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利益思索

  越前目前不在大唐手中,而是被平良持控制。</p>

  此地东部为山,西部是九头龙川、日野川、足羽川,平原广袤,水网发达,利于灌溉便于耕种。</p>

  北面有敦贺湾内良港众多,是通往旧渤海国的必经之地。</p>

  李晔对刘知俊绝对是够意思的。</p>

  至于刘知俊的后代能打下多大的天地,就看他自己的本事。</p>

  把这些二世祖三世祖弄出去也是好事。</p>

  向外卷总比内卷强,免得躺在父辈的功勋上作威作福。</p>

  若是二代中有良将良臣,一句话召回大唐,也是一样的。</p>

  管理上,可以自行招募退役老兵,或者乡土宗亲,怎么玩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p>

  </p>

  李晔还允许其可以在麾下挑选三百精兵戍守。</p>

  当然,若是大唐下几任的皇帝出息了,大唐有精力了,再来个改土归流,就是下一代的事情了。</p>

  大唐总能生几个有出息的皇帝吧?</p>

  大唐拥几万里疆域,出几个李泌、李德裕的几率还是挺高的。</p>

  而刘知俊的后代不可能永远这么猛。</p>

  这一代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异域站住脚,保住既得利益。</p>

  分封无疑是一把利器,为大唐节约了统治成本,也顺便解决了封无可封的窘境。</p>

  李晔一向认为合理的利益可以被接受。</p>

  如果合理的利益拿不到,就会通过不合理的渠道获得,那才是大隐患。</p>

  而一旦封王,身份就发生质变。</p>

  郭子仪、李晟、马燧早早封王,日子也并不好过,饱受猜忌,动不动卷入朝争之中。</p>

  仆固怀恩膨胀的直接造反。</p>

  韦皋也与朝廷闹得不愉快。</p>

  只有一个浑瑊生性谦虚谨慎,才善始善终。</p>

  李抱真嗑仙丹中毒挂了。</p>

  封王是会封的,李晔不是小气的人,但不是现在。</p>

  既然封了地,就要一碗水端平,李晔单独召来杨师厚,笑着让他在倭土或者辽北也挑选一块封地。</p>

  杨师厚比刘知俊的功劳还大,平云南、破成都、战马殷、攻梁伐晋灭契丹,几乎所有大战都有他的身影。</p>

  封一块土地理所当然。</p>

  这个时代的人,对土地的渴望是无限的。</p>

  倭土一国,差不多中土半个州大小,关键还能向外开拓,诱惑巨大。</p>

  历史上的杨师厚在朱温死后,自己割占魏博,独霸一方。</p>

  不过杨师厚到底是经历过风雨的人,小心翼翼的用眼角余光扫了扫李晔,似乎在猜测李晔的用意,“天下土地皆归大唐,臣岂可私受之?”</p>

  李晔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土地是你该得的,你我君臣二十载,不需多言。”</p>

  杨师厚这才面露喜色,“我杨氏子嗣必永世忠于大唐!”</p>

  李晔当然不会当真,哪家哪户没几个逆子?</p>

  后代的事情就交给后代解决。</p>

  李嗣源一面提着刀子奔向洛阳,一面赌咒发誓效忠李存勖,间接灭了李存勖满门。</p>

  “有你这句话就够了。”李晔笑道。</p>

  至于李承嗣、朱瑾,功劳都差了一些,周云翼太年轻,已经娶了公主,镇守太原,不宜封赏过厚。</p>

  高行周的老爹高思继在会宁府有一块土地,也差不多了。</p>

  李筠镇守北平府,等辽北开拓出来,李晔会给他封地的。</p>

  不过看在李承嗣当年是平定朱玫之乱的功臣,也让他挑了一块土地。</p>

  至此,美浓成了李承嗣的封地,杨师厚挑中越后。</p>

  这些土地还没打下来,但却是日后在倭唐军的主要用兵方向。</p>

  平良持肯定是要宰的。谷</p>

  敢对大唐狂吠,就要想好该付出的代价。</p>

  李晔封地的消息在长安传开,当然会有反对之声。</p>

  而且是几种反对之声。</p>

  世家、清流自不必说。</p>

  连张承业也来劝阻,在他心中,天下土地都是大唐的。</p>

  他对大唐的感情,比李晔对大唐的感情还要深。</p>

  只有李祎表示赞同,从一个储君的角度上看问题,自然跟朝臣有很大分别。</p>

  不封土地,那封什么?</p>

  总不能狡兔死走狗烹吧?</p>

  老李家向来没这个传统,优待功臣也是大唐的美德。</p>

  再说这些土地目前还不是大唐的。</p>

  慷他人之慨,有何不可?</p>

  这其实也是政治手腕。</p>

  双赢的格局,功勋赫赫的大将们也不用担心李晔会对他们下杀手。</p>

  李晔耐心向张承业解释了一番,获得了他的支持,至于清流世家,李晔没心思理会。</p>

  金融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p>

  洛阳、成都、汴梁、太原、北平、江陵、江宁、广陵、天唐、兴唐等地纷纷建起金银行,总行设在长安。</p>

  金银币正式登上舞台,取代了各地粗制滥造价值不一的铜钱。</p>

  稳定了国内的金融秩序,经商环境大大改善,受到了商户们的大力支持。</p>

  商业的发展,也能减轻百姓田赋的压力。</p>

  其实民间大宗商品早就在用金银结算。</p>

  西北更是直接采用黑衣大食的金银币。</p>

  不可能商人背着几万斤的缗钱到处做生意吧?</p>

  大唐经济没能腾飞,就是受制于钱币的限制。</p>

  而掌握金融秩序,无异于大唐手中多了一把刀子,既可以向外收割,也能向内收割既得利益者。</p>

  至于民间,李晔听其所便,百姓日常用不到金币,最多用到银币,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就够用了。</p>

  交租也多是直接收取粮食。</p>

  当然,金银币的推行,也催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大唐需要获得足够的金银矿来源。</p>

  目前的金银存量是够用了。</p>

  不过经济腾飞是成几何级增长的。</p>

  这时代受制于生产力,做不到如后世华夏一般经济腾飞。</p>

  但只要要提前部署。</p>

  李晔把目光对向了倭国。</p>

  约略记得倭国有个石见银山,在倭国战国后期,其产量一度高大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陆续被开采了四百年,而且就在出云州附近。</p>

  至于金矿就更好找了,除了萨摩地区,还有佐渡岛,金银铜全出,当地也有“在能登国挖掘铁矿的人,去佐渡国掘金”的传闻。</p>

  这要知道地点,再去勘探就行了。</p>

  李晔召集将作坊的匠人、学徒,尚学中行将毕业的学生,分成三队,调配一千五百神羽军,陪同他们奔赴萨摩、出云、佐渡三地。</p>

  只要找到一处,就够目前大唐的用度了。</p>

  其他的以后慢慢找。</p>

  除了探险队,李晔还令礼部侍郎冯道,带着册封源经基为顺义王的诏令,专程去倭国册封。</p>

  不过这道诏令,需要源经基付出相应的代价。</p>

  除了必须缴纳的岁币,还需要每年至少提供一万倭人赴辽北为大唐服徭役。</p>

  临行前,李晔细细叮嘱冯道,既不要逼的太狠,也不要让他们轻松。</p>

  温水煮青蛙才最具有杀伤力。</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