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别无选择

  听赵长天说明自己的来意和疑问之后,周有为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赵县长,你应该知道,我是从市财政局调到宁县的。</p>

  对于宁县的财政状况,我是非常清楚的。</p>

  可以说,自从实行税制改革以来,宁县的财政状况就从来没有好过,长期以来,每年都没有完成过市里下达的提留费征收任务。</p>

  持续到今年,至少拖欠市里五千万的款项。</p>

  这种情况下,你认为市里还会给县里下拨资金吗</p>

  没有市里的支持,仅仅凭借宁县每年那少得可怜的财政收入,如果在正常年份,没什么天灾的情况下,还能勉强维持政府各方面的运营。</p>

  但今年,接连的两次大灾已经耗尽了财政上的那点收入。</p>

  各级领导干部公务人员的工资开不出来,人心就必然涣散,别说灾后重建,就连正常工作都无法开展。</p>

  周有为唉声叹气的说着,脸上一片愁苦之色。</p>

  周书记,针对这次洪涝灾害,市里和省里不是有专门下拨的用以救灾的资金吗</p>

  赵长天沉着脸,说出了心理的疑问。</p>

  赵长天的这句话,让周有为的脸色变了,他抿着嘴唇,沉吟着没有说话。</p>

  半响之后,他才缓缓说道:这件事,你早晚会知道,我就告诉你吧。</p>

  市里包括省里的近千万救灾专项资金,都被县财政局局长包文发卷走了。</p>

  到目前为止,这件事情在我们市还仅仅只有少数一些人知道,知情的人都被下达了封口令。</p>

  如果这起事件被捅出来,在我们市我们省甚至全国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p>

  因此,赵县长,我希望这件事你自己知道就可以了。</p>

  而且,你也不用再指望救灾资金了,市里已经向我打过招呼了,让我们自己想办法。</p>

  说实话,赵县长,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p>

  事情发展到现在,你我也算是一跟绳上的蚂蚱了,我的结局好不了,估计你也差不多。</p>

  我可以清楚的告诉你,我是被人阴了。</p>

  来到这里,我肠子都悔青了。</p>

  说到后面一句话的时候,周有为情绪变得非常激动,甚至有一些失控。</p>

  事实上,对于周有为来说,原本以为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升迁机会,结果,他却发现自己几乎是自动的跳到了一个无底深渊。</p>

  自从他到达这里知道救灾款被卷走的事情之后,他就很清楚,他想要从这里全身而退几乎是不可能的。</p>

  他甚至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下场。</p>

  当灾民迟迟得不到安置,民怨爆发的时候,他会被推出去作为替罪羔羊,被发配到冷衙门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宿。</p>

  曾经的那些美好想法,以为在有生之年可以再进一步的想法,已经犹如镜花水月。</p>

  赵长天几乎是在一种神志恍惚的状态下,离开了书记办公室。</p>

  回到办公室之后,他点上一支烟,重重的吸了几口。</p>

  宁县的恶劣局势完全出乎了他的预计,比他曾经预想的最坏情况还要糟糕。</p>

  没有救灾资金,怎么解决灾后重建问题</p>

  在他原本的设想中,凭借省市下拨的救灾资金,可以初步的解决一些问题打开一些局面。</p>

  但现在,没有钱,他的很多设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p>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p>

  赵长天不停的心里问着自己。</p>

  无论如何,无论条件多么恶劣,坐以待毙比不是他的性格。</p>

  他的脑子不停的转动着,试图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来。</p>

  很显然,他必须要想到一个弄钱的办法。</p>

  按照他的估算,想要在短期内初步打开工作局面,他至少要筹集到2000万。</p>

  一部分用已启动再后重建工作,另一部分用以解决拖欠各级公务员的工资问题。</p>

  而要从中期考虑,想要彻底解决灾后重建问题,在二千万基础上,至少还要增加四千万。</p>

  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是否通过向远大集团借贷的方式筹措这笔资金但又觉得有些不妥。</p>

  公是公私是私,如果他这么做了,可能会在短期内解决问题,但也很可能会留下一些隐患。</p>

  可通过官方途径,向上级政府请求支援的路已经被堵死,周有为这个本地干部没什么办法,他这个外来者也不可能有例外。</p>

  没有外部的帮助,那就只能宁县自己解决问题。</p>

  可宁县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区,无论工业还是农业都非常不发达。</p>

  通过周小林的介绍,赵长天知道,全县几乎没有一家上规模的企业,最大一家企业宁县酒厂也只有几百万的资产规模,而且近年来举步维艰几乎处于破产的境地。</p>

  可以说,宁县百分之九十的财政收入都是依靠农业。</p>

  在农业上,全县17个乡镇,有一半以上处于山区,老百姓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水果。</p>

  但由于交通很不发达,导致水果卖不上好价钱。因此,历年来,宁县的提留费征收工作都异常艰难。</p>

  最好的年份,也不过是能完成不到接近一半的征收任务。</p>

  去掉上缴给市里的部分,政府能够剩下的也非常有限。</p>

  这就是宁县目前的现状。</p>

  很显然,依靠增加税收的手段筹集资金,是行不通的。</p>

  复制昌县的募捐模式也不是十分可行,社会大众对于重复雷同的慈善行为是有免疫力的。或许,能够收到一些效果,也许能够筹集到一定的资金,虽然不可能比的上昌县,但筹集个千八百万还是有可能的。</p>

  但是,各大电视台包括报社能否配合还是个未知数。在赵长天看来,即使能取得电视台的合作,也将要付出远超上次的代价。</p>

  虽然远大集团能够承受这种代价,但如果代价太高,甚至超出了预期能募集到款项。那么,这种明显充当冤大头的事情,赵长天是不会去做的。</p>

  如果再抛除这个办法,赵长天一时之间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筹钱的好路子。</p>

  正想到这里的时候,敲们声打断了赵长天紊乱的思绪,敲门的人是周小林,他要带赵长天去他的住处。</p>

  看了看表,时间已经走到了下午五点半。</p>

  不知不觉,赵长天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p>

  周小林安排的住处距离县政府只有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倒是不需要开车前往。</p>

  走出办公楼,赵长天发现,政府大院儿内此刻仿佛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食堂,上千老百姓,正排队领取县政府食堂下发的玉米面的饼子。</p>

  老周,其它受灾老百姓的饮食问题是如何解决的</p>

  赵长天向着身旁的周小林问道。</p>

  县长,来这里吃饭的都是没有家庭的单身人员,不愿意自己开火做饭的那种。这些人都是在洪水中失去了所有亲人,他们对政府很有怨言,认为是政府没有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才导致他们家破人亡。</p>

  因此,即使我们答应在灾民聚集地为他们提供饮食,这些人也根本不理会,就是非要到政府大院儿里来吃饭。</p>

  东城区和其它几个乡镇的受灾家庭,政府会每隔几天发放一些粮食,几户受灾家庭合在一起发一口饭锅,灾民们自己开火做饭。</p>

  咱们宁县比别的受灾地区强的是,由于山区众多,干材有的是,可以充分满足灾民们的生火做饭需求。</p>

  只是以目前的政府的财政情况,这样的开销也支持不了多久的。每天都需要数万斤粮食供应才能满足灾民们的基本需求。</p>

  周小林简要的向赵长天做了介绍。</p>

  老周,针对受灾群众的一对一的帮扶工作开展得怎么样</p>

  赵长天继续问道。</p>

  接近一万户受灾家庭中,只有不到五百户得到了帮扶,而且,这五百户中,还大都是投靠了亲戚和朋友。</p>

  赵县长,让人担心的是,等到天气逐渐冷了之后,生活在帐篷里的灾民怎么办啊</p>

  周小林有些忧虑的说道。</p>

  老周,别无选择,只有抓紧时间为灾民重建家园一条路。</p>

  赵长天斩钉截铁的说道。</p>

  可是,赵县长,上万套房子,那就是几千万的资金需求啊,即使我们县能解决一些木材,但最多也就是节省一小部分的成本而已。我估算过,怎么也得需要至少3000万的资金。</p>

  我听说市里和省里下拨的救灾资金加起来,也就是千万左右,这算起来,还是有很大的缺口呢。</p>

  周小林有针对性的分析着。</p>

  赵长天摇摇头,苦笑了一声,没有解释什么。</p>

  没想到,市委下达的封口令执行得倒是很到位,居然连周小林这种级别的干部都没有听到丝毫风声产生怀疑。</p>

  当然,这可能也与事发的时间不长有一定的关系。</p>

  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在赵长天看来,财政局长携款潜逃的事情早晚有一天会泄露的,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p>

  在两个人一路的交谈中,几分钟之后,周小林带着赵长天到了他的住所。</p>

  这是一栋临街的院落,院落方圆百平左右,四面是接近两米高的围墙。</p>

  正南的方位是一扇铁门。</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