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天朝榜眼

  叶适现在任职是从八品的军事推官,职能主要类似幕僚一类的谋划工作,鄂州虽然是重镇,离淮河前线却远,加之宋金两国和平相处近二十年,故而事务不多。.

  今日忽然报有人来访,颇感差异,又看到陈龙川的书信,见陈亮对来人赞誉有佳,想到又多一志同道合之人,心中颇为欣喜。

  等到赵师秀带着李继进来,叶适不免惊讶于李继的年龄。李继自然未见过叶适,不过看到面前之人,也就三十左右年纪,宽额浓眉,沉稳大气,自知必是叶适,忙紧走几步,拱手报礼说道:“在下李继,拜见叶大人。”

  叶适见李继说话不亢不卑,却也十分欣赏,让赵师秀带李继两个弟子在偏房休息,招呼李继坐下,吩咐门口兵丁去泡壶好茶,然后说道:“方才看龙川先生的来信,我想来子遇当为我等同辈之人,不料却是如此年轻。”

  李继被夸奖了,却浑身不舒服,面前这个年长自己没几岁的人,28岁就高中科举榜眼,相比之下,李继可是拍马也赶不上啊,相形见绌的感觉让李继谦虚的态度非常的真实,“叶大人,过奖了,那些都是龙川先生抬爱的。”

  叶适看着李继,倒是对他表现出来的恳诚和谦虚颇为意外,以陈龙川所述的能力和作为,实在和面前这个处处谦虚的男人很难匹配起来,不禁起了考究的意思。

  叶适于是问道:“子遇,龙川先生说你非但诗文了得,而且精通杂学,不知道是那些学问?”

  李继微微一笑,“叶大人,在下岂敢轻言精通,只是略知一些变化之学、山河地理、逻辑之学。”

  叶适倒给雷的不轻,李继所说的山河地理还在理解范围内,这变化之学陈龙川倒是在信件中提到过,这逻辑之学却又是个新名词。

  “子遇,可与我谈谈你这些学问?”说罢叶适招来门口的兵士让去把赵师秀找来,也好让弟子长长见识。

  解释这变化之学、山河地理、逻辑之学对于李继实在是小菜一碟,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活学活用的现代知识可谓不少,却少有总结和探究,故而李继随手拈来的生活常识,就演化成变化之学,山川地理更是拿手,从长江黄河、蒙古草原谈到海外地志,让一旁的赵师秀听的目瞪口呆。

  叶适认真听着,显然他观察到李继两个弟子虽然听得很认真,但是并没有意外的表情,便问李继:“子遇,你这些学生也跟你学习这变化之学、山河地理?”

  李继深知言多必失,忙止住话头回答道:“叶大人,在下的所学杂而不精,能编辑成册传授弟子的并不多,这些学问博大精深,绝非我一人可以研究透彻的,我更希望弟子们能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畅谈一番后,叶适已然认可了陈亮对李继的评价,言谈之间自然谈起了自己一向关心的兴邦复国的心愿:“子遇学问的渊博乃平生仅见,不知道对时下国事有何高论。”

  李继这段时间一直忙于做蒸馏酒生意和玻璃试验,对于国事不是没想过,只是基于目前状况,根本没到考虑国家大事的程度,这会儿叶适闻起来,到不知从何说起。

  李继倒也光棍,一时没有头绪,也就实话实说:“叶大人,在下这段时间一直忙于商贾之事,商场如战场,对时下国事确实无甚心得,在下看来,空谈误国,不若做点实际事情。”

  对于李继居然干起了贩夫走卒的商贾之事,叶适自然是颇感意外,要知道这时代读书为官那才是公认的正途,便追问道:“子遇为何不安心科举,而要干着商贾之事?”

  李继想了想自己这个穿越的来历,不禁有点哑然,只得解释道:“叶大人,在下从事商贾之事的初衷不过是为了答谢当初于我救助的王氏一族,不过在下看来,这商贾之事可谓天下大计,绝不可轻视。”

  “天下大事?子遇太过夸张了”,叶适哈哈一笑说道。

  “叶大人,那你觉得那些才称得上是天下大计?”李继反问道。

  “天下大计自然不外乎民政和军政”,叶适随口说道。

  李继反问道:“不知叶大人认当今国事有何不足?”

  叶适略一思考,便说道:“自符离之败后,虽然官家卧薪尝胆,但今日我大宋国势未恢复,治国人才不足,国家没有百战之精兵,物资钱财也缺乏、治国法度还要完善。”

  李继也是随口反问的,没想到叶适片刻之间居然总结出这么多道道了,而且句句之言,不禁暗暗赞叹,暗想如果换成自己绝无可能总结得如此精辟完整。

  “叶大人之说可谓精辟,在下深有同感,不过我还有一些新的想法,这也是我现在从商的原因之一。”

  “哦,子遇有何奇特的想法?”叶适颇为好奇。

  “叶大人,战国七雄何以强秦胜出?”李继抛出了一个问题。

  “始皇帝雄才大略,能内充政治,外修兵甲,任贤断谋,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是而得取天下。”叶适那可是正牌的榜眼,和陈亮一起被后世尊为功利学说的创始人,强调的就是“学以致用,无功无利则道义之说皆为无用之虚语”,对于历史兵法自然颇有心得,这问题自然对答如流。

  李继看了眼叶适,这种问题估计在后世百度上搜索也就是这么个答案,真是才能过人啊,好在自己所知远超过这时代的知识范畴,于是拱拱手说道:“叶大人所述均切中要点,不过在下还有一点补充,这强秦起于蛮夷之地,却掌握当时代之最强技术,据我所知,秦之剑长于六国三分,秦之弩则倍强于六国,是而秦军横扫。”

  李继的这些说法来自现代的考古纪录片,李继的补充在这时代不存在的论据证明下,让叶适也颇感新奇。

  “子遇,你所述自然有些道理,然强军之道在于训练和军纪,而非武器。”叶适反驳道。

  “大人之说自然在理,然我大宋军与北方蛮夷之争何以不胜,症结何在?”李继又抛出个问题来。

  叶适想了想,却未回答,这问题太过敏感,宋自檀渊之盟起始有恢复燕云之志,不料金灭辽后,燕云未复而二帝被掠,实乃是国耻,便说道:“子遇认为症结何在?”

  “抛开国政不提,北方蛮夷之军善骑射,多马匹,而我宋军多步卒,与敌战,胜而不能灭,败则无生,这是症结所在,请大人指教,”李继恭敬的说道。

  叶适点点头,也颇认可李继的看法,同时对李继是否有解决之法有些期待,“子遇,莫非有解决之道?”

  “叶大人,这是这时代的战争规则,除非能打破规则,才能有解决之道,而要打破规则,自然要看科技的力量,”李继答道。

  “科技的力量?”叶适玩味着这句话。

  “正是,如若有一日,武器的力量能抵消骑兵的机动,那就打破了这战争的规则”,李继说道。<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