说是十万册,就是百万册,千万册,那也是印的出来。”</p>

  三人犹如被一道雷霆劈中了一般,呆立当场。</p>

  霍光不由的想到:</p>

  ‘有了纸,有了印刷术,才算是齐全了啊!’</p>

  此刻张安世的心中很爽,看着霍光等人的脸色,他就想起了当初第一次听到霍嬗介绍纸时的自己,与他们一般无二。</p>

  等到三人反应过来,霍光摸着胡子开始大笑,董蔁和司马迁眼热的看着霍嬗。</p>

  董蔁想到了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而司马迁想到了自己还未著成的史书。</p>

  这要是能印个百万册,不说百万,就是十万,那……</p>

  霍嬗墨水写干,又抬头看了他们一眼,淡淡的说道:</p>

  “赶快开始吧!”</p>

  “诺。”</p>

  三人应道,张安世平常态度,董蔁和司马迁声音很大,此刻的他们热情满满。</p>

  司马迁笑的合不拢嘴,在他看来,以他和霍嬗的关系,等他的史书成书之时,霍嬗还能给他不印?</p>

  而董蔁心中发狠,已经做好了不眠不休的准备,他准备要开始死战。</p>

  只要霍嬗能答应帮他父亲印《春秋繁露》,那他就算是死在了这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p>

  而他们的心里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张安世话语中的真实性。</p>

  纸就在这儿放着,印刷术霍嬗说有了,那必定是有了,霍嬗拿出来的东西还少吗?</p>

  而董蔁有了死熬的念头是因为霍嬗不发话,他父亲的书就不可能印!</p>

  这是想想都知道的事情。</p>

  而且他从来就没有打过造纸之术和那个印刷术的主意,连念头也不敢有。</p>

  因为不敢!</p>

  不提霍嬗的实力,就说最顶端的那个人,皇帝刘彻。</p>

  他们能看出来的东西,刘彻能看不出来?</p>

  想打这两样东西的主意,那就跟找死没啥区别。</p>

  而霍嬗确实是这个想法。</p>

  造纸之术和印刷术,霍嬗就没想着公开过,起码短时间内不可能公开。</p>

  因为掌握着这两样东西,就相当于掌握了读书人的命脉。</p>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p>

  这是九成九的人逃不过的事情!</p>

  而名利名利,名在前利在后啊!</p>

  而对读书人来说,或者说对九成九的读书人来说,名是他们一生都不可能放弃的东西。</p>

  你想不想名扬天下?你想不想青史留名?</p>

  而霍嬗手里掌握着能够让他们名扬天下,青史留名的东西。</p>

  你要还想要这个名,那你就得来求我,不来都不行。</p>

  你不来,别人来,别人扬名,你只能看着。</p>

  就算是看着都不行,人这一生,哪能没几个敌人啊!</p>

  所以,霍嬗才觉得有纸和印刷术就够了。</p>

  你手里掌握了这两样东西,那你就算是一个纨绔子弟,那些读书人都能把你吹成一代大儒。</p>

  嚣张跋扈等于行侠仗义,有大侠风范;不尊礼法等于随行洒脱,有名士之资,方法很多。</p>

  而要说这屋子里最高兴的,那当然是霍光了,这会都笑的合不拢嘴。</p>

  第一本用纸记载的典籍,只要你不写的跟臭狗屎一样,那一代大儒、青史留名是必然的事情。</p>

  </p>

  ………</p>

  霍嬗偷偷瞄了瞄众人,看着他们神色各异,轻轻的咳了一声,众人惊醒了过来。</p>

  霍光连续几个深呼吸,平复了一下心情,随后面带笑容问道:</p>

  “众位,我们开始?”</p>

  三人点头,都慢慢的平复了下自己的心情。</p>

  干事就要有干事的样子,尤其是这种著书的事情,丝毫不敢马虎,不然就是遗祸世人的事情。</p>

  霍光看众人都准备好了,身边的侍者也都磨好了墨,开口说道:</p>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何解?”</p>

  先是董蔁说话了:</p>

  “学到知识后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正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p>

  霍光又看向司马迁和张安世,两人都是点点头。</p>

  “可。”</p>

  随后四人拿过纸张记下。</p>

  此时霍嬗抬起了头,面露诧异的问道:</p>

  “完了?”</p>

  四人点点头,注释在他们眼中就是这样的。</p>

  念一遍原文,然后口语解释一遍,随后用自己的说法用古文记一遍。</p>

  随后再加一些自己的见解,一些疑难点再着重解释一下,然后不就完了?</p>

  霍嬗有些无言,招招手:</p>

  “给我看看。”</p>

  小李子把四人的纸张拿过来,霍嬗挠着脑袋看了看,果然不出他的所料!</p>

  四人各有各的记法,他们还没有逃脱过往的范畴,依旧是古文书写,越简便越好,字越少越好。</p>

  霍嬗皱着眉头想了想,然后斟酌了一下说道:</p>

  “是我的原因,我没有给众位讲清楚,这本注解是给初学者用的。</p>

  而且,你们注解的这也太粗了,要更细一点。”</p>

  四人不说话,看着霍嬗。</p>

  霍嬗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p>

  “我的意思是,原句一句,原句中的疑难点解释,后面再加上一句口语,最后再加上见解。</p>

  而且不能添加自己的私人感情,是何意就写何意,已经不适用于这个时代的知识,还要标明。”</p>

  四人都是皱了皱眉头,原句、疑难点、见解,他们都能理解。</p>

  就算是后面的不能添加私人感情,他们也很是认同。</p>

  但是你这要加上口语和不适用此时的标明,他们就有点不太能接受了。</p>

  司马迁皱着眉头问了一句:</p>

  “为何要加上口语?占据篇幅不说,还……”</p>

  司马迁没继续说下去,但是他的意思霍嬗明白了。</p>

  无非就是没人这么做过,加上口语还拉低了档次,文就应该有文的样子。</p>

  霍嬗看着司马迁继续说道:</p>

  “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这本注解是初学者所用,用一句话说,就是新旧皆宜。</p>

  刚入门的读书人能够看懂学到知识,老夫子们也能够印证所学。</p>

  而且,有这个东西,篇幅长不长有什么紧要的?”</p>

  霍嬗最后拿起纸抖了抖。</p>

  四人皱着的眉头松开了一些,低头沉思了起来。</p>

  没一会四人纷纷应声:</p>

  “可。”</p>

  因为这是一件好事,他们没有不同意的理由。</p>

  以前著书立传,篇幅那是越简洁越好,恨不得十几句话浓缩成一句。</p>

  这种事也并非是因为大家都想专门往高深里弄,觉得越高深越好。</p>

  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载体的限制。</p>

  一册竹简就那么大,你写到二三十万字,一本书跟小山一样大的竹简堆,根本就没了看下去的欲望,不易传播。</p>

  所以就开始浓缩,渐渐地就成了习惯。</p>

  现在像霍嬗说的一样,有了纸张,这些都不再是问题,加上口语,能够更浅显易懂,是一件好事。</p>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p>

  董蔁看了一眼三人,看他们没说话的意思,所以他开口道:</p>

  “小君侯,这个不适应时代的知识标明,这,何解?”</p>

  霍嬗猜到他们会问这个,刚刚早就想好了说辞:</p>

  “孔圣是何时期的人物?”</p>

  “春秋末期。”</p>

  霍嬗点点头,看着他说道:</p>

  “距今已快有四百年了,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你觉得那个时代的治国理念还适合这个时代吗?”</p>

  董蔁松开了皱着的眉头,其他三人也是一样。</p>

  董蔁点点头,对着霍嬗拱拱手:</p>

  “臣懂了。”</p>

  董蔁说到底,他不是一个遵循古制的老夫子,他是一个‘新时代’读书人。</p>

  他的理念是传承自他父亲董仲舒,而董仲舒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一统。</p>

  这一点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些冲突,所以他很好说服。</p>

  而其他三人也是一样,司马迁也是承自董仲舒。</p>

  霍光是自学,张安世也是,但他们都深受霍嬗的影响,所思所想要比司马迁两人更先进一些。</p>

  更别提两人从小就是在大一统理念中长大的。</p>

  “而且我又没说要剔除。</p>

  这些知识虽然与这个时代不符,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的道理、大义,所以我们只需要标明不适用就可,该注解还是得注解。”</p>

  众人这才眉开眼笑的点点头。</p>

  霍嬗拿起自己的笔,然后抽过一张纸站起身,走到中间放资料的桌子上。</p>

  小李子连忙把砚台端过来,众人也是起身凑了过来。</p>

  霍嬗抬头扫视一圈,随后说道:</p>

  “我先定下一个模板标准,你们看看如何?”</p>

  “模板标准……”</p>

  司马迁低头念叨了一声,是个新鲜词,但很容易理解。</p>

  霍嬗笑着看了他一眼:</p>

  “怎么了?”</p>

  司马迁摆摆手:</p>

  “无事。”</p>

  “行,那就开始。”</p>

  霍嬗提笔先是写下了第一篇第一句的原文:</p>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p>

  霍嬗写完后,指着这一长串没有加标点的文字说道:</p>

  “这是原文。”</p>

  众人点头。</p>

  霍嬗也没准备这时候拿标点出来,这个日后肯定会拿出来,但,日后再说。</p>

  “接下来就是疑难点注释,比如说‘子’是何意?</p>

  意为有地位、有学问的德高望重之人,有时泛指男子。</p>

  学是何意,学的什么?时习是何意?”</p>

  四人张大了嘴巴看着霍嬗。</p>

  你说详细一点,但这也太细了吧,你这是逐字逐句的讲解啊!</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