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太晚了

  这也多亏了胶东诸多渔民的补充这份海图本能如此详尽。</p>

  在将来动用黄金罗盘之后。这份海图的规模会逐渐扩大。甚至逐渐演化成一张世界地图。</p>

  相信这一天一定不会太晚。</p>

  见过了以赢丹命名的巨舰制定了第一次远征计划。</p>

  不出意料。在年底便能看到第一次远征的收获。</p>

  赢政也算心满意足了。</p>

  至此第六些东巡也到了该返程的时候了。</p>

  告别了胶州的船坞 安排好一切琐碎之后赢丹跟着东巡队伍</p>

  一同返回了咸阳城</p>

  参观完船坞亲自体验了赢丹的强大性能。</p>

  赢政这才心满意足的返回威阳城。</p>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p>

  就在半路上一个惊人的消息突然爆发开来。</p>

  少庇当初推广到全国的番薯成熟了!</p>

  东巡队伍。四轮马车内始皇一脸异色。</p>

  “就是少府当初试验出来亩产二十石的作物”</p>

  赢政的声音有些诧异,他没想到那东西在全国竟然真能推广开来。</p>

  他担心番薯只有在特定的产地才能成长,没想到在全国普及开来之后。居然这么快便出了成果。</p>

  如此一看这东西不仅产量巨大而且种植条件似乎也极为简单</p>

  赢政一时间难以接受世界上 怎么会有如此好事。</p>

  赢丹亦是两眼放光。</p>

  等待这一天的到来番薯和土豆不论哪一种作物成熟,对于农业社会来说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p>

  在后世。就是因为这两样东西多少人挺过了饥荒不再挨饿。</p>

  可以说是活命无数的神物!</p>

  想到这里东巡队伍返回咸阳的脚步再次慢了下来。</p>

  准备实地考察一番这新作物究竟如何。</p>

  颍儿郡。</p>

  一处村落内。</p>

  他朝着自己的儿子道,“ 今天要采收地里的番薯,你们都给我打起精神来。记得得请乡啬去在场。他娘的。”</p>

  就在昨天上源头的水源不知道被那个王八犊子给断开了,可能是谁截了我们的水源一通吩咐之后老农的几个儿子便忙碌起来。</p>

  自从朝廷普及开来两种新兴作物的时候,本来大家都不大相信。</p>

  但听说有限种植这些作物的农户能得到朝廷补贴有不少人便种起了新作物。</p>

  要知道这可是有很大风险的举动。</p>

  一个不慎便是损失惨重的下场。</p>

  毕竟在此之前他们谁也没有种过这些东西。</p>

  万一收成不理想或者干脆把地都种废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这在以往并不是没有发生过。</p>

  曾经就有人种过一种树没想到那树对土壤的水分需求极大。</p>

  结果时间长了。土地表面板结,最后意然还出现土地沙化的现象</p>

  所有人这才明白一片土地上不能贸然种植他们不熟悉的东西</p>

  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总结出来的经验。</p>

  但架不住有赌性大的人</p>

  当初赢丹为了在全国尽快推广开来新作物。给出了极为诱人的</p>

  这老农便是其中赌性最大的一个。</p>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p>

  他家中的二十余亩土地。此时全部换种了番薯。</p>

  这个朝廷下令推广的东西应该是靠谱的。</p>

  若是成功了那就是白白得了几千钱!</p>

  这几乎就是白捡的钱啊!</p>

  周围的人都觉得他这样来完全不给自己的留后路。</p>

  为了那几千钱的补贴赔上这么大空块地,值得吗?</p>

  这些日子,总有同将的杜多对他冷嘲热讽。觉得他贪心不足。</p>

  老农再次重重吐出一口气,扛着农具下了田地里究竟成县如何</p>

  他回着儿子。“地里有结果了。”</p>

  大儿子早就翘首以盼。点头道“父亲南麓那儿的阻凉处好像势头更好。应该是结果了。”</p>

  说着。几人匆匆的赶到了南麓。</p>

  一来到这里只见大片的薯吐覆盖了大地。密密麻麻。</p>

  沿着田埂老农在前面打头他此刻的心情十分激动。</p>

  成败一就在此一举了!</p>

  挑选好了地方后,老农深吸一口气,蹲了下来“都让开山我亲自来挖。”</p>

  说着老农直接开始扒泥没扒多久,只见一只硕大的深红色果实从松软的泥中露了出来。</p>

  所有人顿时看清了番薯的模样。</p>

  大概有手臂般粗细 一寸多长。</p>

  老农强忍着心中激动。继续刨开泥紧接着 连串番薯全部呈现在他的面前。</p>

  老农的几个儿子面面相觑不由瞪大眼贖。</p>

  这之前、他们不是没有创过地。</p>

  但那个时候番薯还没有成型他们粗略了看了看也没放在心上</p>

  而此时。这一连串的番薯出十着实把他们震惊的不轻。</p>

  在这一株蔓藤之下,结着一顆魎晉薯。</p>

  细数之下竟然不低于五颗!</p>

  这五颗有、大有小但最小的一颗,也有小孩手臂大小。</p>

  最大的那颗足有莲藕粗一寸多长!</p>

  老农脸上满是激动宛如珍宝一般将它们捧在手心里大喊道</p>

  “称重!”</p>

  儿子们早有准备拿出称重之物。</p>

  秦时并没有秤碗之类的东西。</p>

  而是用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他的天然物、植物的果实作为计量标测量重量。</p>

  老农的儿子拿出了称重之物称了下顿时无比激动的道。</p>

  老农也是浑身猛地一颤。</p>

  这只是一顆番薯的重量。</p>

  要知道这一大亩地、可是足足有上千颗番薯啊。</p>

  于是。所有人都有些懵了。一个个大眼瞪小眼。</p>

  老在脑子也有些不够用了。他种了一辈子的地。其实计算能力还真不错的但此时、情急之下竟然有些凌乱。</p>

  他瓮声道“还不快算。”</p>

  直到小半个时辰后才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p>

  按照这样的标准他们一 亩地下来足足有将近二十多石的产量如今的计量单位和后世还有所不同。</p>

  秦时的一石等于四斤。</p>

  听着儿子们得出的结论。老农的大脑直接宕机了宛如浆糊一般</p>

  良久。还是精通算学的小儿子叫醒了他“具体的数字应该是二六石。父亲咱这一亩地是二十六石的收成</p>

  随着小儿子激动的叫声所有人再次震撼。</p>

  这个世界疯了啊。</p>

  在阳光下竟是那么的耀眼 霎时迷住了他的眼睛。</p>

  什么时候,自家的地。竟然如此厉害了。</p>

  “确实是二十六石。”</p>

  几人不敢怠慢这可是关乎他们未来的生计,在连续让算过好几天之后。最终确定了最终答案。</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