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中华鼎文化

  古巴、蜀两国也大量使用"巴蜀符号",因此如果破解了"巴蜀符号"的秘密,弄清楚它到底是一种已分出音符和意符的完整文字,还是一种民间象征符号,就可以将结果再延伸到如今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诸多古蜀国文物身上,对比研究之下,很多文物都可以联系起来,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古蜀国文明。因为一直以来有"巴蜀符号"的出土文物也都很少,所以可以说发现的每一个"巴蜀符号"文物都有可能解开古蜀国文明之谜。</p>

  解读巴蜀历史目前都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中原的文字,如甲骨文;一种是少数民族古文字,如古彝文。但这两种途径都与古巴蜀文化有很大距离。翻开不连贯的古蜀历史,世人首先可能想问:古蜀人到底于来自何方?关于蜀人来源,目前主要有二种猜想,一是岷江上游的羌人,一是山东的有缗氏。两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蜀王蚕丛从岷山来到了成都平原;考古发掘却又显示三星堆与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有着某种渊源。到底谁才是古蜀人的老祖宗?</p>

  三人边说边走边仔细观看周围的环境,一段路后,李梅似乎有点不太对劲,但是究竟哪里不对劲,却想不起来。</p>

  "小梅,你有没有看出来,这里没有老鼠也没有蛇的踪影?"</p>

  李梅点点头,说道:"正是,我刚才就觉得不对劲,你这么一说我才发现,按理来说,天坑里的老鼠如此众多,怎么这里半只也看不到?...不单是看不到老鼠,地上连老鼠屎和老鼠毛都没有。难道那些老鼠凭这它们动物的本能,感觉到这里是一处充满危险的禁地?"</p>

  </p>

  吕涛先是没有答话,又向下走了几步,忽然回头对姐妹俩说道:"这上面哪来的老鼠?就算有,老鼠吃什么?"</p>

  李梅万没想到吕涛回有此一问,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由于姐妹俩跟随吕涛多日,多多少少的也领悟了一些从事地下探险考古的工作,考古和盗墓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差不太多,但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的事...</p>

  走了很久,三人终于来到了坡道的尽头,这里却无路可行,四周空间异常广大,唯独脚下无路,坡道下是个平台,平台上立着巨型大鼎。</p>

  石头平台精绝城中随处可见的黑石截然不同,灰扑扑的十分古朴,外形独特,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p>

  石头平台有一米多高,三米多长,工艺造得极精密,上面雕刻了数幅石画,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p>

  吕涛光顾着看那奇特的石头平台,没注意到石头平台两边还盘腿坐着两个人,走到近处的时候突然用手电照到,三人吃了一惊,手中的电筒落在地上,大历中顿时漆黑一团,只听李梅大叫道:"妈呀!"随后又是"扑通"...</p>

  黑暗中吕涛取出了用电筒,一照之下,只见趴在一米以外的石板上,绊倒李梅的是两具干瘪的尸骸。原来盘腿坐在石头平台边的两个人,已是两具干瘪的尸骸。一老一少,遗骸都已经化为了深褐色,老者下颌上的胡须还依稀可辨,身上裹着羊皮,另一具看上去是个幼童,他们都是盘膝而坐,似乎是在看守着这只古怪的平台上立着的巨型大鼎。</p>

  "两具干瘪的尸骸..."吕涛快速上前,伸手去拉李梅。</p>

  "吓死我了,"李梅哆哆的爬起身来,一手持抢,一手找回手电,站在洞堂中间。细细地观察了一会儿,只见洞堂里只有两根顶梁石柱为水晶所做,最里面是一只大鼎和一只香台,没有发现什麽可疑迹象。李梅又独自一人到香台后面察看了一下,也没有发现什么:"这两个死鬼,坐哪不好,偏偏坐在这。"</p>

  "李梅这种现象,不用我在你这位大刑警面前讲演吧?"</p>

  "不用,"周围的东西都模模糊糊的看不真切。但李梅能够感受到吕涛似乎有意无意的在挖苦她:"在警校时,法医专门为我们讲解过人体死亡之后,体内细胞会开始其自溶过程,细胞中的溶解酶体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使生物大分子逐步降解为小分子。除这一自溶过程外,还自然受到各种腐败分解,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干尸却违背了这一自然过程,没有腐烂,相反却以干尸的形式呈现在今人的面前..."</p>

  吕涛听了一会点点头,又马上摇摇头道:"形成干尸,这需要极为特殊的气候条件,在特别干燥或没有空气的地方,细菌微生物难以生存,这样,尸体会迅速脱水,成为"干尸"。 可这里似乎并不具备这一说法?"</p>

  "某种情况下,尸体处干燥高温的地方,尸体也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达到脱水干燥,"李梅呼了口气,一脸无所谓的自言自语:"只是不知道这里最初是什么样的?"</p>

  很难破解的历史之迷,不得不使李雪与吕涛三人从不同的方爬上了石头平台。李雪眉头就先是紧皱,伸手抓起一把香灰,用手捏了一把。眉头迅即又立即舒展了开来:"从这香灰来看,看样子这里曾经是香火不断,终日香烟缭绕,求神问签的善男信女一定不少,求神问卜,烧香还愿最是古人最爱做的事。"</p>

  "如此巨大的鼎,不可能是求神问签、求神问卜的普通善男信女,也就是说,这里香火不断,终日香烟缭绕,一定是部落所为。如此之高的祠庙,没有巨大的祭祀活动,头人是不会把所有人招集之此的,"吕涛刁着烟走到的鼎的正面看了看,随后又围着鼎转了圈。这鼎身也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妈的,这到底是什么鬼地方,怎么可能比国家博物馆的那只"司母戊"鼎还大?"</p>

  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中国最注明的鼎是"司母戊",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9年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据点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p>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p>

  "这是哪个朝代的?应该是真品吧?"李梅话一出口,满脸都有得意之色。做梦也没想到这天坑之中,竟有这么多次的不易之财。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一切看似没有希望的崖壁上方,能够看上一眼物归先到之人的原古宝物,这次九死一生的天坑之行,真的算是没有白来。这次李梅的语言很挽转,免得吕涛会用话来笑她;这是真品,想不想要它?(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