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第045章历史帝王</p>

  “祭天告地”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p>

  而无论如何,还是摆脱不了一个疑问。</p>

  ”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奥妙?”</p>

  自《史记·封禅书》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南宋马端临却直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p>

  而恰恰是司马迁在《封禅书》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p>

  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p>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太史公自序》)</p>

  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刻骨铭心,剔抉搜罗封禅史料,“殚精竭虑靡辞”以赴?</p>

  况且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述有丝毫懈怠。</p>

  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对封禅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马父子对一这问题的探索和肯定却明白无误。无视这一事实,该不该算做“陋儒之见”呢?</p>

  銆愭帹鑽愪笅锛屽挭鍜槄璇昏拷涔︾湡鐨勫ソ鐢紝杩欓噷涓嬭浇 www.mimiread.com 澶у鍘诲揩鍙互璇曡瘯鍚с€傘€?/p>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那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p>

  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p>

  “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韩诗外传》)</p>

  以至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p>

  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管子》一书中的《封禅篇》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p>

  而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p>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p>

  虙羲封泰山,禅云云;</p>

  神农封泰山,禅云云;</p>

  炎帝封泰山,禅云云;</p>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p>

  颛顼封泰山,禅云云;</p>

  帝喾封泰山,禅云云;</p>

  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p>

  禹封泰山,禅会稽;</p>

  汤封泰山,禅云云;</p>

  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p>

  《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p>

  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p>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p>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p>

  《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p>

  也就是说封禅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p>

  历史有记载的泰山封禅,第一位帝王是秦始皇。</p>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又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p>

  儒生们的议论却各不相同,难于施行。</p>

  于是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p>

  颂辞称:</p>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p>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p>

  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p>

  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p>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p>

  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p>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p>

  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p>

  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p>

  秦始皇、秦二世之后是汉武帝、汉光武帝。</p>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p>

  之后,东巡海上。</p>

  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p>

  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p>

  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p>

  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p>

  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p>

  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p>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p>

  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p>

  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p>

  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p>

  汉光武帝刘秀后,汉章帝刘烜、汉安帝刘祜、隋文帝杨坚在史籍上,有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但并没有记入正史后。</p>

  而正史上,汉光武帝刘秀后,便是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p>

  ......</p>

  未完待续</p>

  第046章预告武器升仙</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