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改组刑部

  自朱瞻基登基以后,大明的财政情况大大地改善,朝中诸臣唯一诟病的就是皇帝不喜儒学,话说学艺卖于帝王家,既然学了又不用,那不是浪费吗?

  虽然如此,又无可奈何,老臣们稳重,不愿意搞没有什么意思的主义之争,而年轻的御史们,还不够给力,所以朝堂一向平稳,加上上朝的人也不多,年纪太大的就免于上朝,还有生病的。

  资格最老年龄最大的当属刑部左侍郎樊敬,今年七十二岁,洪武三十年进士,带过兵,屡立战功,主要负责后勤粮草。

  刑部尚书顾佐身体不好,搞到现在很多事情都是大理寺卿熊概(胡概)在做,刑部和大理寺职权不清,而大理寺官员经常被派往地方稽查,又在做巡按的事情。

  刑部下设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辽宁十四个清吏司,各司设郎中一名、员外郎一名、主事两名,分为宪、比、司门、都官四科。

  早朝议事结束,大臣们头疼了,看情况皇帝又要念叨了。

  “治国,吏治、民心、民生,要常抓不懈。

  治理国家终究还是要靠臣子去落实,什么难题都交给皇上,那要臣子何用?

  父皇在的时候,曾经让大臣们针灸时弊,当时虞谦上书七条,结果反召到诬陷,降级降职,并且不允许其上书。

  结果,大家都知道,其后大多数人便明哲保身,不愿意多事,议事不积极,不敢说真话。

  待虞谦官复原职,这种情况才得以扭转。

  一叶而知秋,见微而知著。

  大明的河患,北方的旱灾,部分沿海地区的盐渍,自永乐至今都没有很好的改善。”

  说着,他便一步一步走下台阶,众臣子看到今天皇帝的言行举止与以往不同,不明所以,一个个低头不言,只有踏踏地脚步声。

  “国家初安,百废待兴,正是你们大展拳脚的时候,什么事情往上一递,甚至隐瞒不报,报喜不报忧,这样就完事了?

  你们自己说说,这样子像话吗?

  朕很早就说过,工部是负责策划、立准则、监督、验收,而不是施工,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感悟吗?

  灾害之前没有水文监测,天象预警,没有预防措施,之后又有怎样的应对措施,怎样赈灾,如何预防瘟疫疾病?

  既然居其位就要为黎民百姓负责,你们下去之后要好好想想,幡然醒悟,现在还不算晚。”

  散会后,跟太后请安,然后又到了文渊阁,杨士奇等也刚好吃完早餐,这里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灶台,不用来回奔波。

  “士奇,朕昨天跟陈师交代了八点,准备将它们在邸报上刊印,你落实一下,另外,朕准备用黄福和苗衷替代张本和蹇义。”他接着跟大家解释了一番。

  “治理国家要靠法,这个法不仅是法律,还有规范、准则、约定等。

  刘基曾经写过一遍文章《卖柑者言》,柑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如果不能够一视同仁,就会像柑橘一样,外表光滑鲜亮,其实里面早就烂透了。

  今后,朕更多地想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汇报,修建了多少河堤,渠沟,平整了多少道路,而不是像养济院、惠民药局,给点地给点钱粮就万事大吉。

  工作要做到前面去,即使是汇报到朕这里,又有什么用,破了哪里补哪里?

  人家造反的都祸害了好几个县,朕怎么感觉这是亡国之相了呢?”

  杨士奇在暗暗叫苦,这一大堆的事情呢,又来了这么多事。

  他首先想的是皇上真正的意图是什么,然后再看有无什么影响。

  跟先皇朱高炽比起来,无疑当今圣上无疑更耿直一些,却又有些阴柔,不喜欢管理政务,而又不想脱离他的控制,真是一个矛盾体。

  他喜欢一些画一些框框,然后大家都按部就班,不能容忍越轨之举,他觉得这样的做法太幼稚了,反对的太多不是好事啊。

  “皇上,刑部具体如何着手?”杨士奇慎重地问道。

  “刑部事务繁杂,人手众多,可是朕觉得最没有效率!

  皇爷爷在的时候,连小偷小摸这样的案子都管,对于刑部来说,不在于案件,而在于官员,什么意思呢,官员公正廉洁,则能震慑宵小之辈,反之则冤狱不断,法律等同虚设。

  另外要提前普法和防范,同时要坚决打击违法乱命之徒,有必要的地区,加大巡视力度,定期不定期进行稽查。

  现在的普遍情况就是老百姓不敢揭举,很多案件模糊不清甚至混淆视听,理不清,判不明,还有很多贪官污吏恶绅欺下瞒上,刑部官员即使再多,不从根源上着手,也于事无补。

  所以朕决定刑部专注于国家安全和刑事,以后不管是刑事还是民事案件的审判,全都由大理寺负责,并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法庭,都察院则负责弹劾、复查和监督。

  刑部清吏司全部下移至各省,另单独设人事、安全、特务、海关、户籍、刑事六局。

  还有不管是税务还是案件,将施行抽查制,一旦涉及到官员徇私舞弊的一律严加惩处。”

  朱瞻基本来也不想大动干戈的,但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不得不改革,不管实施到哪一个级别,由上而下相对来说要简单些。

  大家听到他的进一步解说后,感觉很复杂,都不愿意赞同,但是也没有出口反对。

  首先这个按察使大部分的权利转移到了刑部,但凡设计到权利之争的就没有一个轻松的事情,按察使制度本来是没有错的,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不就等于另立一派了吗?

  之所以没有出口反对,也是像皇上所说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光靠府、县的力量有时候还是不足的,稍微糜烂一点,可能就会酿成大祸。

  “皇上,臣觉得此事事关重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理应完善无遗漏,再由朝堂上商议方可。”杨士奇说道,众人也都点头赞同。

  “好吧,朕再想一想,你们回去也思虑一二,提出一些可行的章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