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一些西游爆料)

  光阴拈指,却当七日正会,玄奘又具表,请唐王拈香。此时善声遍满天下。太宗即排驾,率文武多官、后妃国戚,早赴寺里。那一城人,无论大小尊卑,俱诣寺听讲。当有菩萨与木叉道:“今日是水陆正会,以一七继七七,可矣了。我和你杂在众人丛中,一则看他那会何如,二则看金蝉子可有福穿我的宝贝,三则也听他讲的是那一门经法。”两人随投寺里。正是有缘得遇旧相识,般若还归本道场。入到寺里观看,真个是天朝大国,果胜裟婆,赛过祗园舍卫,也不亚上刹招提。那一派仙音响亮,佛号喧哗。这菩萨直至多宝台边,果然是明智金蝉之相。诗曰:古

  万象澄明绝点埃,大典玄奘坐高台。超生孤魂暗中到,听法高流市上来。

  施物应机心路远,出生随意藏门开。对看讲出无量法,老幼人人放喜怀。主

  又诗曰:知

  因游法界讲堂中,逢见相知不俗同。尽说目前千万事,又谈尘劫许多功。古

  法云容曳舒群岳,教网张罗满太空。检点人生归善念,纷纷天雨落花红。

  那法师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古

  正讲处,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法师正讲谈妙法,被两个疥癞游僧,扯下来乱说胡话。”王令擒来,只见许多人将二僧推拥进后法堂。见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面道:“陛下问我何事?”唐王却认得他,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萨道:“正是。”太宗道:“你既来此处听讲,只该吃些便了,为何与我法师乱讲,扰乱经堂,误我佛事?”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道:“你可记得么?”菩萨道:“我记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那菩萨带了木叉,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左边是木叉惠岸,执着棍,抖擞精神。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有词为证,但见那――

  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那菩萨,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缨络。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盘金龙,飞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杂宝珠,攒翠玉的砌香环?;腰间系一条冰蚕丝,织金边,登彩云,促瑶海的锦绣绒裙。面前又领一个飞东洋,游普世,感恩行孝,黄毛红嘴白鹦哥。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穴着一枝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古

  喜的个唐太宗,忘了江山;爱的那文武官,失却朝礼。盖众多人,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太宗即传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萨真象。旨意一声,选出个图神写圣远见高明的吴道子,此人即后图功臣于凌烟阁。当时展开妙笔,图*真形。那菩萨祥云渐远,霎时间不见了金光。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有几句颂子,写得明白。颂曰: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主

  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求正果金身。知

  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唐王甚喜,即命回銮,待选良利日辰,牒出行,遂此驾回各散。

  玄奘亦回洪福寺里。那本寺多僧与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誓愿上西天,实否?”玄奘道:“是实。”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又道:“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众徒将此言切切而记。古

  次早,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有钦天监奏曰:“今日是人专吉星,堪宜出行远路。”唐王大喜。又见黄门官奏道:“御弟法师朝门外候旨。”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而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又银?的马一匹,送

  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唐王排驾,与多官同送至关外,只见那洪福寺僧与诸徒将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关外相等。唐王见了,先教收拾行囊马匹,然后着官人执壶酌酒。太宗举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

  中国有个四大名著。民众对名著的评价,向来各异。最近倒是对西游记评价很高,说很有哲

  理,很隐晦。

  最近对西游记评价高起来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就说三国演义,写的是贵族阶层的利益jiu纷与斗争;而水浒传,写的是低下阶层的抗争与交

  流。一个上层,一个下层,其实上层的交流心理与下层差不多,只不过带一些虚假的道德面

  孔和更加工于心计的盘算罢了--也就有人考证写三国和水浒的作是师徒俩或同一人。

  而红楼梦,出自一个破落贵族之手,写的主要是上层(大官僚)的家族生活和上层修身养性

  的文化,乃被评价为文学性极高。那成书于明末的西游记,反应的则是管理文化。西游记现

  在人们才觉得好,是因为确确实实反映了中国特色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和几百年前惊

  人的一致。且只有从现在文化展的程度,才能够理解的好一些。其实现在家族私有企业

  兴起,管理渐渐是个问题。

  西游记写什么呢,主旨就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途遭遇无数妖魔而消解险境。而无

  论怎么说,西游记写一个管理团队,克服道路上种种艰难险阻,达到了预期目标才是其写书

  本质。这个管理团队,以唐僧为,手下有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另外还一

  个算杂役,就是小白马。这个团队一共五人,这五个人,性格各有特点,唐僧是一个饱学多

  识,性格懦弱,顽固保守的人。孙悟空则是技艺高超,敢作敢当,另外也是那种独来独往

  藐视权威的代表;他干的就是探路打怪这种大事。猪八戒则是一个集各种缺点于一身的人

  ,武功中等然而心浮气躁,办事偷懒拖拉,好玩好吃好色,经常抱怨上级的人,所以以八戒

  名号给他。猪八戒干的是化与护卫任务的。沙和尚则是一个勤勉耐劳,性格平和,兢兢业

  业干好他挑担兼保卫任务的人。另外还一个小白马,专干牵马抬轿这种事情,其他事和他无

  关(好像还没资格做唐僧的徒弟)。这几个人,其实反映了社会形形**的各种人。沙和尚

  也许武功不高,然而无抱怨,是个和事佬,就算干的慢,但是上级也不会责怪他。而独来独

  往的孙悟空与偷懒抱怨的猪八戒,那么则是经常被师傅批评的。

  先说说唐僧,作为管理,要么技艺很强足以服人,要么性格暴烈身强力壮可以压人。

  然而唐僧都没有这些特征。他的武艺不强,是个文弱学(恰好类似读书人),脾气也好不

  会打骂人(不是那种引起所有人怨恨的蒙古统治),这样的人做管理,也只能苦口婆心

  的劝诫人家帮他干事了。不过也好,唐僧路途救了这几个人,招为徒弟。有救命之恩并且

  师徒名分,这样才好做一个团队的管理。然而团队各种各样的人,过久了孙悟空也不记

  得先前的恩惠,自己独干,后来受气直接走人。知识分子气质的唐僧,不会当面挽留,也不

  会写信招他回来,更不会直接跑到花果山拉他回来。后来观音大师指点,在人家头上弄个金

  箍圈,抓住人家的命门(或抓住人家的家小和个人前程),于是管理工作好多了,孙悟空

  比以前老实多了。在中国,要靠金箍圈来压住下属,叹管理工作之不易啊。

  说孙悟空,能干,有个性。开始闹过几次矛盾要走人,后来劝回来了,管理团队磨合好

  了,也就不闹事,安心跟师傅干了。中国人还是喜欢这种人,对比猪八戒就差多了。猪八

  戒为了能够成佛,作为二师兄参加取经任务。这个人爱偷懒,意志也不算很坚定,说到荒山

  野岭来受罪,还不如回高家庄娶妻生子呢。还曾经想排挤大师兄,自己做老大(三打白骨精),结果现没了大师兄实在不行,只能把他请回来。尽管他干了活,然而经常抱怨上级管

  理,什么走路啊,吃饭啊,喝水啊,打怪啊,为啥偏偏叫我老猪去;有时候没饭吃,没地方

  睡,也总的牢骚一般。与此相比,猪八戒性格和沙和尚差距太大了,联系沙和尚的逆来顺受

  与世无争,大家还是更喜欢沙和尚一点。或作为领导,肯定就是喜欢沙和尚了。对我的角

  度来看,猪八戒确实是不够好的。然而,社会上就是有大批猪八戒这种人,说不定哪天你

  我都是。抱怨工作环境,抱怨工资和领导的性格,抱怨行政部队没解决问题,这不是很常见

  的现象吗。对于这种现象反映上来,领导肯定没面子,另外又得花心思去解决提上来的这

  些事情,无疑耗费精力增加负担。无论怎么看,猪八戒现象普遍存在,又普遍不被大家认可

  的。哀叹管理工作不易之二。

  作为中国的特殊现象,集权领导,下面只管干活就行了。而猪八戒和孙悟空都会有

  怨言,那么必然要打压其中一个威慑被管理。而无可避免的是猪八戒这类人被打压。管理

  团队干活少不了孙悟空这种人,尽管他不是最能干的人(很多妖怪他就打不动),但是管理

  团队里面干的最好的。所以,只是说说孙悟空几句,真要整人,那就得整猪八戒了。所以最

  后取经成功评定功勋等级的人,无论功勋资历,猪八戒在是个下属中排名第二,然而给他的

  职称,却是四人中最低的(看资料说和小白龙同级)。上级总不免安慰下猪八戒,你没成佛

  ,但是给你的是肥缺。到最后也算是一点小小的惩罚吧--对猪八戒来说,取经成佛是参加

  取经的目的,取经过程毕竟都参加了,也没出过打*、与上下级争吵、离队出走等大问题。

  但是领导看来,取经过程中你喜欢闹意见,就满足你享受的方面而剥夺你的功勋。

  猪八戒的抱怨,在各国都存在。如果某人抱怨待遇低,然后转地方能找到待遇好的,领

  导好的,或上级能够安抚,承诺一定能够解决的,这也算比较好的社会了。不过也有在

  某些地方,各处情形一般黑,重找单位还是如此,上级强压你的意见,那么就算是不好的

  社会了。然而,猪八戒这种人毕竟太多了,说不定90%的人都是,而提意见的都被打压,另

  外有意见的不敢提了,忍受着这种不利环境,于是矛盾越压越多了。一旦矛盾不可避免爆

  ,那么就是全民的抗争。平时矛盾没爆的时候,大家希望来个好领导,或认为忍忍一

  些日子,时局总会变好的。当几百年一直不变好,那只能造反重新建立一个王朝了。

  要说西方人的忍耐确实够低的,英国向美丽国十三州征税,因为税率高一点并且排斥美洲

  的代表拒绝他们的意见,美丽国人居然造反独立起来了。稍后的英美人,倒是很注重矛盾的解

  决,下级提意见也不会刻意去打压,而且是鼓励性质的。倒是在中国就不那么一样了。幸

  好唐僧路上没碰到断水、缺粮、疾病、迷路等事情,因为成书作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真

  要生这种问题,唐僧师徒的团队会如何呢?④<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