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杜如晦危

  “所以按照你的意思,咱这酒不管大江南北,都能喝。北方御寒,南方祛湿,亦可充作医用。”</p>

  李丽质被他一口一个“咱这酒”一通洗脑下来,也被带偏了。</p>

  “还不止呢。家里的娃娃发热,用咱的酒抹在手上,帮其擦拭全身,还能有非常好的降热效果。你说,咱这酒是不是好处多多?”</p>

  罗太岁说的都是上个世界的小常识。</p>

  李丽质对他的博闻强识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p>

  “先前听你说,军中没有足够的医官,这是你随口一说,还是事实如此?”</p>

  这点引起了她的注意。</p>

  谁都知道战场上死伤最为常见,为何不多派医官救治?</p>

  “这种事我怎么可能随口乱说?”</p>

  罗太岁摇头失笑:“谁都知道医者重要,但是,对医者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p>

  医者的地位不高,仅能和乐师百工之流相提并论。</p>

  再加上朝廷并未专门设立医学,培养医官,医者的传承仅限于民间……</p>

  所以医者数量不足,军中也只有将领才能受到医官的救治。</p>

  至于普通兵士……”</p>

  说到这他就没有再说下去,只是叹了口气。</p>

  很多兵士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于伤痛的折磨,着实可惜。</p>

  李丽质听了也是默然。</p>

  关于这点,一定是要让父皇知道的。</p>

  “其实医者的稀缺,影响的还不只是兵士的生命。”</p>

  罗太岁显然还没说完,又接着道:“普通百姓也常常因为一些病痛,无法及时就医而死去。</p>

  如果朝廷能够重视医学,提升医疗条件,为百姓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p>

  人口的流失也不会如此严重,人口的增长也不会如此缓慢。</p>

  你说对吧?”</p>

  李丽质听得缓缓点头。</p>

  如今大唐人口只有两百多万户,比之前朝九百多万户简直可以说是寒碜。</p>

  父皇努力想要提升人口,只能鼓励生育。</p>

  现在想想,通过提升医学和医疗来减少人口流失,变相的也是在帮助人口增长。</p>

  民泰,则国安啊!</p>

  “其实啊,咱说军中的军医,民间的医工医匠,都说远了。”</p>

  罗太岁笑了笑,道:“就算是朝中官员,都没能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何谈其他?”</p>

  李丽质轻蹙秀眉:“他们的俸禄并不低啊!怎么可能有就医这种困难?”</p>

  罗太岁知道和这个时代的人谈医疗,谈保障,是很难接受。</p>

  他只能尽量去解释:“所谓医疗保障,并非等到病倒卧床不起,才进行救治。</p>

  而是在平日里就定期组织健康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治疗,防范于未然。</p>

  这么说,你可能理解?”</p>

  李丽质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p>

  道理是懂,但这种方式估计一时半会儿还是有点难接受。</p>

  “我还是举个例子吧。”</p>

  罗太岁想了想道:“就比如说当今天子的左膀右臂之一的杜相……”</p>

  “杜相?”李丽质问:“可是杜如晦?”</p>

  看看,什么叫初生牛犊不怕虎?</p>

  眼前这李家丫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p>

  不过也难怪,人家背靠陇西李氏,眼界自然是高,也不用刻意去巴结谁。</p>

  “正是杜相。”</p>

  罗太岁对这个唐初名相有着不一般的尊敬,所以不愿直呼其名。</p>

  “我如果没记错的话,杜相这几年身兼数职,细数一下有门下省检校侍中、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左庶子,还总监东宫兵马……”</p>

  李丽质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只是淡淡点头:“没错。”</p>

  “这些官职几个人都忙不过来,现在全部压在杜相一个人肩上……”</p>

  罗太岁沉声道:“杜相兢兢业业、拼尽全力以报君恩,如此重压之下,还能活几年啊?</p>

  我所料不错的话,怕是已经积劳成疾了!”</p>

  杜如晦一代名相,可惜四十几岁,正当壮年的时候就已病死。</p>

  着实令人扼腕叹息。</p>

  “你说什么?”</p>

  李丽质心里一惊。</p>

  秦王府的时候,她时常会见到杜如晦,一众叔伯辈的谋臣武将中,就属他最为温文尔雅,聪慧睿智。</p>

  仿佛什么难题在他面前都不算什么,顷刻间迎刃而解。</p>

  这种惊才绝艳的人物,怎么会积劳成疾?</p>

  “你不信?”</p>

  罗太岁也不想咒杜如晦死,但历史上就是如此。</p>

  “如果当今天子再不给杜相减轻负担,并派太医去为他诊断,恐怕……</p>

  杜相熬不过三年。”</p>

  “什么?”</p>

  李丽质惊得站了起来。</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