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熊杰

  李丽质没有在罗府多作停留。</p>

  她手底下的两个有司衙门,皇城司可以放养,但百骑那边还是得多倾注一些心力的。</p>

  毕竟,是她效仿平阳昭公主的第一步。</p>

  午后时分,李丽质来到玄武门下,扬起小脸去看高高的城门楼。</p>

  厚实的砖石如乌云盖顶一般,重重压在人的心口上。</p>

  对于如今的李唐王朝,这座玄武门无疑具备标志性的意义。</p>

  以前李丽质一直觉得父皇是因为被逼无奈,故而放手一搏,最终扭转乾坤,才得以登上那独一无二的宝座。</p>

  但和罗太岁浅谈了一番王道、霸道并存的“帝王之术”后,对这段往事又有了不一样……或者说更加深刻的理解。</p>

  “长乐公主!”</p>

  一名身着深绯武官服饰的男子下马对李丽质施礼。</p>

  “常统军。”</p>

  李丽质微微颔首,随后又深深的注视了对方一眼。</p>

  此人名为常何,之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郎将,于玄武门宿卫。</p>

  玄武门兵变当天,左屯卫将军、云麾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战死,因此父皇委其“总北门之寄”,肩负皇宫北门的军事重任。</p>

  如今常何身居真化府统军,特令长上,封“武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p>

  表面上看,常何从“正五品上”的郎将升为“正四品上”的统军,和中郎将同级,只是官升一级,品升四阶而已,而且被封的爵位也仅仅是最末等的“开国县男”。</p>

  但一个“特令长上”足以使其分量连上几个台阶。</p>

  首先,真化府为上府,而且在京畿之地,得以“仰天子鼻息”,这可不是一般的殊荣。</p>

  再者,常何外领统军府,又被特别提拔为“北门长上”。</p>

  朝廷施行府兵制,地方各统军府的府兵轮流宿卫京师,谓之“番上”。</p>

  而与之相对应的,长期担任京师宿卫的诸卫卫兵,被称为“长上”。</p>

  “北门长上”则是对玄武门常驻守军的一种称呼。</p>

  时至今日,玄武门这个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p>

  能在玄武门兵变前后一直驻守在此,可见常何深得父皇信任。</p>

  不过……</p>

  都说此人原是息隐王旧部,后被父皇重金收买,成为安排在玄武门的一枚重要的棋子。</p>

  一个背主求荣之人,父皇为何如此信任于他?</p>

  实在是令人费解。</p>

  “公主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可是有什么烦心之事?”常何走到近前,微笑的说道。</p>

  他在屯营任职,李丽质接手百骑,平时都在北门训练、宿卫,彼此还算熟悉。</p>

  李丽质当然不会告诉他自己正在质疑他的人品……</p>

  事实上常何此人八面玲珑,待人友善,李丽质之前对他感官还算不错。</p>

  问题是今天去了趟罗府,出来一看感觉什么都变了。</p>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p>

  “没什么,只是在思索一些关于百骑的事务……”李丽质半真半假应付了他一句。</p>

  “公主初掌百骑,难免琐事繁多,假以时日相信很快就能得心应手。”常何自然而然借着她的话风说了下去。</p>

  李丽质也确实烦于一些琐事,微微点了点头。</p>

  百骑原先由南衙诸卫统管,领头的正是左武卫将军李君羡。</p>

  李丽质接手百骑后从南衙分离出来,作为一支独立的亲从力量存在。</p>

  问题是少了诸卫那些处理大小事务的官员,琐事慢慢堆积起来,谁看了都心烦。</p>

  所以,她考虑是不是补充一些属官。</p>

  “眼下百骑无人可用,凡事都须亲力亲为……”</p>

  李丽质突然想到常何在此驻守多年,人脉颇广,于是抱着试试的心态问道:“常统军若有合适的人才,不妨推荐给我一二。”</p>

  只需知道姓甚名谁,她向父皇直接要人便是。</p>

  听了李丽质的话,常何有了一个明显的迟滞。</p>

  倒不是没有好的推荐,只是向上推荐人才这种事情不可随意而为之。</p>

  若推荐的好,还能捞到一点点功劳。</p>

  若推荐不好,反而吃力不讨好,连带自己的能力都会受到质疑。</p>

  “不知公主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p>

  常何略作沉吟后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辩?有雄杰?”</p>

  李丽质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p>

  此话出自三国刘劭所著之《人物志·流业》。</p>

  他将人才的类型分为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和雄杰。</p>

  “清节家”是指那些品德高尚、行为举止值得人们学习的人,延陵和晏婴就是此类。</p>

  “法家”是指善于制定法规制度,从而使国家强盛,百姓富裕的人,管忡和商鞅就是此类。</p>

  “术家”是指有深刻的思想,反应机敏,策划和谋略都能出奇制胜的人,范蠡和张良就是此类。</p>

  有一种人兼有德、法、术三种才质,并且他们的德行能够引导社会风气;他们制定的法律能使天下人觉得公正,他们的谋略能安定天下,治理国家,这种人是国家的杰出人才,称为“国体”,伊尹、吕望就是这样的人。</p>

  兼有以上三种才质,但能力却逊于“国体”,这种人称为“器能”。</p>

  “臧否”者,能明辨是非,却无容人之量。</p>

  “伎俩”者,能专于本职,却无深谋远虑。</p>

  “智意”者,智谋很高,公平不足。</p>

  “文章”者,善写作,能著书立说。</p>

  “儒学”者,能够传授圣人的思想和学说,却不能从政办实事。</p>

  “口辩”者,观点不一定正确,但能言善辩,应对自如。</p>

  “雄杰”者,英勇无畏,力气超群而又才略过人。</p>

  常何舍前四种,而只提后八种人才,他是否具有相应的识人之明尚未可知,但至少自知之明还是有的。</p>

  想到这里,李丽质不禁拿罗太岁来比较了一下,看看他和这十二种类型的人才哪个更契合。</p>

  第一反应是“国体”,但想想以罗大头目前表现出来的能力还不至于。</p>

  “术家”?</p>

  李丽质又摇摇头。</p>

  这似乎不能完全体现罗大头的能力。</p>

  唔……</p>

  那就是“雄杰”了。</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