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满汉全席 四

  久负盛名的名宴“满汉全席”原来就是这位九省疆臣、三朝阁老、一代大儒阮元所创制的。

  这些文人雅士除了帮助阮元翻古纸、究仓籀、勒金石外,亦有佳肴小乐。

  加之内有名师主厨,外有雅士品味,此时的阮元在饮馔上也就不断花样翻新。

  他在两广总督任内曾以府菜为基础发展出一道席面,虽不及府菜规模,但也远远超出一般市面上的水平。

  由于这种席面能兼顾满汉人员的习惯,因此人们便称之为“满汉全席”。

  孔小姐下嫁阮元时,随孔小姐陪嫁过来的,还有四名厨师。

  这些厨师个个身怀绝技,深谙孔府烹饪之奥秘。

  阮元后来仕途一帆风顺,做到如他自书的门联那样:“三朝阁老,九省疆臣”。

  由于历任重臣,俸禄充裕,阮元重用着一大批清客幕宾。

  由此可见,而今流传的“满汉全席”,便始自阮元。

  满汉全席有几种由来说话

  说法一

  满汉全席”规模庞大,莱肴丰盛,制作程序复杂,工艺颇为考究。该席桌博采烧烤、燕菜、鲍鱼、海参、鱼翅等高级席之精华;

  襄括点心中油、烫、酥、仔、生、发等六种面性;施展立、飘、剖、片等二十余种刀法;汇聚蒸、炒、烧、炖、烤、煮等烹技;辅助以冷碟中桥形、扇面、梭子背、一顺风、一匹瓦、城墙垛等十数种镶法;衬垫以规格齐全、形状各异的碗、盏、盘、碟等餐具于一席,可谓集烹饪技艺之大成。

  “满汉全席”这一名称来源于一段相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和天津献艺的著名相声演员万人迷编了一段“贯口”词,罗列大量菜名,名为“报菜名”,颇受听众欢迎。

  30年代在北京与张傻子。高德名,绪德贵,汤瞎子一同登台表演的著名相声演员戴少埔擅长这个段子(戴少埔于40年代初逝世于天津),当时仍称这段贯口为“报菜名”。

  说法二

  “满汉全席”系官场筵席,始于清代,然正史阙佚,仅一些笔记文集有录,名曰:“满汉席”、“满汉大菜”。

  最初,官场中宴请嘉宾,先吃满菜席,再上汉菜席,谓之“翻台”,盖宾客中有满族和汉族,以适应不同饮食习惯之故。

  而“翻台”的结果,致使制作满席和汉席的厨师间相互展开竞赛,并汲取对方所长,以求席桌更为精美,嗣后,人们遂将两席的馔肴去芜存精拼一席,故有“满汉全席”之名。

  说法三

  事实上,满汉全席在清朝的历史上并不存在,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饭店将前人的丰富餐饮文化整理并包装的结果。

  现时讲满汉全席,在史料中,无论正史还是野史,以及清宫内务府文献,其实都找不到记载。

  支持者引用最多的是清乾隆年间袁枚在《随园食单》及江苏人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巧的是,《扬州画舫录》的序作者之一,正是袁枚。

  实际上,袁枚与李斗根本没提所谓的满汉全席,而是“满汉席”,这两者,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所谓的“满汉席”,其实是扬州“大厨房”专为到扬州巡视的“六司百官”办的。

  清兵入关之后,沿用满人饮食风俗,主要以烧烤为主,而汉人饮食大不相同,因此出现满汉同食时,满人用“满席”,汉人用“汉席”的情况。

  据《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一书所载:

  “(1959年十年大庆)为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商业部调集了全国各菜系名厨,充实‘仿膳饭庄’的技术力量,还组织专人发掘整理出九百余种菜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仿膳饭庄’成为集中华饮食之大全的超级饭庄。”

  这次创新与整理,最终的结果,形成了“满汉全席”,其后满汉全席不断被丰富与发展,最后在今天形成了200多道菜点。

  虽然满汉全席不是所谓的清宫御膳,但是从它产生的实际过程来看,它无疑是中华饮食文明的集大成者,这一点甚至比它是纯粹的宫廷菜要有更高的价值。

  因此,我们将后人整理出来的满汉全席称之为中华民族饮食上下五千年的一次大总结也不为过。

  满汉全席造价假如计算成铜币的话,一两银子相当于1000文,如今康熙通宝价钱不一,较贵的要几万元,拿最差的康熙通宝而言,一枚在30元上下,那一两银子等同于如今的30000元钱。

  假如较贵的康熙通宝,等同于如今的1000万元!

  殊不知你如今要吃一桌满汉全席的话,大部分必须几十万,并且这类菜大部分是供不应求。

  因此古人的菜肴价钱还是很便宜的,假如要是4000元钱,大伙儿也都能够不用客气一下来尝试一下那样的盛宴,殊不知实际上或许4000元钱很有可能都没钱买上边一道较为贵的菜肴。

  新书老爸的筒子楼之雷二亮,希望大家支持,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提,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