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地府散仙

  “还没进去,就开始打退堂鼓了?”接过钱的思索了一下的守门大师,看了看手中钱,又捋了捋有些泛白的胡须,叹了一口气说道:“行,那就里面请吧。看你这德行,也不是修仙的料。”

  董青微一愕,迅即想到了守门大师话中的意思。嘴角不由得溢过一丝无奈的苦笑道:“有劳大师了,大师请。”

  跟随大师走进奉神厅,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奉神厅的规模如此之宏大,线条之流畅,雕刻之精美,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切。竟然是鬼神建造的。

  只见奉神厅内已将供奉的神仙世界划分为7个层次,每一层都有一位主神仙居于中位,其余诸神仙分列于左、右位或特意留置的散仙、女仙之位,近七万名各类神仙秩序井然地各就各位,组成一个既庞大而又整饬的神仙阵容。如第一层,元始天尊居中位,左右分列着五灵七明混生高上道君、东明高上虚皇道君、紫虚高上元皇道君、洞虚三元太明上皇道君等。又如第三层,太极金阙帝君居中位,左右排列着黄帝、尧、舜、禹、孔子、尹喜、庄子、安期生、葛玄等由历史名人变化而成的仙人。像陶弘景这样精心排出一个道教神仙谱系,在道教史上还是首见,但他所列示的这一谱系并非是神仙谱系的最终形态。

  神仙像的外轮廓线有的刻得很深,有的刻得浅而细,再用黑线勾勒与红色填彩,黑色勾的线条很粗,红色填的色彩又很浓,部分还略加晕染。看得出来,当时的画匠极富艺术功底,充分利用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以表神仙的肌肉和骨骼的起伏变化,在表神仙的躯干时,巧妙地利凸起处,组成肌肉圆块的形状,生动形象地制作出每一位不同神仙的姿态。

  事实上,道教的神仙世界素来是开放性的。道教教义向人们许诺,任何人只要修炼得道即可跻身仙界,位列仙班。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道士,使他们树立起修道理想,并坚信只要精诚修炼,即可实现理想目标,羽化成仙,从而依其阶次而升入相应层次的天界。所以,道教神仙谱系在陶弘景之后仍不断扩充,不过发展到宋代,道教神仙谱系便定型为10层结构,定编的主神也不再变动,显示着道教神仙谱系的建构已基本完成。其结构特点是这样的:最高层是三清,目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第二层是四御;第三层是日月五星诸神;第四层为四方之神,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第五层为历代传经诸名法师,如玄中师、灵宝三师、三天师等;第六层是雷公、电母、龙王、风伯、雨师等;第七层是五岳神、诸山神以及各洞天福地仙官;第八层是北阴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所属诸神;第九层是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仙吏等;第十层为城隍、土地、社神及门神、财神、灶神等。

  可以看出,道教神仙谱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世间万事万物几乎都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化作神仙,并在神仙谱系中获得一席之位。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一庞大而又开放的神仙谱系,可以在两方面对道士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可以强化道士们的宗教信仰及其感情,使他们虔诚地匍伏在神仙的脚下,安心地过那种崇拜不已而信仰不止的宗教生活;这种生话带有神秘感,在神圣的体验中又渗入了恐惧和敬畏的成分。因为有这样一个庞大而又分工明细的神仙队伍的存在,道士们相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神仙在暗中监控着,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因言行失慎而获罪受罚,轻则减去修道之功和阳寿,重则打入地狱,身心之苦永难解脱。其次,又能激励道士们的修道信心,使他们时时铭记着自己的修道目标,窥视着神仙世界的门户,渴望着有朝一日的仙化,从而位列仙班,逍遥自在,其乐无穷。

  道士们之所以崇拜、羡慕神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神仙作为“道”的化身,具有永生不灭、形神同在的特征。那些先天地而存在的“神”,自然是不存在生死问蹋的,即使是后天修炼得道的山真”也可以超越死亡而永生,这又并非仅仅是灵魂不死,其身体也永生不灭,亦即能以活人的形式成为仙真。这与佛教的涅磐思想即舍弃此生而死后成佛的观点不同,也与基督教的原罪说和皈依上帝、进入天堂的观点不同。因为佛教徒、基督教徒都把人的身躯“命”当成了与神及彼岸世界格格不入的东西,而道士却力图将人的生命无限制地延长,等同于神仙,超越死亡,从而进入生存的自由境界,亦即活神仙的境界。在道士们看来,这是能够做到的,方法就是采用仙术(修炼方术)。“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抱朴子内篇·论仙》葛洪的这一段话,为道士们如此迷醉于修炼方术的生活行为提供了一个脚注,原来那种种修炼方术在他们看来均是成仙之术。所以,方术修炼便在道士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了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他们修道的目的就是以仙术致长生,而长生不死即为神仙,这与道士们的神仙崇拜信仰正相吻合。在道士们看来,神仙不但长生不死,而且超越了一切身处尘世的人所必受的限制,而徜徉在仙境之中,享受着悠闲自在、快乐惬(qi色妾)意的生活。这同时也表明他们不愿受尘俗声色犬马、功名利禄之累,而渴望在超尘脱俗、高雅飘逸的生活中体味生命的真正乐趣。葛洪在《神仙传·彭相传》中论仙人的一段话,便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其曰如: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翊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僻,不交流俗。”可见,道士们对那些通过后天修炼得道而臻于永生不灭、形神同在之境的真人、仙人最为崇拜,并时刻引以为楷模。道土们崇奉的仙真很多,有四大真人(南华真人庄子、冲虚真人列御寇、通玄真人辛研、洞灵真人亢仓子、赤松子、宁封子、广成子、彭祖、容成公、安期生,以及三茅真君、北五相、南五相、北七真、八仙等等,不一而足。

  为了使人们相信“旧身不改”也能成仙,道士们参与编造了许多常人通过仙术修炼或经仙人点化而成仙的故事,如汉代淮南王刘安“白日升天”的故事,东晋道士许逊举家拔宅飞升成仙的故事,等等。道士们宣扬的成仙方式,主要是“飞升”。不过在飞升时又有一些具体的差异,有的是乘火升天,如西周啸父;有的是骑龙升天,如黄帝和他的大臣们;有的是受到仙人点化与仙人一起飞升的,如“八仙”中的曹国舅就是经钟离权、吕洞宾点化升仙的。除了“飞升”之外,“尸解”也是凡人修道成仙的一种方式。所谓尸解,是一种假托死去而成仙的方式。表面上足死了,留下了尸体,但道士们认为,这是成仙者留下的假尸体,通常是用剑、杖、拂尘等物变化而成的。即使有时真魂先行仙化,其后也会设法回来与真身复合在一起,成为形神同在的神仙。总之,从道士们对神仙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心身恒存的非常强烈的渴望。正是在这种渴望的驱使下,道士们迷恋于种种方术,勤苦修炼,以冀得道成仙、长生不死。这种对于神仙的崇拜和追求,既是道士的宗教信仰之实质所在,又是他们的生活目的与理想之所在,道士们的日常修道生活的种种特点即与他们的这种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师兄,这里供奉神仙如此之多,为何很多神仙未在道教“神仙谱”中出现,难道是这些年新加入的神仙?”敬过一柱香的南天道长,眼睛静静的注视着前方供奉的各位众仙,呼了一口气,对守门大师轻手指点道:“比如这位、这位,还有那位……”

  “哦,你说的是这几位?”守门大师半闭着眼睛,神色复杂的看着南天道长,随后故作严肃,瞪大了铜铃眼看着南天道长道:“这几位老弟不认识也是情理之中之事。这几位与其他的神仙不一样,他们是散仙。”

  “散仙?散仙是什么意思?”从未听说过散仙二字的南天道长,则是面色沉重的看向守门大师,心中轻轻一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