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口“气”

  第一篇:养生先养气气是生命的本源

  和《易经》很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概念就是气。《易经》认为气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失则亡。所以有善养生者,必知养气。明代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可见,气与养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活一口气

  肾精之气是先天而来、与生俱来的。它不像空气、水谷之气通过后天的呼吸、饮食而得来的。这种气和精有密切的关系,它对于人体来说就像个火种,所以要节约使用,这个气你要用完了,那么你的肾阳就会稀,命门就会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将熄灭。所以,关于肾精的这个气,我们一定要保养-

  气是人的本源

  我们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口气,那么在易学和中医上,这个气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气对于生命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们又应该如何保养我们体内的气呢?

  早在三千年多年前,当人类思考人怎么样来的这个人类起源命题的时候,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回答不出,就说人是上帝创造的。唯独我们东方的《易经》就说不,我们的祖先认为人是一种物质构成的,这种物质就是气。

  《易经》中有非常著名的八个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就是说最早的混沌原始之气,是构成人的最早的基本元素。人是由气化成的,由此来解答生命的起源。这个气就是宇宙的运动,宇宙运动以后就产生了这个气,即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我们再看易字,易在甲古文中,是一个象形文字。它由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组成,由此可知它是宇宙天体的一部分,强调的是宇宙天体运动。最早的人类就是由气慢慢演化成各种各样的物质,最后演化到人,然后男女交媾,阴阳合德产生人。

  这就是说人的产生,从古至今都是经过了气的物质化,这是个过程,最后其实人的生存就是争一口气。《易经》告诉我们这个气是一种氤氲之气,这氤氲之气开始就是一团氤氲在一起的气,然后阴阳气化形成阴气和阳气,阴气阳气相互作用,才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万事万物。易经中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见生命的形成,是逐渐的气化过程。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化生万物。

  那么《易经》中究竟告诉了我们哪些养气的启示呢?

  《易经》有个卦叫乾卦,乾卦代表阳气。潜、见、惕、跃、飞、亢是乾卦的六个爻。这六个爻表示了乾卦通过气的潜伏,发展到顶点,然后收回来又潜伏下来。这个阳气发展盛衰、潜藏、变化规律告诉我们:人的阳气要善于潜藏,也要善于用;过度的用气,不停的消耗气,多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易经》告诉我们如何掌握这个气,何时大用,何时小用-

  支撑人生命的三种气

  气,它有三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轻气,就是空气。

  第二种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气的繁体字是气下面加一个米字。它说明了气含有水谷之气的意思,这种气是给我们身体增加能量的,你不吃饭,就会气不足。《山海经》中提到了一种动物,青色的毛,红色的脚,只有一条腿,它有一个特点是只吃气,其它东西不吃。这就给我们后人的养生创造了辟谷这一理论。什么叫辟谷?就是不吃饭只吃气。这种生存方式可以锻炼人体的生存机能。那么它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可以起到排毒、瘦身的作用。不过,我们现代人讲养生,可以通过排毒,可以通过调理气息,但没有必要一点都不进食。不进食的话对我们身体来说会有不良的影响。所以,对于辟谷,我认为还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古代道家有食气功的养生方法,就是吞咽这个气,叫做吞日精和月精,那就是在太阳刚刚初升的时候一次,日中时候一次,日落时候一次,共三次。我们面对日光做深呼吸,同时把这个日光中的气叫做日精,可以增加我们身体的阳气。

  第三气就是藏于肾精的这种气,就是元气,它和肾精有密切关系。因为这种气是化于精,而精是藏于肾的。古代气字也写作炁。它是无下边加四点水。这说明,气是从无中而来,是先天而来、与生俱来的。它不像空气、水谷之气通过后天的呼吸、饮食而得来的。这种气和精有密切的关系,它对于人体来说就像个火种,所以要节约使用,这个气你要用完了,那么你的肾阳就会稀,命门就会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将熄灭。所以,关于肾精的这个气,我们一定要保养。<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