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曲目解说

  曲目解说

  《离别的钢琴奏鸣曲》第三集终于出版了好像已经上市一阵子了吧?还请大家多多捧场。这次的彩页穴画可爱到不行啊!露肚脐!露肚脐耶!

  由于小说的撰写工作迟迟没有进展,所以就先来写曲目解说好了。这次的登场曲目解说会严重泄漏剧情,还请各位注意,先看完正文再看解说喔。

  ○第一章

  ●圣体颂

  沃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

  合唱比赛的指定曲。我上高中时的恩师(是我的音乐老师,同时也是音乐社的指导老师)曾说这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歌曲」,但在我们这些学生的别脚合唱下,实在无法表现出曲子的优美。由于我唱的第三部非常简单,所以当时完全没发现这首歌在短短弱小节中出现了好几次非常巧妙且复杂的转调,第二部应该很难唱吧?这是莫扎特晚年的杰作。

  ●听得见

  新见德英

  神乐坂学姊班上去年的自选曲。这首歌我曾听高中社团的学长唱过,现在重听只觉得是首「果然是学生专用」的标准合唱用曲啊。但当时的我却十分喜欢这首歌是因为学长演奏得很棒的关系吗?

  实际合唱时的难易度是比较低的。

  ●SomebodytoLove

  佛莱迪墨裘瑞

  小直班上的自选曲。是皇后合唱团早期的代表作,优美的旋律加上浑厚的合声及戏剧化的曲调,堪称集所有皇后合唱团「特色」之大成的畅销名曲。如果要让完全不知道皇后合唱团的人听一首他们的歌,这首应该最适合不过了吧。

  我曾经抄写过这首歌的和声部分,当时曾因中声部超级复杂的编排而大吃一惊。实在不建议大家在合唱比赛时表演这首歌。

  ●HailHolyQueen

  神乐坂学姊班上的自选曲。原本是由一首赞颂圣母玛利亚的轮唱赞美诗SalveRegina(又圣母经)」英译而来(所以严格来说不算是福音歌曲),在电影中改编成流行歌曲后一夜成名。实际上我也听过同学在学校音乐课的自由发表时表演这首歌,的确非常适合在合唱比赛时表演。谨在此大力推荐。

  ○第二章

  ●曼弗雷德交响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作品从第四号开始大放异彩,进而衍生出最佳杰作第六号《悲怆》等宛如百花争妍的一系列后期作品,然而唯有这首夹在第四和第五号交响曲之间的创作特别不受欢迎。不但又臭又长还非得要有管风琴不可,导致一般演奏会几乎不会选择表演这一首,也使得这首曲子更加乏人问津。

  如果各位找得到这首曲子,请务必听听管风琴演奏的段落。

  ●小提琴协奏曲

  阿尔班贝尔格

  贝尔格与老师荀白克共同奠定了无调性音乐的基础,这首曲子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同时也是他的遗作,因为是为了友人夭折的女儿所写,作品前特别题了「献给一位天使」几个字(但并不是曲名喔)。原本是写给早逝少女的安魂曲,可惜贝尔格本人也在曲子完成的四个月后因败血症而过世。

  这首作品充满十二音列音乐的浮游感和传统泛调性音乐的纠葛,同时含有大量引用自巴哈的乐句;尽管堪称所谓难以理解的「现代音乐」,但应该已经是其中相当容易亲近的曲子了吧?

  ●拉德茨基进行曲

  老约翰史特劳斯

  哲朗倒立在沙发上舞动双脚时听的曲子,在为数众多的进行曲之中算是名曲之一。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的新年音乐会固定会表演这首当作安可曲,指挥往往会随性地面对观众席挥动指挥棒,而演奏主旋律时观众要跟着音乐拍手也成了一种惯例。感觉相当有趣。

  ●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阿友哥混音的曲子。这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也是君临这个音乐领域的「皇帝」。印象中曾在某篇乐评中看过这句话:若要从古今的钢琴协奏曲中选出前三名,恐怕很难达成共识,但若要选出第一名,那绝对非这首莫属。虽然我并不是特别喜欢整首曲子,但最后乐章的轮旋曲实在非常特别。明明只是分散地弹奏主和音,为什么能构成如此洋溢着清晰跃动感的旋律呢?真是不可思议。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经过阿友哥混音的另一首曲子。这是贝多芬写过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同样堪称君临这个音乐领域的「皇帝」。和前述的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有几个共通点(例如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之间由独奏乐器提示轮旋曲主题加以衔接),而且最终乐章也同样深得我心。一样只是分散地弹奏主和音,究竟为什么能奏出如此有魅力的旋律呢?

  ●星条旗

  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

  阿友哥表演的安可曲,也是美丽国国歌。永远的吉他英雄吉米罕醉克斯曾在Woodstock音乐节表演过这首歌,还展露了著名的用牙齿弹吉他绝技喔!

  ○第三章

  ●展览会之画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斯基

  真冬在音乐准备室里弹奏的曲子。穆索斯基在好友的展览会上看到了十幅画,并以其为主旨创作出这首钢琴组曲,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这首曲子是出了名的难以诠释也难以弹奏,原曲更因为太过粗糙而一度遭受负面评价。直到俄国钢琴家李希特重新诠释之后,才让这首曲子再次获得乐评的青睐。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谢尔盖拉赫曼尼诺夫

  小直躲在房间里听的那首真冬弹奏的曲子,是拉赫曼尼诺夫晚年的杰作,由二十四次变奏衍生而成的大型变奏曲。第十八变奏中非常罗曼蒂克的抒情慢版逆行主题因成为电影「似曾相识」的配乐而广为人知,但其他部分几乎都是干脆俐落如锐角般的A小调曲子。

  主题撷取自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号随想曲》中亦最为有名最后一首.除了拉赫曼尼诺夫之外还有不少作曲家采用这段主题来创作变奏曲,每一首都堪称杰作。

  ●《天堂与地狱》序曲:地狱快步舞

  雅克奥芬巴哈

  运动会时没放成的曲子。没错,就是那首大家应该都听过的嘉洛舞曲。附带一提,「天堂与地狱」据说是歌剧当时在日本帝国剧场首次公演时取的译名,后来就此发扬光大的样子。

  ●BorntoRun

  布鲁斯斯普林斯廷

  运动会社团接力赛时播放的曲子。这首歌是斯普林斯廷的代表作,也巩固了他在全美年轻人心目中英雄般的代言人地位。这首歌也是《大逃杀》(原作)的主题曲不过这不是重点。

  此外,这首歌是我唯一希望各位「在阅读到那段情节时同时聆听」的曲子等等,这是其他首都不用听的意思吗?

  ○第四章

  ●展览会之画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斯基EL&P

  小直一个人沉迷其中的曲子,是前述穆索斯基的曲子经过前卫摇滚代表乐团EL&P艾默生、雷克与帕默合唱团重新编曲后的作品,堪称历史性的名曲。据说本来只在练团和现场演唱会上才表演,后来因为盗版太过猖獗,才突然决定收录并发行这首曲子。

  ●LondonCalling

  冲击合唱团

  小直听到睡着的歌。这是英式庞克乐团先驱冲击合唱团的第三张专辑主打歌。专辑中有着令人难以想像是庞克乐团的多样曲风,这首歌的旋律本身也带有雷鬼风格;和令人直想甩头的庞克音乐大不相同。

  ●A大调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尤利和真冬在录音室演奏给小直听的曲子。由于贝多芬将这首曲子献给一位名叫鲁道夫克罗采的知名小提琴家,所以「克罗采奏鸣曲」这个通称也广为流传,是小提琴奏鸣曲中堪称最佳杰作的热情曲子。

  在贝多芬之前的时代,为钢琴和小提琴而写的奏鸣曲形式还不是很完善,尽管莫扎特也写了四十五首小提琴奏鸣曲,但早期的作品上却写着「小提琴任意(没有也无妨)」的字样,演奏时也经常以长笛或竖笛取代小提琴。当时小提琴不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

  而贝多芬却刻意在这首A大调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前题着:「如协奏曲般竞奏的附小提琴伴奏钢琴奏鸣曲」,实际上是A小调的第一乐章中也有钢琴和小提琴宛如吵架的竞奏,令人不禁为之捏了一把冷汗。

  ●第一号弦乐四重奏《克罗采奏鸣曲》

  莱奥什杨纳杰克

  小直和真冬比赛的曲子,解说请见本文。两人竞奏的部分只有第一乐章。

  ○第五章

  ●BlackBird

  约翰蓝侬&保罗麦卡尼

  真冬在仓库里弹奏的曲子,本集继续登场。

  ○附录

  ●哥德堡变奏曲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哈

  顾尔德弹奏这首曲子出道,并在全世界掀起一股旋风。只要听过这首曲子,就能明白大巴哈真是一位完美融合对位法和和声法两大音乐理论、空前绝后的大作曲家。

  这首曲子也是这套小说的起点。

  后记

  前几天我和作家朋友聊天时,才得知一件令人惊讶的消息。

  那时,我们碰巧聊到音乐的话题,聊到了独角兽(注:日本摇滚乐团,成立于一九六八年,一九九三年时解散,二〇〇九年时又陆续展开活动),独角兽是我国中时一个很受欢迎的乐团,连那位小我五岁的朋友也只听过团名。

  不过,当我告诉他奥田民生是独角兽的主唱时,他却很惊讶地喊着:「这我不知道耶!」他整个人吓了一跳。其实我才吓了一跳,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所谓的代沟(如果他说他不知道独角兽这个团体,我可能还不觉得大受打击)。就他的认知来说,奥田民生大概是帕妃的制作人;或者是个穿着宽轻松衣服、背着吉他、唱一些曲调轻松的歌,很有个人风格的单人歌手吧。

  这一瞬间我才深深体会到,啊啊我都已经三十了啊

  如果对某人一一列举自己的音乐嗜好时,偶尔都会遇到几个例子让人觉得:「为什么你这个年代会听这种音乐啊?」这也是一种代沟吧?还有些明明就比我小两轮的人,却喜欢在我出生前就解散的乐团歌曲。

  仔细问了一下,理由往往都是「因为我爸妈很爱听啊」。而且,当小孩们开始买父母喜爱的音乐来听时,大多都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差。

  我和伟大的巴哈相逢,也是这样的状况。

  我曾在上一集后记中提过钢琴家葛林顾尔德的首张专辑,也就是巴哈的《歌德堡变奏曲》。我老家之前就有这张一九五五年录制的CD了,我应该也听过几次,但一点印象也没有。

  但是几年前,某次回老家时,我在老爸的推荐之下又被迫听了一次顾尔德弹的《歌德堡变奏曲》。之后我一回到家就跑去唱片行买了那张CD,但觉得光听巴哈还不满足,于是又买了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就这样一路开垦,买到整个CD柜大爆满。又为了要把CD的钱拿来报公帐,所以最后才写了这种小说。巴哈的音乐对我的冲击就是这么大。啊,对不起,公帐的事是骗人的。是骗人的喔(?)

  事实上,我小时候听的《歌德堡》和我前几年听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这首被顾尔德选进首张专辑的曲子,其实在一九八一年经过重新录音,于隔年推出(但他也在这一年过世)。而且演奏解说也有别于以往,十分令人感到惊讶。

  我突然想到,如果小时候没有听过一九五五年版的《歌德堡》,听到一九八一年版时会受到这么大冲击吗?虽然一点印象也没有,但是小时候那段听过《歌德堡》的记忆,会不会因为再次听到同样乐谱、但诠释手法完全不同的曲子而再度苏醒呢?

  因为人生不能够从头来过,所以这个假设也无法获得印证。

  但我是个小说家,可以把类似的事情试着写成小说。

  总之,当你再读一次一本主角相同、但解说完全不同的小说,会不会产生某种新的事物呢?

  当有读者指责我:「这不就和之前那部系列作品的主角内在一样了吗?」以上就是我拚命准备好用来应答的胡说八道。

  只不过,根本没人会问这种问题,所以我一直感到很放心,但同时也感到不解。毕竟名字只差了一个字。我曾经把它们并排写在一起,连编辑都经常搞错。不过好歹我也是作者,所以从来就不曾念错。是真的啦!请不要再去询问编辑部:「杉井真的从来没有说错过吗?」

  如果没有人指正的话,乖乖闭嘴就好了,我竟然把这件事拿来当作后记的梗,连我都很受不了自己的贫乏。

  不过,或许本来就不会有人指责这件事情。的确,名字只差一个字,而且同龄。可是最主要的是,身边的人根本就不一样。人无法只靠自己构成一切,就如稻叶浩志(注:日本摇滚团体BIZ主唱)所说的,每个人都很普通,但是相遇唯有相遇的过程,每一段都是如此与众不同。

  当然啦,负责本书的责任编辑汤浅大人和穴画家植田兄大人,和两位大人的相遇,对于桧川直巳来说也是最与众不同的。如果没有这段相遇,他就不会诞生在这世上。尤其,如果没有汤浅大人修正方向,桧川直巳就无法用自己的双脚前进。我代替他也代表我自己藉由这篇后记向各位致上最高的谢意。非常感谢大家。

  二〇〇八年五月

  杉井光

  ────────────────────────

  作者:杉井光

  ****:植田亮

  译者:Overdoes

  扫图:Ozzie

  录入:寂若悠竹

  轻之国度

  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使用,禁作商业用途

  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LK不负担任何责任

  请尊重翻译、录入、校对的辛勤劳动,转载请保留信息

  本文特别严禁转载至SF轻小说频道

  ────────────────────────<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