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不留活口

  因此印度骑军和楼兰骑军看着这副情景时便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望向秦军的眼神也跟着不一样了。</p>

  这就是赢丹想要的若能成功“感化”这些西域骑兵,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战斗力成级数提升之前赢丹一直不能放心用印度或楼兰骑军,原因就在于此。</p>

  他们毕竟是外族军队,对秦军还抱着警惕的心理,甚至还把秦军当作准入侵者防备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在战场上是不可能替秦军卖命的,甚至必要时还会捅刀子。</p>

  这就不是训练或装备的问题了,而是心态的问题要转变这种心态,就是要像赢丹现在做的“攻心”。</p>

  一旦他们心理上接受了秦军甚至认同了大秦属国的身份,那么为秦军拼死作战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p>

  到时就算是楼兰王或是印度王都无法阻止。</p>

  因为答案很明显。</p>

  若大秦已深入人心并震摄住基层将士,那么楼兰王、印度王想要带兵造反……基层将士就会思考几个问题:</p>

  是跟随大王造反呢,还是继续跟随大秦造反有多大的成功机会造反之后能获得多大的利益?</p>

  这么一思考,发现造反成功的机会很小,就算成功了也没有多大利益,反而是在大秦庇护下更安全……会跟着楼兰王、印度王造反那才是怪事了!</p>

  这也就是赢丹在西域实施“怀柔”政策的原因。</p>

  也是赢丹先对各国贵族妥协,再发展基层军民紧抓民心的原因。</p>

  特瑞西却是不信这些话,他站在城头大声喊道:</p>

  “你等休要把我当作三岁小儿。”</p>

  “你我对阵,何时留俘虏活口过?”</p>

  这话倒是真的。</p>

  中原与安息仇恨极深,彼此作战通常都不留活口。</p>

  这情况一直持续到汉匈大战中后期……</p>

  那是安息就觉得奇怪,安息骑射一点都不比中原骑兵弱,为何总是打不过汉军!</p>

  想来想去,就认为是安息练兵方面有缺陷,也就是各部太没有规矩各自为战,而汉军却是号令一下进退有序。</p>

  于是安息就希望学习汉军的练兵方式,这才开始任用汉军俘虏,李陵就是其中之一。</p>

  特瑞西会说这话,一方面是抱着一线希望跟秦军谈谈条件,另一方面则是让部下不要抱太多幻想。</p>

  兵士大声回道:“我大秦说一不二,说是保你不死便不会取你性命!”</p>

  特瑞西又道:“便是留我等性命又能如何?还不是一生为奴累死、病死?若是如此,倒不如战死沙场倒也干脆!”</p>

  说着便高举弯刀,城头上的安息大声高喊回应表示赞同。上前喊话的印度兵士一时不知如何回答。</p>

  威亚斯将这番话翻译给赢丹听,赢丹听了也觉得棘手。</p>

  那可是一万安息,投降之后能做什么呢?贬为奴隶他们肯定不干杀了也不行!那就只有打上一仗两败俱伤么?</p>

  想了想,赢丹就上前几步大声说道:“你等若是降了,便让你部驻守交河,不知意下如何?”</p>

  威亚斯意外的望着赢丹,说:“殿下……”</p>

  赢丹扬了扬头,下令:“便如是说若再不愿降,便只有一战了!”</p>

  特瑞西听着这话就有些不信,“此话当真?”</p>

  “你可是能话事之人?”</p>

  威亚斯不等翻译给赢丹知道,就愤怒的回答道:</p>

  “此乃秦国殿下赢丹,你说是不是能话事之人?”</p>

  特瑞西听着这话就愣了,他之前就听说过赢丹这名字……身为安息的一员当然有听过赢丹。</p>

  只是特瑞西以为赢丹应该是个七老八十的老将,不想却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p>

  赢丹回应道:“自是当真你部甚至能持有兵器不过有一个条件,你部不得拥有战马、骆驼等坐骑!”</p>

  赢丹这么说却让特瑞西放心了。</p>

  因为若是什么条件都没有,以“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原则来看,那基本就是骗人的陷阱,只待安息军队投降之后就出其不意将其一网打尽。</p>

  但如今赢丹却提出安息不得拥有战马的条件……这就足以说明赢丹所说是真,否则根本不需多此一举。</p>

  赢丹的考虑,则是安息最擅长的就是骑射,没有战马的安息就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p>

  另一方面,西域一带是绿洲地形,交河方圆百里没有其它水源,没有马匹和骆驼这些畜力运水,军队在那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差不多就是被软禁了,手里就算有兵器也无济于事。</p>

  更何况还会有秦军坐镇姑师城,而安息主力又远避草原,这一万安息也只能呆在交河无处可去了。</p>

  特瑞西与一众部下商议了一会儿。</p>

  其中有部下说:“万夫长千万不可相信秦人,他们一贯言而无信此举只是骗我等投降而已。”</p>

  </p>

  特瑞西摇了摇头说道:“秦人或许言而无信,但这赢丹却从未出尔反尔过更何况,罗德里克已撤走,我等坐下无马在这姑师也是死路一条。”</p>

  “横竖是死,何不信他一回?或许还有条生路?”</p>

  特瑞西这话分析得有理安息既没有逃的希望更没有胜的希望若从仇恨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与秦人拼掉一个算一个。</p>

  但这又有何意义?</p>

  安息也是讲利益的群体……</p>

  这点与印度军有根本区别,安息作战眼里看到的是敌人的财富、牲畜和粮食印度军队也看这些,但却有严明的军纪约束及勇气。</p>

  相对而言,安息更像是一群强盗而不是军队。</p>

  讲利益的群体就会衡量得失,这么一盘算就知道是投降了好。</p>

  于是特瑞西就站在城头上回了声:“我等若是降了,如何还能保有兵器?”</p>

  这的确是个问题。</p>

  投降这一刻必须缴了兵器,否则安息军队就可以出城之后突然发难,到时秦军反倒会被打个措手不及。</p>

  但此时安息若是缴了兵器,秦军若是不守信用尽数将安息砍了……安息到时又找谁说去?</p>

  赢丹回答:“这个简单你等可以先降几千人我将这几千人押至交河还了兵器,再回一封密信与你,你便知道是真是假了。”</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