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河套地区被切断

  由此赢丹也可以看出,其实咸阳百姓对大秦以外的战争不是有很多关注。</p>

  若咸阳估计秦军能击败敌军打通前往西域的商路的话,那么就会乘着这异族丝绸价格还不算高时大量买入。</p>

  一旦秦军打了胜仗确定商路通畅了,那时异族丝绸的价格必定会蹭蹭往上涨。</p>

  赢丹从印度国王就却那知道自己猜的没错。</p>

  这次却是印度国王就却来找赢丹的,他劝着赢丹:“本王已听说敌军占领狮城及楼兰之事。”</p>

  “据闻敌军在楼兰驻兵一万,在狮城驻兵三万。”</p>

  “且以楼兰、狮城两城百姓为奴隶日夜不停的修筑城防……”</p>

  “以本王之见,殿下应完善咸阳的城防为上,西进来日方长,日后再做打算也不迟!”</p>

  赢丹知道印度国王就却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p>

  现在秦军与印度其实是在一条船上。</p>

  原因是印度经与安息一战后元气大伤……</p>

  这元气大伤不是说印度死伤了多少兵士。</p>

  事实上印度损失的部队并不多,原有七万到现在还有五万,还有一部份逃往西部。</p>

  问题在于安息军一来且将士兵渗透进的印度队伍中已撼动了印度的奴隶制度……许多印度军民都表现出愿意加入安息军的想法。</p>

  这很正常,能做自由人能以军功晋爵谁不愿意?</p>

  若不是赢丹为了照顾印度贵族的利益严令不得随意入秦籍,只怕印度大军早就再“投降”一回了。</p>

  然而印度军民虽是没有这么做,但思想却已大多倒向了安息军。</p>

  所以,即便赢丹放手将指挥权交还给印度国王就却,他依旧很难控制。</p>

  印度国王就却明白这一点。</p>

  于是,安息军若是因为急于进攻败于敌军,那么敌军接下来就会反攻入印度了。</p>

  印度国王就却还希望自己继续当这个太子,同时也是为印度的利益考虑,所以当然应该先构筑好印度的防御再考虑其它。</p>

  赢丹回答道:“请大王宽心。”</p>

  “我等便是要进攻敌军,也会留一万兵士在印度驻守。”</p>

  “只要能守住阳关、玉门关两处,印度并无陷落之忧!”</p>

  赢丹这么一说印度国王就却就放心了。</p>

  贸易那虽不是很顺利,但对秦国商队却没有太大的影响。</p>

  因为暂时还没卖掉的异族丝绸可以存储在印度,只需留几个人一边看护一边卖就可以了。</p>

  商队则带着大批皮毛、种子、牲畜等返回秦国,然后到西套换了异族丝绸布匹后再将其运来……</p>

  如此这般往返,用不了几次那财富就成级数上升。</p>

  而这一批富起来的人很快又会吸引各地的百姓和商人云集至西套跟进……赢丹已经打开了一条商路做好铺垫了,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p>

  就在赢丹处理各方事宜时,一名信使进帐送来了扶苏给赢丹的一封信。</p>

  信中先是大概说了下河套及西套的发展状况,然后笔锋一转就提到了印度:“不知殿下可有听闻父皇身体恢复了。”</p>

  “扶苏希望嬴政的身体能一直健康!”</p>

  然后就没了下文。</p>

  不过赢丹却知道扶苏这话中的意思。</p>

  扶苏其实是在询问嬴政身体健康的真实性,所以扶苏在信里只能隐晦的告诉赢丹这事。</p>

  想到这,赢丹随手就取出火折子将信烧了。</p>

  不过赢丹也不怎么担心。</p>

  因为他知道这李总管,之后还有个池子华都掀不起什么大浪。</p>

  赢丹不认为自己能改变什么,于是也只有随它去了。</p>

  如果说有什么需要担心的话,那就是这些所谓的方士都是池子华引荐。</p>

  难道池子华和李太监有什么启图?赢丹想来想去,也猜不透池子华和李太监有什么阴谋,于是只能作罢。</p>

  又过了几天,建造局就使人来报说是铁芯铜炮已制出了一门。</p>

  这比之前斯尔说的要提前几天,不过这并不奇怪……建造局对新铁的铸造早就熟能生巧,而浇铸法需要的只是把新铁冶炼出来然后浇进模具就可以了。</p>

  赢丹没有急着去验收,而是让王贲去取几个药包来。</p>

  所谓的“药包”就是火炮发射用的火药包。</p>

  与其它火药不同的是,这药包里的火药就不再是胡乱配比了,而且硝石的比例还与现代黑火药一样,占四分之三。</p>

  赢丹可不希望好不容易制出的火炮到时运到敌军城下却因为威力不足而无法发挥作用。</p>

  带着王贲、李岩两人乘坐马车赶到冶铁作坊的时候,就见建造局正在打磨火门。</p>

  如果说这浇铸炮有什么难度的话,那就是火门了。</p>

  因为这火门是要求在厚厚的炮壁上留下一个小孔。</p>

  这个孔不能太大,大了就会漏气严重使火炮的威力成级数降低。</p>

  这样一个小孔无法用泥胚完成……泥胚只适合用于大面积成形,若是留这么一个细长条的泥在那,只怕两下半就被倒入的铁水给冲垮了。</p>

  另一方面,此时又没有钻孔工具,想要制好后再在炮壁上钻出一个小孔做火门,只怕没几个月时间是完成不了的。</p>

  为此建造局就想了一个办法:</p>

  他先打制一个铁皮,然后将铁皮卷成一个空心小管,在里头填充上石墨粉两端封闭。</p>

  等铁水浇铸下去后,就飞快的用这根铁棒插入泥模内……铁管有一定的厚度,在铁水内没有那么容易熔化,于是就能保持住大致的位置并与铁炮融合在一起。</p>

  而铁管内的石墨粉其熔点高达四千度度,远高于铁水的两千度度,于是其始终不会融化并将铁皮撑开。</p>

  待模具冷却后,只要将铁管两端铲断倒出石墨粉,一个细长的小孔就成形了。</p>

  听建造局的介绍,赢丹不由对古人的智慧感到叹服,他们总是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完成看似十分复杂的事。</p>

  不过建造局看着那木架上铁芯铜炮也有些不明白,问了一个与王贲同样的问题:</p>

  “殿下,我等制这铜铁管又有何用?”</p>

  “此物重七百余斤,只怕很难用于战场……”</p>

  秦时的七百余斤其实只有现代的三百多斤。</p>

  赢丹之所以不把它做得更大,并不是因为没有铜铁,而是因为想着将来是要拉着它在沙漠行军……三百多斤是骆驼长途运输的载重上限,实在不行用马车装也没多大问题。</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