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愿战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从第七章开始,全文重修了一遍,加了一些内容,主要是将刘盈的心路历程理顺。鞠躬。

  远远地望见太极殿中明如白昼的烛火,心中思忖着楚王适才的一言一语。他言谈间韬略,不由得让我忘记了时间,转眼出了楚王府,恍然金戈铁马如梦。

  我终是选择用他,看来并没有选错。

  忆及他指点江山,布阵行军的讲解,似乎脚下青石板上的凹凸纹路,不禁也变得奇诡起来,我行步如常,但心潮澎湃间,内心深处亦隐藏着不知其深浅的惶恐。

  天下若是星罗密布的赌局,那我便如局中孤注一掷的赌徒。

  若是楚王所言非虚,我的未来,将从今日开始分裂开来,因为眼前是一条不能回头的戎马之路。

  但我终于还是想尝试一番!

  并非我艺高胆大,却是已无路可走。

  深深地吐出一口气,我缓步朝太极殿走去,仰头望向嵌在夜空中的明月,如一把铮亮的弯刀,高挂于顶,散出凄冷的寒光,天地间如披上了一层厚重的白雾。

  近了,却蓦地发觉,似有人与我同赏……前面影影绰绰的一席衣衫,露出朝服的边襟,虽不华丽,微风下却飘逸联翩。

  他背对着我,声音风流慵散:“今夜月色阑珊,秋凉风紧,太子殿下何不趁清夜满宫,登高而赏?”

  我站住了脚步,还未从适才楚王府中厚重的思虑中醒来,一瞬间怔然。黑夜中看不甚清,也许我见过他,蓦地无法忆起。当下也不敢怠慢,便正色规规矩矩地答道:“天下纷纷,孤心念家国,岂敢雅玩。”

  “适才臣见太子殿下行路之间,却在赏月,不知太子殿下看这月相如何?”

  我心中心事满满,无神与他虚耗,便径直走到他的身边。一双细长的凤目挑眉向我望来,我心下一怔,原来竟是他。早晨我第一眼见他,便知他不凡,却不知如此他放肆大胆。

  面上不动声色,我只是随意地答道:“看这月亮,肖似一把弯刀,恐是刀兵之相。”

  他闻言,脸上荡漾出笑意,一瞬间竟妖冶如怒放的牡丹:“在臣眼中,月如云开冰吐鉴,明若浪花玉沉钩,感叹一句圆缺几时休便罢了。却不想太子殿下竟说是弯刀……如此,臣妄自忖度,殿下想必是要向皇上请兵讨贼了?”

  心下大震……

  我这才正眼望向他……

  却见他的笑意很快隐去,如一池静潭般泛着秋波,霎那芳华。

  我与楚王共处一室,深谈至夜,即便连母后都未及禀明;

  他……定不是因为“弯刀”二字而猜测,定是得了什么确实的消息……可……他又如何知晓?!

  不等我回神,陈平已侧开了身子,让出了通往太极殿的通路,轻挥袍袖,他躬身向我道:“太子殿下,请。”

  我颔首致意,只见他的身影在树影下如斑驳的琥珀,似乎想隐于暗色中,却不知自己的光华已沾满了月辉。

  望向他的眼神仍是谦和温厚,心中防备却更盛了。

  心念一转,我索性试探道:“不知……父皇和丞相可曾定好了破敌之策?”

  他轻佻薄眉,走到我的身前,俯下身来低声在我耳边道:“皇上准备兴十万大军,御驾亲征。”

  我心下一怔,却看到他近在咫尺的面庞,吐气如兰;我退一步作揖拱手,向他垂首致意道:“孤多谢郎中令提点。”

  “太子殿下言重了。”他的眼睛虚成一条弯弯的细缝,上挑的眼角内,如藏着玄色的琉璃。

  按压下胸口翻滚的情绪,我缕了缕衣襟锦袍,昂首向太极殿走去。他在我的身后,只是路上的一抹靓影。

  前路苍茫,是福是祸……我并不知晓。

  我有一颗不甘的心,和不死的念想……我曾在心中立誓,不愿母后身上沾满脏血,如今它已化成我内心的执念。

  这份期待和念想能陪着我走多远,也许不到血溅颈项,我不会惊觉。

  从前刘盈的生活,于我便如行尸走肉;我早已落入死地,如今背水求生。

  或者死亡,背负一切;或者活下来,承载所有。

  这才是男人的生活,我终日作伪,可内心的火焰却从来未曾熄灭……

  这世上,没有男人不爱权势。

  听着宦者禀报……应着一声一声通传……我有些恍惚。

  这是活棋,还是死棋……

  是生地,还是险地……

  也许只有执子行步,等到一切结束时,方才能大白天下。

  我只记得自己恭谨入殿,对着父皇的方向跪拜叩首:“儿臣参见父皇。”父皇身边的萧何微微一怔,忙退在一边,侧身避过。

  烛光下父皇的身影高大,遮住了我眼前的光亮,逆着光望去,只见他额间的皱纹似乎更深了些,鬓角也染满了寒霜。

  殿中如早间一般仍是摆放着一张巨大的沙盘,如今上面已经穴满了标记的小旌旗,看来破敌之策正如陈平所言,是定下了。

  父皇朝我走来,夜中的脚步声愈发清晰响亮,他皱眉,声音沙哑疲惫掩不住不耐:“你怎么又来了?”

  深深吸了一口气,撑在地上的双手仍在微微颤抖,我自然是来请战的……

  心如擂鼓,万马奔腾间,我告诉自己……这样不平静的天下,子代父出征,本是著孝道的常事。东汉末年袁绍三子便曾向袁绍请战攻曹操,袁绍不但欣喜应允,还分了三人兵马粮草……

  好久不曾有过了,这种心中如空洞般微微战栗的感觉……额上渗出了细汗,我竭力整理着自己的思路。

  抬起凝在跪地双膝上的双眸,我一字一句地铿锵正言道:“父皇平定四海,中兴霸业,天下莫敢不从,万民莫不归心。今有人于此,却妄自尊大,不遵父皇号令,陷百姓于水火,失天下之信义,弃徳背主,枉顾大义,逆天作乱!儿臣身为太子,夙兴夜寐,不敢独善其身,却愿为父皇献策,还望父皇成全儿臣,让儿臣为父尽孝,为国尽忠。”

  父皇一怔,伸手将我拉了起来,掌中满是硬茧,他牵着我走向他的皇座。撩开袍袖,他放松下来靠着身子,有些好笑地看我,语中不乏轻侮:“你……有何策?”

  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正色道:“父皇九五至尊,为天下贵。燕地偏鄙,臧荼这等宵小鼠辈,怎劳父皇亲临征讨?待儿臣率兵一万,半月之内,便可班师回朝,为父皇贺。”

  父皇闻言,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响亮的大笑,肩膀不停地颤动,他目光灼灼地望向我,眼中却无丝毫笑意:“一万?你知燕王何人?昔项羽帐下大将……”

  说罢他站了起来,在我身边踱步:“他在燕地屯兵足有八万之众,号称二十万。你一黄口小儿,拿什么灭他?”

  我知道我接下来该说什么,可那句话好像卡在喉咙里,却无法吐出。

  我沉默半晌,终是缓缓开口:“儿臣请太傅随军出征。”

  “胡闹!”父皇看着我,从鼻子里哼出一声笑来。

  说出口来我反而没有适才紧张,沉下气,我恳切地道:“父皇若出征,自然是马到成功,劈山通道,无坚不摧。可如今燕王一役,其他诸侯唇亡齿寒,恐自己如燕王一般被父皇驱军直入,弹指灰飞烟灭。恐惧中忧疑之虑暗生,稍有贰心,起兵共反,那又如何是好?若您引兵离京,他们便可星夜帅轻骑驰骋帝都……还望父皇三思……”

  父皇横眉怒目,指着便我骂:“朕已命樊哙萧何留守,岂惧了他们?”

  我道:“父皇何曾惧了他们?是他们惧了父皇才是。父皇守殽函之固,威慑天下,只是……杀鸡又焉用牛刀?”

  父皇行至龙椅边,手掌缓缓地摩搓着龙椅上纹路上蜿蜒的玄龙,雕琢中眉飞色舞,嚣张盘踞。

  他坐了回去,沉默不语。

  一时间太极殿中尽是静谧,我面上却不禁发紧了。

  我求助似地望向萧何,他垂着眼似乎没有看见我的目光,半晌,却见他缓缓趋步上前,躬身向父皇献策道:“皇上,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乐正,垂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此九官,掌天下之盛;尧不为一焉,然尧垂拱而治,为天下王,而此九人为臣。凡帝王者,无需事必躬亲,太子有此壮志,忠勇可嘉,乃天下孝子之典范,皇上何不试之?”

  父皇挑眉看我,过了一会儿才道:“你可以带楚王去。不过你为三军统帅,建成侯吕释之为副统帅,楚王只是随军,没有职位……虎符你和建成侯各执掌一半。一万兵马太少了,朕给你三万兵马!平叛事不宜迟,明日就起行吧……”

  如平地一声响雷,一阵血流冲上了我的大脑……

  我怔怔地望着父皇——我从没想过,我竟如此容易便取得了兵权!

  我也不曾料到,我如此轻而易举……便踏进了这片万劫不复之地。

  按压下身体里那对于未知未来深深的恐惧和隐隐的期盼,我伏地叩首拜谢:“儿臣遵旨。”

  父皇看了我一眼,示意让萧何出殿,又屏退了宦者,这才向我招手道:“盈儿过来。”

  我步履如常地走过去,心中那个人,却步履不稳。

  他深深地看着我,伸手摸着我的头,说不出的感觉黏在我的皮肤上:“你是朕的好儿子,也是朕的骄傲。你这次请兵出征,朕心甚慰,然朕亦有忧虑……”

  “父……父皇……”

  他叹了一口气,将我领到了一处暗室,却见壁上悬挂着一柄寒光烁烁的青铜剑,剑柄长而销铄,气势逼人,似曾相识。

  我猛然忆起,母后也有一把与此相似的剑,经我之手,托于张良,转赠楚王。

  “盈儿,这柄剑你见过么?”他背手望去,似乎勾起了回忆。

  “儿臣没见过,不过儿臣倒是在母后那里见过一柄成色相似的,只是小巧些。”我小心翼翼,规规矩矩地作答道。

  他微微一笑:“那是雌剑镆铘,这是雄剑干将。”

  我不禁微怔,却又听父皇续道:“今日,朕要将这柄天下雄兵赐予你。”

  说罢他取下剑转身向我走来,眉宇间尽是成竹在胸的韬略,内室只是咫尺,他却似乎看尽了天下:“若是楚王随军之中有反意,你……径自执此剑杀他!”

  霎时间脑中一片空白,耳中如重剑相击,我机械地深叩在地,双手高举,冰凉的剑柄触到了手心,是歃血的青铜。

  我抬首,竭力让自己显得平和,口中只是称道:“儿臣……遵旨。”

  父皇居高临下地看着我,他摸着我的头,声音深沉:“如今各诸侯王,封地兵将具在,三心二意者,不占少数。如今国家初立,为我大汉尽力的功臣也不少。他们跟着朕,是因为能享功名利禄,然功劳有大小,赏赐有多寡,爵位有高低,他们自诩的功劳,跟朕能赏他的功劳,许多都不能相合。朕建汉以来,他们争权夺利不止,若安抚不当,皆会投奔诸侯王作乱。不仅如此……昔日六国之后,皆为战国王族血脉,如今亦不可掉以轻心……你请兵出征,实是解朕燃眉之急。”

  我低下头,仍沉寂在刚才平地惊雷中,尚未回神。

  我竭力掩去自己的表情,父皇的话语响在耳边,我却过了好久才神游般地开口:“父皇莫忧,儿臣愿为父皇披坚执锐,上阵杀敌……”

  他一掌拍上我的背,叹道:“若是楚王真能为你所用,这一仗父皇便无所忧虑了……你下去吧……”

  额头贴在大殿冰冷的石板上,我再次叩首,这才起身躬行退下。

  身后跟着两三名宦者,我缓缓地踱步在宫内的亭台楼阁的廊边,月色阑珊,树影微晃在脚下,如魑魅的黑影……

  楚王……楚王……

  父皇竟早已起了意,要杀楚王了……

  黑夜中一盏盏明烛,耀眼火热,却不知何时会在劲风中熄灭,只留下如灰黑的余烬,便如我追逐的梦境……空乏,凄厉而没有结局……

  回到未央宫,走进母后的内室,却见周围一个宦者宫娥也无,只有她形单影只坐在案前。听我跨过门槛,她抬眼望我,目中尽是血丝,我忙趋步过去走到她面前,迟疑半晌,终是唤道:“母后……”

  烛光下她似乎一下子苍老了好几岁:“是你向你父皇请兵出征?”

  我悄悄牵起她的手,薄茧微微划过我的掌心,却未能传来让我安心的炽热,她的掌中,尽是冰凉,我低声道:“是。”

  她闻言紧闭了双眼,牢牢地抓住了我的袍袖,哑声道:“你……你为何不和母后商量……”

  我不禁黯然。她问我为何——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因为即使我请求,她也不会答应。楚王气焰如火,已然危急。我若不用他,便成不了大业。我又心有所图,定不会安心荣华,坐享富贵,尸位素餐。

  可我若用他,他的危急,便是我的危急。

  总要有人破此死局……

  我伸臂抱紧她:“母后放心,父皇已准了。而且父皇说了,只要楚王在,这仗定是无虞。”

  母后睁开了眼睛,赤红的双目深深地看我:“盈儿……你怎么这么傻?你父皇自取燕地尚需十万雄兵,却只给你三万,为何?”

  我心下默然,没有说话。

  “今日你父皇予兵权于你,使楚王燕王两强相争,但……这三万兵马稍有败绩,伤的便是你的清名。到那时,你父皇若再想做什么都有了名头,天下不会再指责他废长立幼。一石三鸟之计,便是你,楚王,燕王……你平日熟读兵法,岂看不出?”

  我心中苦笑,我何曾不知今日父皇授我兵权的意义,掌兵本就是双刃剑。可若是赌桌上不下注,便永远也无法开盘。

  时间会涤荡去我的锋芒,困境将折损去我的志气,我的内心也许会在这权力场中泯灭麻木……周易上说危机危机,便是在危险的背后,隐藏着机会。

  我在她面前跪了下来,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仗,也可能是最后一仗。我退无可退,拼死一搏,尚有活路。我决然地道:“儿臣何尝不知。可正如母后所言,福祸相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母后凝视着我,缓缓从怀里取出一只黄玉麒麟,裹在娟帕中交于我的掌心:“它数次救母后于危难之中,你戴上它罢,祝我儿马到成功。”

  “多谢母后。”

  她牵起我的手,轻声道:“你舅舅自会听你的号令,我已着人吩咐了他,唯你是从。兵符一事,也得防着楚王……”

  我在烛光下将娟帕打开……

  只见上面的腾龙浅滩升天,翱翔天际,不再受泥泞桎梏……竟是母后一直在绣的那张锦帛,我原以为她是绣了送给父皇,没想到她竟赠了我。

  ……

  那夜没有梦境,刘建在摸进我的寝宫时被守在外面的宦者拦下,我坐在床上,招手让他进来,他着了一件里衣,便爬上了我的床。我将他按在我的胸膛上,他这夜乖乖的,只是睁着乌黑的眼睛靠在我的怀里……

  心下忐忑,思绪却早已飘远,我不再回忆过去,而在思考今后。

  坐在床上,我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中铿锵的刀剑声,和那北漠雄壮的号角……

  黎明前的黑暗中,我起身,刘建在背后抓住了我的手,回头只见他咬着嘴唇望我:“太子哥哥……真的要去打仗了?”

  我点点头:“好好听话,等我回来,再别去找戚夫人麻烦了,一切从长计议。”

  最后仍是忍不住提点。

  ……

  第二日,父皇在城楼上送走了我。

  皑皑的黑雾中,淡淡的朝色里。

  我佩剑纵马,前方有未知的路途等待着我,那将会是我的战场。可是离去之前,我却还想见一个人。

  若是我不能回来,这便是最后一眼;若是我铩羽而归,那时的我,也不再是今日的我了。

  经历了真正的杀戮,我不再会迷茫,不再会焦虑,从此每一次挥下屠刀,我都不再会皱一个眉头;到了那时,我还能记住那份最初的恩情么?我并不知晓。

  我在城楼下,仰面望向与父皇同来送行的百官,却没有发现那抹熟悉的清雅,心下不禁微涩。

  城门下,我仰头喝干了送功酒,酒碗碎在地上,我纵马而立,脑后束起的黑发散在清晨的烈风中。目光扫过一排排肃立的军容……心中如开刃的剑,割开了扑面而至的寒意,饮着藏在这队人马身后的血雨腥风。

  我的舅舅吕释之和我的太傅楚王皆是甲胄尽身,提刀立于我的身后。

  直到最后,他仍不曾来送我;回想起那双温润的双眸,我心下自嘲一笑。

  我对父皇抬了抬缰绳示意,一个转身,马蹄飞扬。<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