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这个魏王我究竟要不要做呢

  魏国,乃是毕公高的后代。

  据说,毕公高与周为同姓。武王伐纣的时候,他立有战功,被封在了毕地,因此改姓毕,被称作毕公高。

  毕公高有一个叫作毕万的后人,事晋献公,有功,被封在魏地,后人因此改姓魏。

  再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家分晋的故事了,魏国从此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礼崩乐坏,天子暗弱,天下列国纷争,魏国一度执天下牛耳,但最终还是为秦所灭。

  魏国不是不变通,魏文侯重用李悝变法,是天下最早的变法。

  魏国不是不善战,魏之武卒乃是当时天下最强之兵。

  魏国不是没人才,魏国的人才数都数不清,俨然是天下各国的人才宝库。

  但最终,魏国早早的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入场。

  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魏国的地理位置太差了。

  魏国地处中原,乃是四战之地,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秦、楚、赵等国发展壮大然后争夺天下。

  秦国属于那种后期无敌的存在,尽管魏国已经十分努力了,不像韩国、齐国那般丢人现眼,但奈何双方的实力相差太大了。

  今日失五城,明日失十城,最后被秦军兵临大梁城下。

  魏国始终坚持战斗,直到王贲水淹大梁,魏国臣民尽为鱼鳖。

  城破,末代魏王假降,昔日的魏国成为了秦之郡县。

  关于魏王假的最终下场,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有的说他被秦人诛杀,有的说他被迁徙他地。

  鲸仙人倾向于他先被迁徙到他地,然后再离奇死亡。

  秦国灭国,对于这些亡国之君,一般都是这样处理。

  如秦灭韩之后,把韩王安迁到了陈县。灭赵之后,把赵王迁到了房陵。

  只有燕国例外,因为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的缘故,始皇帝对燕国恨之入骨。

  始皇帝这个人很记仇的,他少年时曾在邯郸居住。

  灭赵之后,赵国那些当初和他有过节的家族,他统统秋后算账,一个也没放过。

  灭燕之后,燕国的贵族因为荆轲的缘故,几乎被斩尽杀绝,只有少数的漏网之鱼逃到了朝鲜半岛,再不敢返回。

  所以,六国复辟,其他五国的贵族都出来蹦跶,其中不少都称王了。

  如楚国有景驹、熊心称楚王,齐国有田儋称齐王,赵国有赵歇称赵王,魏国有魏咎称魏王,韩国有韩成称韩王。

  唯独燕国王室没有后人出来称王,原因无他,被始皇帝收拾干净了。

  周市的军队,离开。齐地之后,一路向东,攻略魏地。

  他本就是魏人,对这里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了如指掌。

  一路进兵,事如破竹,很快攻克了东郡。

  东郡乃是昔日魏国之地,人心思魏,具有浓厚的反秦氛围。

  始皇帝还在世的时候,天降陨石于东郡,就是他们在石头上刻下了那著名的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秦灭魏之战,极为残酷,魏人在这场战争中死伤无数,自然对秦人恨之入骨。

  周市的军队到来之后,百姓们夹道欢呼,自发准备牛羊犒军,积极的参军,周市的军力空前膨胀。

  周市不禁大为感慨。

  之前他们是流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看似往来奔袭,纵横千里,实则毫无根基,难以持久。

  流寇必败,这是军事上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齐地,他们是客军,齐人仇视他们,未必必仇视秦人差多少。

  ——几百年的乱世混战,导致任意两个国家之间都有着深仇大恨。

  如今,他们回到了魏地,第一次感觉到了家的温暖。

  从此,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根基之地。

  黔首拥护,万众一心,自然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攻下东郡之后,他略作修整,向着东方进发。

  很快攻击到了昔日魏国的都城——大梁。

  大梁,是安邑之后的魏国都城。

  如同商因为都城被称为殷一样,魏国也被称为梁。

  昔日的战火,将大梁变成了一座废墟,再也不见当初的繁华景象。

  但时隔多年之后,魏国的武装力量重新进入了大梁,这无疑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昔日的魏国,回来了!

  随后,周市驻军大梁旁边的临济,将这里作为魏国临时的都城。

  魏国已经复兴了,都城也有了,是不是缺了个魏王呢?

  周市的部下可都是小精灵鬼,立刻相互串联,要拥立周市为魏王。

  据史书记载,“大军行至临济之陈桥,诸校露刃列于庭,曰:‘魏国无主,愿拥立将军为魏王。’未及对,部下以衣加周市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面对诸将突如其来的拥戴,周市一时间有些犯难。

  “这个魏王我究竟要不要做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