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 两皇登基

  1664年4月3日

  永王朱慈照自回国后,下船就见到了先皇崇祯帝派来的传旨太监,先皇遗诏,永王,朱慈照,且留南京,不得进京。

  朱慈照的心里知道父皇为何不让他进京,是怕发生玄武门之事,所以才对他下了诏,不得回京留在南京,对于老皇帝的这个旨意,太子朱慈烺并未放在心上,既然父皇都不让他回来了,那更好,只要自己一登基大事就告成。

  到那时,自己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明帝国继承人,永王,呵呵,任他在有改革派怎么支持,也翻不了什么大浪。

  今天正是太子朱慈烺举行登基的盛典,虽然皇帝才刚驾崩不久,但皇城内外还是被布置一新,迎接新皇的登基。

  朱慈烺身穿九爪龙袍,头戴金丝翼善冠,大步朝着心中梦寐以求的龙椅走去,当他走上宝座台,转身看着台下的众人,众大臣齐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包括改革派的大臣在内,都是毕恭毕敬的高呼着。

  此时的改革派众人一个个都像没了魂似的,被称为改革派领袖的钱谦益早在老皇帝病重前就提交高的奏折,并且已经得到崇祯的批准,这个登基仪式他不来也不算为过,但从另一方面他是改革派的领袖,又是前任首辅,新皇登基是一定会请他来的。

  但似乎新皇对他不感冒,请都没请,明白无误的像像众人表示出,既然你老钱退休了,就好好养老吧,以后就没你什么事了,老钱一方面很生气一方面却也很高兴。

  就在同一天,南京的皇宫内永王手拿先皇改立太子的遗诏在皇宫内,举行了一场相对简陋的登基仪式,登基仪式完后就是对众人册封,于素秋被朱慈照册封为皇后,早在崇祯已经刚病危时就被安排到南京任职的马士英,被任命为了内阁首辅,新军统帅孙传庭被任命为全国兵马大元帅副帅,正帅一职由朱慈照兼任。

  南京新皇的登基,并没有瞒过朱慈烺,在宣读完对所有大臣的册封后,朱慈烺一改笑脸,脸上露出一丝杀机,朕刚刚收到消息,永王今天也在南京皇宫举行了登基仪式,而南京的一干留守大臣和新军都已经倒向永王,你们说对于这等公然作乱分子该不该杀。

  底下的大臣们一个个面面相觑,这个消息简直太震惊了,没有一点先兆啊,永王登基这不是公然造反,南京的留守大臣们怎么又会公然支持,看来都说南京是改革派的天下不假,这改革派是早有预谋了,对,钱谦益说不定都已经秘密逃亡南京。

  当保守派大臣们中间派们一思考,才发现改革派似乎早在先皇病危前几个月就已经开始布局,改革派内几位重臣都已经被安排到南京任职,而钱谦益也早早的递上了高老的奏折,现在和这件事联系在一起,就不简单了,可是先皇居然真的同意了改革派的一系列动作,并且还不让永王回京发丧,难道先皇真的有改立太子之心。

  与朱慈烺的暴怒不同的是,朱慈照在南京皇宫内接受了来自各国媒体记者的采访,并且拿出了那份崇祯亲笔改立太子的遗诏,并且还像还提出了自己施政纲领,一再的提出,不会让各国在明的商业受到破坏,但北方的就不敢保证了。

  很快上海的各家报社们就用最快的速度,将大明南北两个新皇的登基的消息公布了出来你,并且每家报社都放在了头版头条上用大黑字标写着,大明二皇同时登基,南北是否会出现战争。

  报纸里,还将两位新皇帝的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双方各自的势力做了相对比较,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北京的皇帝,目前掌控着长江以北的省份,拥有军队人数在两百万左右,人口是南方的五倍。

  而南京的皇帝,虽然号称已经完全掌控了长江以南的省份,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并不像这位皇帝说的那样,他只是掌控了南京周边的部分地区而已而且他所控制的新军军队人数不到十万,这些人大多驻扎在南京周边以及上海周边附近地区,这些地方也是新军和改革派在南方控制力最强的地区。

  在这些地区之外的身份,虽然在传统范围内也是改革派的势力所在,但这些地区驻扎的都是旧军部队,即使这些地区的主政官员都是改革派大臣,但没有控制军队就等于没有控制该省,从综合的分析来看,北京的皇帝比南京的皇帝的优势要多的多。

  对于报纸上的分析,对于南京的朱慈照来说不是什么好事,相反对于北方的朱慈烺来说到是一件好事,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报纸等于间接的说了北方的朱慈烺实力强悍,而南方的朱慈照相对弱的多。

  所以在报纸一出来后,朱慈烺甚至派出了一大批人收购上海各家出版社的报纸,运到北方大地,免费发放给百姓传看,那意思就是,你们看看吧,这些外国的报纸的都说了谁强谁弱,你们跟着我是不会吃亏了,至于永王朱慈照那是迟早要拜的,兵不过十万能干嘛。

  朱慈烺虽然很愤怒,但是并没有立即发兵直指南京,而是派出大臣到上海特区,会见了各国领事,并且做出承诺各国在明的现有利益将会得打维护,但这个前提是,各国不得对南方叛乱者输出武器等物资。

  会议结束后,钦差大臣单独拜见了华美国领事,与之商谈合作事宜,这一点让兼任上海特区最高行政长官和华美驻明大使的孙尉廷有些意外,不是说朱慈烺是个保守派吗,对华美国也不怎么友好吗,怎么一改常态。

  双方的交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虽然从时间上来看,并不短,但实际上双方就合作的事谈之甚少,基本都是在聊一些无关痛痒的事,孙尉庭虽然没有谈合作但却明确表示,华美国政府决不会干涩大明国内政。

  虽然孙尉廷只是口头上的陈述了华美国政府的态度,但这样就已经可以了,华美国政府只要做了口头承诺就不会干涉,朱慈照在听到钦差大臣的回报后,高兴不已,永王没有了华美国的支持就不足为据,单靠改革派那些人和几万新军成不了气候。

  朱慈照对于朱慈烺的动作一点儿也不担心,早在华美国留学时,当他收到那份改立太子的遗诏后就料到会有今天,那时就通过关系与华美个大家族有过接触,这些家族都是能够影响华美国政局的家族,虽然当初大家都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却都说过,不管任何时候都会给予他一定的帮助。

  这个帮助,朱慈照知道,一定要自己拿出点真本事,这些家族才会提供他们所说帮助,要不然自己完全是一个废物,估计他们是绝不会提供任何帮助的。

  至于拿出真本事,就是自己的掌控能力了,虽然这长江以南号称改革派天下,但南方数省却有60多万的旧军驻守,新军完全掌控的地方也就南京周边和上海周边各县,要想使得整个南方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现阶段自己绝不能先北伐,而是集结完这些年退役下来的新军士兵,消灭整个南方旧军势力才是关键。

  现在整个大明的百姓几乎都知道,有两个皇帝,一个是以前的太子,一个是以前的永王,有说太子好的,也有说永王是叛乱分子的,总之大家猜测会双方会立即开战的事,却迟迟没有发生,双方都似乎都在尽量保持克制。

  大明百姓不知道的是,双方之所以没有立即开战,都是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最佳的机会,对于北方的朱慈烺来说,他等的是第一批从西班牙国内运来的火器,这些年朱慈烺也知道新军人虽少,但是手中的火器却是很厉害,正是靠着这些华美火器,新军才能打了一次胜战又一次。

  他相信,只要旧军装备了这些火器,一定能与新军匹敌,但是限于在商谈时提出要华美国不得提供双方武器的条件下,朱慈烺本想通过这一条约,限制华美出口武器给朱慈照,但是这个条约也限制了他自己向华美购买武器的通道。

  所以,他只好购买那据说师出华美的西班牙军火,虽然在性能上没有完全达到华美武器的标准,但是在全球市场上也还是有一定美誉的,在试过西班牙人提供的武器后,双方签订了购买合同,现在就等西班牙的火器到手,训练一周就可直指南京消灭永王一干乱臣贼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