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 帝国使命

  长安使团还没有出发,大食的第四波使者就来了。</p>

  居然是来要帐的,请求李晔归还智慧宫的藏书。</p>

  弄得李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p>

  大唐抢过他们的地盘,抢过他们的财宝,也抢过他们的女人,什么时候抢了他们的藏书?</p>

  再说大唐将士们大字不识一个,也会抢他们的书?</p>

  有心想询问杨师厚,但此时的杨师厚在万里之遥的杨州,一去一回差不多一年。</p>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咪咪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www.mimiread.com 】</p>

  不过,十多万将士回长安,的确带回不少东西。</p>

  足足三百车。</p>

  李晔当时只关注钱财了。</p>

  当然,书在这个时代也是贵重东西,寻常人家也买不起书。</p>

  李晔当即让武元登去找找。</p>

  不到三天,还真找到了,躺在府库之中。</p>

  看到这些书,李晔才知道为什么会被打包带回来了。</p>

  大食人还真讲究,封面镶嵌金银或者宝石,金灿灿的,沉甸甸的。</p>

  一翻开,书页还是羊皮的。</p>

  难怪会被当成贵重物品。</p>

  不少纸质书籍,也一并带了回来。</p>

  李晔随意翻看几本,字虽然不认识,但上面的图案却是认得的,居然是几何。</p>

  不过里面最多的还是大食法教义。</p>

  这些东西大唐不需要,李晔让懂大食语的人挑选出来,还给使者。</p>

  黑衣大食最关注的也是这个,很多教义都是孤本,对大食法意义重大。</p>

  对其他书籍反而不太在意。</p>

  这件事引起了李晔的极大兴趣。</p>

  不止是巴格达,从布哈拉也掳掠了不少书籍。</p>

  纳尔斯二世继位以来,被称为萨曼的黄金时期,有心复兴波斯文明,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布哈拉宫廷中,各方学者云集,在此求学、研究、著述蔚然成风,出了不少闻名于世的学者。</p>

  很多不容于巴格达的学者,均受到萨曼的庇护。</p>

  这些全都便宜了大唐。</p>

  李晔旋即在尚学中设立通文馆,翻译萨曼、大食的典籍。</p>

  又派出人员,专程到河中搜寻典籍,以及学者。</p>

  华夏有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形成庞大的文官系统,但西面不是,学者是学者,官员是官员。</p>

  和倭国一样,只有贵族或者依附于贵族的人才能成为官员。</p>

  华夏最聪明的人都做官了,而西面最聪明的人若不是贵族,只能经商和醉心学术。</p>

  这也导致西边的学术氛围相对纯正一些。</p>

  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p>

  自从李晔返回长安之后,大唐帝国又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p>

  勋贵与世家被李晔有预谋的弄了出去。</p>

  各种上升渠道被打开。</p>

  无论是读书习武,还是经商,在这个时代都有无限可能。</p>

  即便什么都不做,老老实实种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子也过得下去。</p>

  李晔与张承业这对老搭档宛如定海神针一样,矗立在大唐帝国的正中央。</p>

  身周是薛广衡、韩延徽、冯道等新进才俊,处理政务。</p>

  外围有王师范、刘鄩、郭崇韬坐镇东南西北,护卫帝国的边疆。</p>

  西土有四武王镇守一方。</p>

  李晔有自知之明,政务托付与政事堂,薛广衡、韩延徽、冯道都成了正式的阁臣。</p>

  政局稳定,大唐自然开始爆发。</p>

  国内再次迎来婴儿潮,市舶司的海税逐年攀升。</p>

  从江南随便装上两船丝绸、瓷器、茶叶送到南洋,就能运回一船船的金银、香料、宝石。</p>

  朝廷有钱,就能减轻对田赋的依赖。</p>

  不过,天下太平对李晔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p>

  打了一辈子仗,现在反而感到不适应了。</p>

  而且对于职业军人来说,太长时间不打仗,战斗力一定会退化。</p>

  军人腐朽,也就意味着整个帝国开始下行。</p>

  国家有钱,并不代表国家强大。</p>

  强盛强盛,武力的强大排在盛世之前。</p>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忘战必危,此言非虚。</p>

  敌人永远存在。</p>

  内部的,外部的。</p>

  三十多万禁军在长安无所事事,终究会生锈的。</p>

  李晔与枢密院遂制定了各种演练计划。</p>

  主要以奔袭为主。</p>

  无论步卒、骑兵,每次四批,每批五千人,皆乘马从长安出发,北巡小海(今贝尔加湖),东至窟说岛(库页岛),南至交州,西达里海。</p>

  宣教司、皇城司、宗室子弟都会随行。</p>

  夏季会举行盛大的阅兵,秋冬李晔会亲自领十万步骑围猎河套、漠南等地。</p>

  只有跟唐军待在一起,李晔才感觉自己没那么老。</p>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p>

  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都是灭亡于自身的腐朽。</p>

  在生产力没有到达一定高度前,想玩资本主义根本不可能。</p>

  晚明所谓的初级资本萌芽,离真正的资本主义差的老远。</p>

  即便这点虚幻的繁荣也是以整个北方赤地千里换来的。</p>

  而后世历史证明,西方的那一套并不是万金油。</p>

  被资本掌控的国家和文明一定就是好事?</p>

  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特点。</p>

  李晔一向认为华夏在晚明满清暂时落后于西方,是上层建筑出了问题,并逐渐漫延至精神层面。</p>

  睁眼看世界的人越来越少。</p>

  沙俄甚至是封建农奴国家,还不是鲸吞天下?</p>

  而事实上,华夏早已走出了封建时代。</p>

  所缺的是生产力的爆发和技术的革新。</p>

  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王朝,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解决内部吃饱饭的问题。</p>

  稍遇天灾人祸,就是饿殍遍地。</p>

  把科学注入华夏文明的基因之中,再以科学提振生产力,才是李晔和大唐的使命。</p>

  至于以后华夏要走那条路,历史自然会给出选择。</p>

  这片土地上从来就不缺目光卓绝之人。</p>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p>

  一个朝代也有一个朝代的宿命。</p>

  无论李晔愿不愿意,这世上没有不灭的帝国。</p>

  其实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华夏的一次新陈代谢。</p>

  虽然过程有些惨不忍睹,但却是历史的必然。</p>

  一个千年僵尸帝国,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改朝换代的杀戮。</p>

  因为这代表华夏失去了自我革新的能力。</p>

  满清做了榜样。</p>

  如果没有外敌入侵,满清摇摇晃晃,绝对还能再混个一百多年。</p>

  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后,华夏会退化成什么样子。</p>

  那才是最大的梦魇。</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