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欲灭倭寇先除明奸【第一更】

  一夜无语。</p>

  昨夜,只不过是发生了一次,在恐怖事件后,一次正常的情感交流而已。</p>

  ……</p>

  而于家,在听说昨夜思学堂里的动静之后,于家上一代两父子,一早就赶了过来。</p>

  冬日的早晨,总是会让人懒洋洋的不愿意爬出被窝。</p>

  朱瞻基绝对不愿意承认,这是因为他怀里那具曼妙的麦芽色酮体。</p>

  但于文明和于彦昭的到来,让他不得不从温暖滂香的被窝中钻出来。</p>

  岑可还在睡梦之中,蜷缩在被褥之中,像是刚刚新生的小家伙一样,那么的惹人喜爱。</p>

  穿戴好的朱瞻基,推开屋门,只见外面已经是满地一片浅浅的白色。</p>

  下雪了!</p>

  在年关之时,位处江南的杭州府,终于是引来了第一场雪。</p>

  雪,应当是在子夜之后下的,在清晨前停下的。</p>

  虽然不大,但天空中却是变得阴沉无比,整个天空变成了一大团,像是在偷偷的憋着,准备着下一场永乐十五年,杭州府最大的一场雪。</p>

  就如同昨夜的朱瞻基,在最后一次深入的交谈吐露心声,持续了半个时辰后,方才将自己彻底解放一样。</p>

  看着阴沉的天空,朱瞻基重新回到里屋,为自己又添加了一件厚实的大氅之后,方才关上屋门,向着思学堂的前院过去。</p>

  ……</p>

  前院正堂里。</p>

  于文明和于彦昭两父子,已经是早已等候多时。</p>

  昨夜意料之中,回到于家祖屋的于谦,则是站在祖父身边,乖顺的像是小羊羔一样,而于彦昭则是不时的将不善的目光扫视过来。</p>

  随后,于彦昭又被于文明的眼神,给狠狠的逼回去。</p>

  很是和谐的一家三代。</p>

  朱瞻基带着一身的寒气,走进了早就点上炭炉的前院正堂里。</p>

  于家三口,当即站起身来。</p>

  朱瞻基笑着上前,搀扶住于文明:“老先生不必如此多礼,您这般,可是要折煞我了。”</p>

  于文明笑着道:“礼不可废,礼不可废。”</p>

  老先生一辈子投身在儒学上,前二三十年,寒窗苦读,后三四十年入仕为官,经学致用,再如今一二十年,幽居在家融汇一身所学。</p>

  对于于文明来说,他的一生和儒学已经是融为一体了。</p>

  或许他不可能成为儒家宗师,但他也无法与其分割。</p>

  这一点,通用于整个大明所有学习儒学的人身上。</p>

  正是因此,所以朱瞻基才会将目光投向南疆,投向南疆未来的一代人身上,他在南疆大力推行新的知识体系,为的就是在新土地上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p>

  这厢,众人纷纷落座。</p>

  于彦昭则是抱拳站起:“草民听闻,昨夜思学堂有事发生,惊扰殿下。草民代于家,向殿下请罪。”</p>

  尽管于彦昭无官无职,但如今的于家却是他在做主,所以他此番代表于家,对昨夜思学堂发生的事情请罪道歉,合情合理。</p>

  朱瞻基笑了笑,也算是清楚了于家这三代人一早过来,是为了什么。</p>

  他如今住在于家,就算于家什么都不做,只要他但凡出点事情,这份罪责于家都必须要承担一部分。</p>

  怪罪于家吗?</p>

  “不过三两只小贼而已,本宫连手脚也未曾热起来,于家忠良,岂有怪罪之理?”朱瞻基出声安抚着于彦昭和于家人的忐忑。</p>

  于彦昭则是依旧满脸歉意的开口道:“太孙,那些贼子必然是前来刺探太孙行踪,如今贼子被诛,未曾回返,其余贼子大抵会由此推断出太孙在此。是否要于家,为太孙另行安排他处?”</p>

  朱瞻基现在还在想,昨夜的那两个倭寇,到底是如何会摸到于家来的。</p>

  他看向化身乖宝宝的于谦,出身询问:“于谦,对于昨夜所生之事,你怎么看?”</p>

  昨夜在家被教育了一整夜的于谦,怎么也没有想到,太孙会问他对这件事怎么看。</p>

  他先是看了一眼一旁的父亲,然后看向正目带鼓励的祖父,最后想了想,方才轻声开口。</p>

  “回太孙,依下官看,无非两点。”</p>

  朱瞻基不由的露出征询的目光,他有些惊讶于,于谦能这么快给出不止一点看法。</p>

  于谦则是接着道:“其一,从重阳之后到眼下,已有三月有余,太孙一直未曾出现在大众眼中,行迹全无。而朝中也早已公布灭倭之事,无论倭寇还是沿海明奸,必定知晓此事。因下官的身份,于家又位居钱塘,倭寇可能是想要借此,查探下官是否返家,继而推断出太孙行踪。”</p>

  朱瞻基当即反问:“即便如此,倭寇也该是去于家祖屋探查讯息才是。”</p>

  于谦摇头,神秘一笑道:“回禀太孙,于家虽非富庶人家,但沉重却也有几处不为人知的产业,昨夜下官于祖父、父亲,并未回祖屋。”</p>

  但凡是家业大的,都有那么一两处秘密藏身之处。</p>

  所谓狡兔三窝,更何况是大明的这些已经摆脱了,被衣食住行所困扰的人家。</p>

  而坐在朱瞻基右手边的于文明,接过话:“启禀太孙,今日老臣家中有仆役来传,昨夜家中有外人进入的痕迹。”</p>

  听到此话,朱瞻基的目光不由的凝重起来。</p>

  “看来,倭寇是对于家所有明面上的地方,都排查了一遍。”朱瞻基不无担心的说着。</p>

  于谦点点头:“这正是下官担心的第二点,倭寇可能已经明确知晓太孙如今是在我于家,这一次前来刺探,为的便是确定太孙的位置。而昨夜我于家几处明面上的产业,都被探查过。唯有此处的人未曾回去,倭寇此时必定已然知晓,太孙正在此时。”</p>

  第一种是怀疑,第二种是明确的排查。</p>

  但无论哪一种,都说明倭寇已经怀疑,总掌灭倭之事的朱瞻基,最有可能在的地方,就是钱塘于家。</p>

  而于谦还接着说:“如今,最要紧的事情是,如何解释那两名倭寇被杀。倭寇不是单独来到此处,而是对下官家中几处地方都有摸查,则说明他们也并未真正确定,太孙就是在我于家。可若是现在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倭寇必然会完全肯定,太孙正在此时。而那些与倭寇勾结的明奸,必定也会知晓太孙藏匿身份的用意,就此潜伏下去。”</p>

  朱瞻基说:“其实无论如何,自从朝廷定下灭倭之事,我等出京之日,倭寇和明奸就已经盯上了我们。近期沿海地区,未有一起倭患发生,这边很能说明事情。”</p>

  “他们在蛰伏!”于谦满脸厌恶的说着。</p>

  前些日子在松江府的时候,他们虽然没有亲自去到拓林村,但那三百零九座新坟的事情,他们听的真真切切。</p>

  于文明长叹一声,老人回到钱塘多钱,对于倭患早就见怪不怪了:“太孙,倭寇与内地勾结之人,每逢朝廷用兵之时,必会如此。正是因为有那些勾结倭寇之人通风报信,才致使朝廷清剿大军,每次空手而回。”</p>

  朱瞻基两世痛恨倭寇。</p>

  但他更痛恨那些明奸!</p>

  他们出身在中原大地之上,他们吃着这片土地产出的粮食,用着这片土地给予的一切,但是他们却毫无廉耻,恬不知耻,数典忘宗,为了弹丸小利,就能做出祸国殃民的恶事来。</p>

  朱瞻基很久之前,更是听闻,有朝廷官员,已是正科……</p>

  夫妻二位,为了蝇头小利,甚至于说是上杆子的,将朝廷的机密透漏出去。</p>

  何其愚蠢!</p>

  更是甚者,恬着脸上杆子,也要去舔那些白皮的屁眼子!</p>

  致死,他们都觉得凡是中原之外,皆为仙境。</p>

  死不足惜!</p>

  “若要扫除倭患,必先根除明奸!”朱瞻基沉声道:“若无那等叛国之人,替倭寇通风报信,勾结内外,宵小倭寇,何以成大患!”</p>

  于文明在一侧沉思着,他亦是为官多年,懂得朝野之事,此时不由出口:“太孙,请恕老臣胡言乱语。”</p>

  朱瞻基笑道:“老先生但说无妨。”</p>

  于文明点点头:“太孙,此时不论太孙行踪是否表露,海外倭寇,及沿海勾结倭寇之人,此时必不会再擅自妄动,太孙有意揪出这些人,只怕会很难。”</p>

  朱瞻基点点头,很是满意。</p>

  这就是当过官的人,对于一件事情,不能只想着如何做成,以及做成之后的结果,还要想到办这件事的时候,究竟都会遇到哪些问题。</p>

  现在,朱瞻基遇到的问题就是,大明的敌人们知道大明要剿灭他们,所以他们潜伏了下来。</p>

  找不到沿海的明奸,就无法将其根除,无法根除便无法出海剿灭倭寇。</p>

  因为不根除明奸,大军出动的消息,必然会在第一时间被传递给倭寇。</p>

  对于明奸们来说,金银财富才是最重要的。</p>

  大明?</p>

  不好意思。</p>

  几百年后,他们甚至能放弃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为异族打开国门,向异族俯首称臣。</p>

  于谦在一旁插嘴道:“太孙,如今那黄四郎已入水师,是否可以?”</p>

  当初在拓林村十里外的小树林边上,郑忠最终还是背上了卖官鬻(yu)爵的的事情。</p>

  他不做也不行。</p>

  若是他不做着卖官鬻爵的事情,如何能够打消黄四郎对朱瞻基这几位贤弟的猜忌,又如何能通过黄四郎,将与他联系的沿海明奸们,给一网打尽呢?</p>

  原先,朱瞻基还是带着几分质疑的。</p>

  等到他们离开拓林村,还未进到浙江境内,就听到锦衣卫禀报,郑忠放出消息后不久,那黄四郎就带着上万两的白银,以及数十名家中仆役投身水师。</p>

  直到这个时候,亲眼见识过黄家镇一切的朱瞻基,才彻底的断定,黄四郎便是明奸,且在沿海明奸群体中,拥有着不低的地位。</p>

  听到于谦有打算动黄四郎的意思,朱瞻基当即摇头:“咱们这位黄老爷,是条大鱼,要用来搅乱福建拿池子浑水的!”</p>

  于谦皱眉询问:“可如今倭寇来探,明奸蛰伏,若是我们什么都不做,如何揪出这些人,如何灭倭?”</p>

  自一开始说完请罪的话后,就一直未曾开口的于彦昭,立马皱眉开口:“身为臣子,不思替太孙排忧解难,何以成大事!”</p>

  于文明当场摆起手来,然后看向朱瞻基:“太孙,若是有天大的利益,则勾结倭寇之人,必将不管不顾,抛家舍业,也要将这些利益挣回去……”</p>

  “老先生的意思……”朱瞻基不由的眼前一亮。</p>

  若果现在,倭寇和明奸,是因为他在总掌灭倭之事,而不敢动弹。是因为,取得的利益,不足以抹平所需要付出的代价。</p>

  那么,只要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利益,就能让那些明奸,敢于冒着被抄家灭族的危险,也要拼上一把。</p>

  他当即感激道:“老先生一言,当真令我茅塞顿开!老先生大才!”</p>

  于文明赶紧摇头:“非是老臣大才,而是太孙足智多谋,文思敏捷。”</p>

  朱瞻基道:“既如此,何以让明奸行动?”</p>

  人老成精的于文明没再说话,目光静静的看着朱瞻基。</p>

  老人的眼光很明亮,不带一丝浑浊,透露着熟稔世间的一切人情世故。</p>

  朱瞻基平静的脸上,逐渐绽放出笑容来,随后竟然是哈哈大笑了起来。</p>

  而于文明见此情景,也是放声大笑。</p>

  一老一少,接连拍动着身边的桌子,砰砰作响。</p>

  倒是让一旁的于彦昭和于谦父亲二人,有些无从得知。</p>

  父子二人,两脸懵逼。</p>

  思路被打通的朱瞻基,只觉得此时神清气爽,似乎已经看到了满地明奸头颅滚滚。</p>

  于文明心念通达,见到太孙这般表现,也知对方心中业已定下计谋,便缓缓站起身:“既然太孙良计已定,老臣便先行告辞。太孙在钱塘有用得着的地方,对于家但说无妨。”</p>

  朱瞻基起身相送:“累烦老先生忧心,谦哥儿如今越发的成熟,往后只怕难回钱塘,倒是万望老先生莫要责怪于我。”</p>

  于文明愣了愣,然后露出笑容,点点头,便带着于彦昭回府。</p>

  所谓人老成精。</p>

  刚刚朱瞻基这番话,于文明听的很清楚。</p>

  太孙这是在重复着,要重用自家孙儿于谦的承诺。</p>

  于文明已经不指望自己这个不思进取的儿子了,半身宦海的他,如今将希望都托付在孙子于谦身上。</p>

  孙子和太孙,是臣属,也是好友,这样的关系让于文明很是放心。</p>

  甚至,他开始畅想,能在自己走之前,看到自家祖屋外的路上,能横跨几座牌坊!</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