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生擒醍醐

  平安京的醍醐正志得意满。</p>

  藤原忠平被斩之后,他的权力得到了恢复。</p>

  武士们对他忠心耿耿,倭人更是奉其为神明,这算是自桓武倭王一百多年后,大权再度回归。</p>

  醍醐忍不住要大展拳脚。</p>

  什么刘知俊什么王审知,都被他抛到九霄域外去了。</p>

  在举国皆狂的氛围下,醍醐也受到了感染。</p>

  被人捧到了云端,自然要好高骛远一些。</p>

  而所有迹象都表面,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p>

  醍醐正在思考要不要召回入唐谈判的藤原昌平,谈判已经没有必要,武士头领们一个个拍着胸脯保证,定能驱除唐寇,斩下刘知俊、王审知的人头。</p>

  小酒喝的晕晕乎乎的醍醐脑子真的就是醍醐了,居然就这么信了。</p>

  藤原氏外戚干政,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也没什么大的弊政。</p>

  如同华夏历史上的东晋,王与马共天下。</p>

  玩的是世家贵族制。</p>

  社会虽然没有活力,但也不至于死气沉沉,苦的只是底层没有反抗力也不想反抗的平民。</p>

  大量诗人、文人、歌人涌现,达官贵人歌舞升平,处于消化大唐文明构造本土文明的重要转型期。</p>

  所谓的“和风”,便是形成于这个时期。</p>

  但眼下,这个过程被打断了,思想混乱的武士阶层提前登场,如同一个发育不良的怪胎,急于表现自己,渴望证明自己。</p>

  就能力而言,醍醐远远不如官宦世家出身的藤原忠平。</p>

  裱糊匠虽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至少不会让局势彻底失控。</p>

  从藤原忠平死的那一刻,倭国已经在一条不归路上狂奔。</p>

  而醍醐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降临,整日在武人们的歌功颂德中陶醉不已。</p>

  甚至当刘知俊率领唐军突入城中的时候,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梦境当中。</p>

  没有藤原忠平、源经基等人在身边,醍醐连当下发生了什么都不知。</p>

  更不会有人扶保他逃走。</p>

  才七八天,平安京风云几度变幻。</p>

  而这一次等待它的命运将不会那么温和。</p>

  这座城池像一个没穿衣服的女人躺在唐军面前。</p>

  刘知俊从来没有什么可笑的仁慈之心,战争本来就是血腥的,他是武人,只从刀子上考虑问题,击败敌人,消灭敌人。</p>

  武士们吹牛皮的时候震天响,真到了关键时候,却没有丝毫组织能力,空有万余杂兵,却在唐军攻破时,还在逞一夫之勇,各自为战。</p>

  平安京转眼既破,唐军****,肆意杀戮。</p>

  凡是站在唐军面前的人,全都被撕碎。</p>

  杀戮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一个名族的崛起必定踩在另一个种群之上。</p>

  大唐的崛起是撕碎了突厥帝国。</p>

  宏观上,中晚唐至大宋的悲剧,不正是无法战胜吐蕃,以及无法遏制契丹、女真、蒙古的崛起吗?</p>

  易地而处,如果倭人崛起,他们会安安分分的蛰伏在倭岛上吗?</p>

  刘知俊脑中没想这么多,只有武人思维,既然别人提着刀子站在面前,自己就没有放下刀子的理由。</p>

  有时候,杀戮成本最低,也最有效。</p>

  既然不肯低下头颅,那就把头颅砍下来,一劳永逸。</p>

  至于归化什么的,那是朝堂上文人考虑的问题。</p>

  刘知俊向来嗤之以鼻。</p>

  平安京转眼血火遍地,全城都在哭喊。</p>

  只有跪在地上的人才躲过唐军的刀锋,却没有躲过武士们的倭刀。</p>

  最后演变成倭人自相残杀。</p>

  城中汇集了四方的武士,也汇聚了浪人、强盗。</p>

  打不赢唐军,残害倭人平民还是有这个本事的。</p>

  两个月内,平安京三度易手,原本的尸体还未完全掩埋,新的尸体又堆积上来。</p>

  武士们在唐军面前节节败退,有的干脆扔下武器,随乱民逃出城去。</p>

  毕竟一万多唐军是无法围城。</p>

  刘知俊的心思也不在此。</p>

  倭王的意义远大于平民,这也让城中的平民得到**之机。</p>

  平安京仿效长安洛阳格局,也有朱雀大街、皇城、皇宫等格局。</p>

  桓武倭王费尽心思迁都此地,不到两百年,便陷入敌手。</p>

  城中大部分战力都去摄津追击王审知,留下来的,除了五六百武士,就剩下一些杂兵和青壮。</p>

  </p>

  这些人自然挡不住士气如虹的天策右军。</p>

  武士头领高呼着口号蛮勇的冲向唐军阵列,眨眼间身体被长矛刺的千疮百孔。</p>

  有摄于唐军威势的倭军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入皇宫。</p>

  刘知俊引三百甲士,雄赳赳气昂昂的步入宫内。</p>

  却见醍醐宿醉未醒。</p>

  便令人拘于狱中,严加看管。</p>

  此时的平安京血腥臭不可闻,以至于刘知俊率军搬出城去安营扎寨。</p>

  大部分倭人死于自相残杀的混乱中。</p>

  活下来的小部分倭人彻底老实了,清理城中尸体,搜索金银女子献给唐军。</p>

  几天之后,王审知压着两万俘虏赶来汇合。</p>

  毕恭毕敬的站在刘知俊面前。</p>

  意在以这俘虏换纪伊、和泉、大和、伊势等地。</p>

  刘知俊攻下摄津与平安京,但其他土地仍在倭人掌握之中。</p>

  王审知这种态度还令刘知俊相当满意的。</p>

  至于土地,东面还有大片,唐军一路奋战,也需要暂时休整一番。</p>

  吃下九州、半个本州、加上如今的平安京,唐军已经控制不过来。</p>

  出于分摊压力考虑,刘知俊同意了王审知的请求,但也提出了条件:“土地归你,青壮子女归大唐。”</p>

  此时的王审知哪还有讨价还价的底气?</p>

  没有刘知俊援手,王审知这次就是血本无归了。</p>

  见刘知俊这么爽快,王审知有些犹豫。</p>

  刘知俊一见他神色就知道他的想法,“东面倭土尚有千里,你能吃下多少?”</p>

  刘知俊看似大方,实则也有精明的思量。</p>

  眼前形势,王审知若是没有唐军支撑,绝难立足。</p>

  唐军若是没有马前卒,损耗也大。</p>

  这几场大战,唐军伤亡近两千四百余人。</p>

  毕竟倭人也不是纸糊的。</p>

  这个伤亡已经令刘知俊肉疼不已。</p>

  既然自己吃不下,只能便宜盟友了。</p>

  再说倭人的反抗不会轻易停息,下一步如何处置,还要看皇帝的旨意。</p>

  而刘知俊对倭土并没有多大兴趣。</p>

  就像他看着脸白如鬼、齿黑如炭的贵族倭女,怎么都硬不起来一样。(未完待续)</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