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之二十九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共州卫城(今河南辉县)人。为人豪侠尚气,才情出众。其词或豪气激荡,或深情婉至,境界自然浑成,有若唐人风范。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历城)人。明后七子之一。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阳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出身望族,论诗主张神韵说,在清初文坛深具影响。

  曹蜍、李志典自《世说新语》,其中记载:庾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

  老王说方回词和李攀龙、王士祯的诗相类,这个有欠公允。方回词华赡工丽,但并非少真味的虚情之作。恰恰相反,其词动人处深情婉结,有若风中絮语,闻之不忍离去。

  贺铸最负盛名的词莫过于《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一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他赢得了贺梅子的雅号。但他最能打动人心的词作,是他的悼亡词《鹧鸪天半死桐》。

  鹧鸪天半死桐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阊门是苏州西城门,贺铸夫妇曾旅居苏州,其妻赵氏客死于此。词人故地重游,景致虽依旧,人事却全非,不禁发出同来何事不同归的诘问。这是问词人自己,还是问逝去的妻子,抑或是在问这让人无法抗拒、徒有独自伤神的命运呢?首句平平而起,却饱含深情,让人心生悲戚,对命运的无奈和人生的感叹尽在其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这句化用了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意。中年丧妻,人生至哀之一。霜后梧桐叶已落尽,只剩下枯枝于凛冽寒风之中,形如半死。鸳鸯头白却失去厮守终生的伴侣,只能孤身远行。但天涯哀声,谁又曾理会?说梧桐半死,实则词人写自己心已半死,其哀之深,难以言表。这句用典自然,平淡之中别具深意,其意更胜原诗一筹。

  原上草,露初晞,原上之草,露珠在日光下逐渐消逝。这句饱含对人生无常的喟叹。用的是古乐府《薤露歌》中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句意,用在下阙开头恰如其分,而兼有《诗经》中起兴之妙。旧栖新垄两依依,面对旧居和新垄,想起往日相偎的深情,又何忍离去?末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将感情带至**。词人独卧空床,听得窗外凄风冷雨,回想起往日灯下熟悉的身影,而此时此刻,爱侣又在何处?又有谁还会起身在这孤灯下辛劳补衣呢?此句将那种失却的痛苦,写得极为深沉。此情不泯,天地可鉴。

  全词突出了一个失,已经习惯了数十年的相对相依,蓦然间身边忽然少了那个人,那种锥心之痛无以言说。这首词恍若在听词人喃喃低语,读来让人黯然无言,感伤不已,与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那种天遥地远的怅然追思比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首词语言极为质朴,也无甚技巧。想来情至深处,平淡叙之已动人之极,其他的只会显得多余。读过的绝大多数感人至深之语,莫不如此。

  这首词语言质朴而情意深挚,刚好是老王评论的一个反面,说方回词华赡而少真味的结论,未免下得过于武断了。贺铸为人胸怀坦荡,耿直重义,博闻强识,是以其词中多引典故且多有豪言,老王想必是因此而说他言语华赡而少了真味。但方回词用典大多都自然贴切,没有突兀之感,其词豪言婉语都能收放自如。在这一点上,其实辛弃疾和他是有些相像的。<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