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5千年前陶器

  置身在一个自己无法了解的地下国古城之中,明知财富就在脚下,却找不到出口,端的是让人心急如焚。从这残留的点点滴滴来看,终于这地下城中决非仅是几代人的生活。透过遮着一层尘土的地面,不仔细瞧,还真不容易发现里曾是一座地下城市...</p>

  "黄金,黄金必定是有价格的..."回答完李梅的吕涛,整张微笑的脸迅即变成了苦瓜样。这话又说到他心窝子里了,</p>

  对面的李雪是掩嘴憋着笑意,怜悯的看着吕涛。而李梅原本那热情而微笑的脸,已经骤然冷却,呈铁青之色。以杀人般的眼神狠狠地瞪着手中的陶器残片。</p>

  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出现在李雪的脚下,清理出这支木碗后,可以清晰的看出这支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显光泽。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这种木碗,经专家鉴定是生漆,这是中国迄今最早的漆器。</p>

  走过来的吕涛,惊奇的看着那只完完整整木碗,虽然这支木碗外表剥落较甚,并不以旧论物。得意的嘿嘿笑了起来:"这个收起来吧。"</p>

  "很值钱吗?"李雪抬头愕然的看着吕涛脸色古怪道。他的一句话,却始终如一座大山一般的压在李雪心头,而且越来越是沉重。难道这木碗有什么奥妙?</p>

  摆出了一副理所当然表情的吕涛。沉默了好久,或许他不知道如何解释这支木碗。河姆渡遗址曾出土那支木碗,曾轰动过全世界。这支木碗的出现,又如何加以评论,不得而知。他不知这支木碗的出现,是否年代比河姆渡遗址出土那支木碗要早,这个定论要有专家学者来判定。此时不露声色的吕涛,也只能这样回答道:"或许这是第二个这个时期保留最完整的木碗。"</p>

  "那第一个呢?"吕涛刚才那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将李雪从多年来的噩梦中惊醒了过来。什么幻想,什么真实?让她有着说不出的惊喜感。</p>

  吕涛半截香烟叼在了嘴里,愕然不止的看着李雪。木碗是真实的,考古学讲究的是古玩的历史,这样明白这一道理的吕涛,为难了。粗犷的眉毛,如刀削般刚硬线条脸的他,反而觉得有种说不出的特殊味道:"第一个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碗。"</p>

  "国宝?"李雪语气一松,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眼睛滴溜溜的转了起来,蓦然闪过一丝狡黠之色。爱热闹走过来的李梅,看得乍舌不已,乖乖,这个东西一定价值连城,便是只看上一看,摸上一摸,也不枉出生入死进了一趟地下世界,真是个神器,若不亲眼得见,哪想得到世上有这等宝物。</p>

  "哈哈..."李雪轻轻眨着清澈的大眼睛看着吕涛。吕涛哭笑不得的摸着鼻子,苦笑不迭道:"可以肯定的说是国宝。"</p>

  李雪听得吕涛也是心生凄意,浓浓的惆怅掠上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不解道:"咋不见你惊讶?"</p>

  "惊讶?"吕涛苦笑了一声,看着这火光的下,散发着诡异的银色光芒的木碗。抹了把头上冷汗的吕涛,舒了一口气道:"其实我选择了这个职业那天起,我就知道会有这一连串的惊讶,甚至这种惊讶包括死亡。"</p>

  ""</p>

  随意挖开一处泥塘,或许可以见到一些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也已被驯养。</p>

  从地下挖出的物品来看,这里手工业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这种陶质。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比较原始,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为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晚期阶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有的陶器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p>

  行家知道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晚期:约前4000~前00年。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河姆渡遗址塑像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孔纹饰。新出现鼎、落地式把两足异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石纺轮。</p>

  眼前的一切,与资料中的河姆渡文化不差上下。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这种地貌尤如今天围海造田工程上抛筑的丁坝和顺坝,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根据低塘镇西村地下1米处发现的贝壳层的年代800年,推测海退发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所以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确实是四明山前的一块高地。研究过程中委托南京大学所作的河姆渡遗址地质土样古代微生物、孢粉、土壤粒度和含盐量的检测结果印证了课题组的研究结论。</p>

  从河姆渡看巴蜀文化,大体相同。考古学认为史前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一是黄河文化中心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二是不同于仰韶文化红陶的以泰山地区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山东、苏北、豫东地区的黑陶文化;三是代表湖北及其相邻地区的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四是最具代表性的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五是以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和甘肃的大河湾文化代表的从陇东到河套再到辽西的长城以北的地区文化。六是从江西的鄱阳湖到广东的珠江三角洲的西南地区文化。自然大体也是和平的。</p>

  "吕涛,快过来看,"到处寻找地面可疑之处的李雪,得到国宝木碗之后,并没放弃继续寻找的快感。又在挖掘木碗的地方,挖掘出二十几颗玉石。拿在手中的小玉石,表面较光滑不像似人类加工打磨过的。好奇的她,只好喊来一旁的吕涛。</p>

  走过来的吕涛,一眼认出的泥土中的遗物,这可是玩玉人千年难遇一伸手就起几个儿玉,脸上露出了好笑的表情:"儿玉..."</p>

  "什么意思?"李雪见得吕涛面露微笑,这次一定又是遇到好东西了。隐约也是猜出这个叫儿玉的东西,并非垂手可得。红着脸,有些歉意地问道。</p>

  "具体的我也说不好,"吕涛先怔了怔,四下张望后,继续道:"圈内朋友有人怎么说过;采玉者则根据和阗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清代陈胜《玉记》中载:产水底者名子儿玉,为上;产山上者名宝盖玉,次之。山料又称山玉,或叫宝盖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良莠不齐,质量常不如子玉。有不同玉石品种的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等。</p>

  山流水名称由采玉和琢玉艺人命名,即指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子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矿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它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玉石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子玉的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子玉有各种颜色,白玉子玉叫白子玉,青白玉子玉叫青白玉子,青玉子玉叫青玉子。"</p>

  "没听明白,"见吕涛那副表情,话又说得那么快,李雪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气鼓鼓的回头对吕涛白眼道。</p>

  吕涛一听,左手一拍额头,傻着眼哭笑不得道:"也就是说,这些玉是在大自然下自然磨擦产生的,一般是几颗或几十颗为一窝。我国古代对这种自然磨擦产生的玉棒非常重视,把玉捧为至贵至尊。它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附含于一定的意识形态,我国自古以来,玉捧为纯洁的象征。《汉书.匡衡传》:玉捧,显洁白之士。所以人们喜爱白色。玉捧不仅颜色纯正,而且质也好,深的宠爱,被列为珍品。"</p>

  "可这里没有你所说得纯白玉捧,"有些累了的李雪,边说边靠在了吕涛的怀中。只觉得他的肩膀宽厚,手臂强健有力。淡淡的温馨,浓浓的安全感刹那浮上心头。一对秀目,似是在体味,似是在享受的半睁半闭。像一只一直飞着从未停留下来的倦鸟,终于找到了合适她的,温暖的巢圈。</p>

  李雪秀鼻中传来淡淡的烟草味道,以及那若有若无的男人气息。只觉得一股难以言语的燥热感从心头蔓延至全身,一颗芳心杂乱无章的剧烈跳动着。原本清妍的脸蛋,此时却是淡红若桃花色。即便是隔着衬衫,吕涛都能感受到她嫩脸上的烫意:"或许古人已将好东西拿走了..."</p>

  李雪轻轻一叹,心理也愈发扭曲了起来。别说让她收藏这些儿玉了,就连砸碎这些儿玉的心,也愈发多了起来:"这里怎么会有这东西?"</p>

  "不知道,"由于李雪连连追问,让吕涛哭笑不得苦叹直摇头道:"能够猜测到的只得这样理解,矿产来源于地下。"</p>

  "等于没说..."</p>

  好思苦想的吕涛,不停的巡视在姐妹俩身边。似乎一种看到了这里从远古喧嚣,到人去以后的平静,一种强烈的对比,更令人在怀古的幽思里带来一份消逝的空虚。国家的兴亡,朝代的盛衰,都是历史上必然经过的道路。而弱肉强食更是生存上不能勉强的规律。但是一个能够建造像这样的地下世界,不论从天文、建筑到哲学,都足以借鉴的古代文明,竟然消失得没有留下任何纪录,让后人参考和学习,那确实是一场文化悲剧,也是人类史上不可补偿的损失。</p>

  他记得历史上有过这么一次记载。大约在1世纪,秘鲁利马附近的库斯科谷地中的印第安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开始向外扩张,兼并周边地区。他们的语言属印第安语系的奇楚亚语族,被称为印加人。148年他们统治了安第斯山脉北部山区,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16世纪初,鼎盛期的印加帝国疆域北起今日的哥伦比亚边境,南至今日的智利中部,西濒太平洋东海岸,东达亚马逊丛林和今日阿根廷北部,人口多达600万,建都于库斯科。印加帝国雄霸一方,他们信奉太阳神,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体系,遗憾的是直到他们突然"失落",印加帝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者还没有被发现处于结绳记事阶段,印加人的历史完全依靠一代代印加人的口耳相传。只有马丘比丘古城默默告诉你当时的文明有多么发达。两处入相对比,可惜的是这里的历史,居然连口耳相传的机会都没有...</p>

  地下世界的这里,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p>

  出土大量野生动物遗骨,计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软体动物共40多种。绝大多数是梅花鹿、水鹿、四不象(麋鹿)、麂、獐等鹿科动物,仅鹿角即有 400多件。鸟、鱼、龟、鳖遗骨数量也不少。还发现有极少的亚洲象、苏门犀、红面猴等温热地带动物的遗骸。骨镞达千余件之多,以铤部不对称的长锋或短锋斜铤镞较富特色,另有窄长锋柳叶形镞、钝尖或锐尖的锥形带铤镞等形制。未见网坠之类渔具,而存在大量鱼骨,有些骨镞当兼用于射鱼。其他渔猎工具还有木矛、骨鱼镖等。柄叶连体木桨的发现,说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捞活动中乘用。利用禽类骨管雕孔制成的骨哨,既是一种乐器,狩猎时也可吹音用以诱捕动物。</p>

  生殖崇拜是地下世界中常见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所代表的是原始初民强烈的生命意识,带有神秘的宗教信仰感情,具有神圣化。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绝对庄严的社会意志——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生殖崇拜大致经历了生殖器崇拜和生殖神崇拜两个发展阶段。生殖器崇拜是生殖的最初阶段,它表现的是对生殖器象征物的崇拜,其深层涵义是祈望生殖繁盛。生殖神崇拜是生殖崇拜的最高阶段,它表现的是将生殖象征物神化,将其视为优于人类生殖器孕育人类的神物而进行膜拜。生殖神崇拜是祖先崇拜形成的基础,某一氏族或民族的生殖神往往就是该氏族或民族的始祖神。古代人们通过顶礼祭拜生殖神,而衍生了一系列的求子巫术仪式,祈求生殖神护佑,获得生殖神力,实现生殖旺盛的目的。原始氏族社会的部民把自身的生殖现象,联类于同自己朝夕相处而且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予已需要的竹,借竹之旺盛的生殖力和生命力,表达他们祈求部族繁衍昌旺、生生不已的生殖愿望和能力。石的生殖崇拜的文化现象,影响并深入到后世的文化领域,在哲学、伦理道德、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中华民族竹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石文化的历史源头之一。(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