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罪己诏?呵呵

  次日。</p>

  显德殿上。</p>

  “打!为什么不打?战机稍纵即逝,此时不打,悔之晚矣!”</p>

  “当初这些突厥狼崽子屡次南下,掠夺边境各州,残害我大唐子民,可曾想到会有今天?没什么好说的,打!”</p>

  “不可!</p>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兼之漠北地广人稀,打不过可以跑,打残了还可以死灰复燃。</p>

  臣以为若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把握,不可出兵。”</p>

  “但陛下和突利可汗有兄弟之情,兄弟有求于陛下,怎可不救?”</p>

  “怎么救?漠北地形复杂,对方以逸待劳,我大唐劳师远征,于战不利啊!”</p>

  </p>

  “况且突厥并未主动来犯,我大唐和突厥有盟约在先,若此时贸然出兵,是为背信弃义,非王者之师也。”</p>

  “此言差矣!臣以为根本不需要和颉利讲什么仁义道德,因为他早晚都会背弃盟约。</p>

  如今突厥内乱,乃天赐良机,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p>

  “突厥虽乱,但我大唐关内外干旱日趋严峻,此时万万不可出兵啊!”</p>

  “有什么万万不可的?我说能打就能打!”</p>

  “好啊,真打起来的话至少得十万大军吧,你说这十万大军的粮草补给怎么办?”</p>

  “这……这是你们民部的事,与我何干?”</p>

  “这时候你们倒推得一干二净。那去年关中霖雨成涝,山东、河北大旱,飞蝗肆虐,跟你们兵部也没关系咯?”</p>

  “自然……是没有关系……”</p>

  “那你说跟谁有关系?”</p>

  ……</p>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龙椅上的李世民。</p>

  李世民正稳坐钓鱼台,看一场好戏。</p>

  没想到满朝文武的瞬间将矛头指向了自己。</p>

  不是正在商议突利可汗称臣求援一事吗,怎么突然又扯到天灾上面?</p>

  看样子还想强行将天灾和自己联系在一起。</p>

  呵呵,每次都这样。</p>

  不过问题不大。</p>

  小长乐早已为自己带回解决办法。</p>

  内政结合军事,一系列战略相辅相成,浑然天成,堪称完美。</p>

  足以应付今天这种场面。</p>

  那个故人之子,果然不简单啊!</p>

  “众卿家看朕做什么?”</p>

  悄悄做了几手准备的李世民一点不慌,甚至还有心情主动找事。</p>

  这时大殿中一人出列。</p>

  看到这人,群臣顿时心道果然来了。</p>

  李世民也哑然失笑。</p>

  一旦出了乱子,此人必定第一个跳出来,旁征博引的给自己上上一课。</p>

  他不是旁人,正是检校尚书左丞,魏征。</p>

  “臣听说,君王的德行符合天意,则风调雨顺,万物和谐,祥瑞骈至。</p>

  君王的德行悖逆天意,则天象反常,予以警示。</p>

  若仍执迷不悟,灾祸不远矣。”</p>

  魏征高冠博带,手执象牙笏,不疾不徐的道:“但凡君王能修德,灾变自销,国家去危而就安,百姓转祸而为福。</p>

  故臣请陛下施行仁政,祈求上天消除灾祸!”</p>

  所谓仁政,无非就是戒荤腥、减用度、明冤屈、赦天下……</p>

  “魏卿所言不无道理。”李世民从善如流,“自今日起,大殿上所有人……包括朕在内,削减衣食用度三月,以作赈灾之用。</p>

  另遣覆囚使至各州县,科简刑狱,以申枉屈,勿从宽宥。</p>

  再让礼部择日祭祀求雨,如何?”</p>

  “陛下英明。”魏征躬身一拜。</p>

  司空裴寂出列奏道:“仁政修身,陛下也需反省己过,昭示天下,以平民心。”</p>

  “哦?”李世民笑了,“裴卿要朕如何做呢?”</p>

  裴寂道:“可下罪己诏。”</p>

  所谓罪己诏,就是一国之君在国家遭受天灾,或政权处于安危之时,自省或检讨自身过失的一种口谕或文书。</p>

  自禹、汤之时就有先例。</p>

  所以每逢天灾,总会有类似的谏言出现。</p>

  李世民虽克己反省,其实心中不以为然。</p>

  “若依卿所言,朕下了罪己诏,然则天灾仍至……是否可以说明罪己诏无用,或者天灾根本与朕无关?”</p>

  “这……”裴寂哑口无言。</p>

  天灾是否降临,没人能够断言。</p>

  李世民又道:“朕近日听闻有人在郑、白二渠上私设水力磨坊,截断水流谋取私利,以致农田灌溉受阻,可有此事?”</p>

  此言一出,包括裴寂在内的几个大臣顿时垂头不语。</p>

  “天灾乎?人祸乎?”</p>

  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朕所颁布的政令,哪一条不是和诸位卿家共同商议,反复审核?又有哪一条不是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着想的?</p>

  甚至朕的私事,都成为了天下事。</p>

  朕克勤克俭,一日而三省己身,唯恐辜负天下人所望,又有哪里错了?</p>

  而你们呢?”</p>

  他渐渐冷峻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群臣莫不惶恐垂头。</p>

  “太上皇和朕的江山都是马上打来的!”</p>

  李世民又接着道:“裴寂,当初太原起兵你有大功。</p>

  诸位卿家,大唐能打下如今的天下,少不了你们的辅佐和功勋。</p>

  但你们以为这样就够了吗?</p>

  西北还突厥、吐谷浑、吐蕃……</p>

  东北还有奚契丹、高丽、新罗……</p>

  再加上南方仍未平定,仍有很多未归化之地。</p>

  内忧外患,还没到享受的时候啊!”</p>

  说到这里,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p>

  “如今天下连年遭受灾害,各位不想方设法解决黎民百姓的疾苦,不去思考灾害因何而起,又该如何预防……</p>

  反而一门心思在朕身上找原因,甚至因为一些悖论而推卸责任,不去作为,致使黎民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不可自拔!</p>

  长此以往,我大唐朝廷威信何在?</p>

  我李世民还如何面对大唐子民,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p>

  呼啦……</p>

  大殿中的文臣武将顿时跪了一地。</p>

  “臣有罪!”裴寂悲呼。</p>

  “臣有罪!”</p>

  “臣也有罪!”</p>

  ……</p>

  其他大臣也都一脸惭愧的神色,纷纷自称有罪。</p>

  李世民看看魏征、裴寂,又看看其他大臣,良久才满意的点点头。</p>

  “今天,朕不想追究谁的责任。朕只想和诸位卿家齐心协力,和天下百姓共渡难关,不知道各位可有这样的决心?”</p>

  “臣有决心!”</p>

  “臣有决心!”</p>

  “任凭陛下差遣,臣赴汤蹈火,万死不辞!”</p>

  ……</p>

  “好!”</p>

  李世民喝令:“来人,赐食!”</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