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八十一章白马义从

  五百八十一章白马义从

  第一道封锁线因为张辽顽强的意志,成功阻止住鲜卑溃逃的脚步,致使刘谦获得了很大的胜利。()可是鲜卑这次一共来了近十万人,除了在五原战场战死了万余,又被汉军中途迫降万余和张辽阻击投降之外,大概还有一半的鲜卑人最终还是逃出了第一道封锁线。

  这样,公孙瓒第二道封锁线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刘谦当初把最大的重担交给公孙瓒,公孙瓒又没有想到张辽能够如此能干,为他分担了很大压力。为此,公孙瓒不但要求属下挖了壕沟,而且还在壕沟后边做下了简单的防御工事。

  第一批到达公孙瓒防线的是和连的亲卫队,这些原想已经逃出生天的鲜卑人,根本没有想到汉军还有第二道封锁线,就在他们松口气准备医治和连时,他们却遭到了公孙瓒主动打击。

  两道封锁线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也就六七里地,时刻注意着南方动静的公孙瓒,早早就发现了这股全身是伤的鲜卑人,同时更发现了他一直很上心的象征和连身份的大旗。

  看到只有一千多鲜卑人,素来主张进攻为主的公孙瓒干脆离开了防线,主动出击杀向这些鲜卑人。

  刚刚从失魂状态恢复过来的鲜卑人,根本没想到汉军还有封锁线的和连卫队,当看到公孙瓒出现的那一刻,全部的信心就崩溃了。

  他们之所以崩溃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意想不到而信心跌入低谷,因为方才汉军的阻击就让他们吃尽了苦头,现在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他们都处于低潮。这时候,淬不及防的汉军忽然出现在面前,顿时让他们生出穴翅难飞的挫败感,让他们心理开始崩溃了。

  第一个原因则和公孙瓒有关。

  自从汉军熹平六年败在鲜卑人手中,汉军丧失了机动性能,只能驻守关隘防守鲜卑,主要目的只是为了不让鲜卑进一步深入汉境,如此一来,幽州和并州便成为鲜卑人欢乐的乐园。

  这种情况一直到公孙瓒的崛起和丁原入主并州,情况才逐渐得到了好转。丁原到了并州,重用老将军孟益,在孟益支持下在原来边军基础上重新打造了并州铁骑,使并州有了机动部队从而逐步将鲜卑人赶出汉境。

  公孙瓒崛起的难度则更大,丁原投靠大将军何进,有何进支持,丁原在军马粮饷方面不用操太大的心,而当时的公孙瓒还是辽东一个小小郡吏,就算在对抗异族上有一点建树,但是在天下人眼中他还是一个无名之辈。

  一个无名之辈,而且还是小妾所生的庶子,这些都影响了公孙瓒的崛起,好在公孙瓒有一个好丈人,当时任太守的岳丈大人大力支持公孙瓒,这才有了让公孙瓒崛起的一点点资本。

  不错,如果岳丈对公孙瓒的支持和何进相比,那就真的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了。由于资源有限,公孙瓒刚开始只组建了五百骑兵,而组建这点人马,就耗干了公孙瓒的全部资源。

  英雄自有英雄的崛起之路,公孙瓒正是依靠五百骑兵,在当年秋天成功保全了辽东郡的百姓没有遭到鲜卑乌桓人侵扰,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白马公孙瓒在幽州打响了名声。

  当年冬天到第二年开春,只剩下两百多人的队伍,由于辽东豪杰竞相加入生生翻了十倍,让公孙瓒手中终于有了两千多兵马。这些豪杰中大多都和异族有相当大的仇恨,见朝廷软弱为了保卫家园只有各自为战,后来听说公孙瓒名声之后,纷纷自带马匹武器加入了公孙瓒的队伍,不但让公孙瓒没有为武器粮饷发愁,还因为他们都有相当不错的身手和对异族的刻骨仇恨,反而让公孙瓒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一大截。

  此后,公孙瓒带领这支队伍,活动范围一点点在辽东扩大,由于对异族作战不断胜利,公孙瓒的名声就越响,也就让更多的豪杰主动投奔公孙瓒。第二年底,公孙瓒从一年前起家时的五百人,扩展到了八千多人。

  随着兵力逐渐雄厚,应属下和辽东诸郡请求,公孙瓒将打击异族的范围从辽东一郡,扩大到了整个大半个幽州,从某种意义说,因为公孙瓒在辽东的崛起,他一个人保全了大半个幽州的平安。

  按照鲜卑人地域划分,公孙瓒所在的幽州北部就活动着东部和中部鲜卑人,鲜卑人活动区域东边还有一个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乌桓,乌桓的东边还有夫余等异族。如此多的异族,每年秋天对幽州侵犯的力度有多强,也只有遭遇异族祸患的辽东汉人知道。

  但是,不管这些异族究竟是鲜卑乌桓还是夫余,公孙瓒从来没有因为敌人强大而气馁过,依托辽东汉人对公孙瓒无私的支持,公孙瓒以八千人马硬是顶住了所有的异族。

  当然,如果公孙瓒每次不是以少胜多,而且对待异族手段相当血腥,就以他八千人马无论如何也不是任何一个异族的对手。

  公孙瓒又和刘谦不同,刘谦自带兵打仗就开始玩弄阴谋,每次战役中都能在刘谦那里看到无数的阴谋,公孙瓒则是每次作战都是正面开战,依靠高昂的士气和军队高超的战斗力,从正面堂堂正正击败任何的敌人。

  有人说过,公孙瓒的军队每次作战都减员很大,可是谁也不得不承认,无论公孙瓒军队如何减员,只要回到驻地一点时间,不久后又是满员的铁军。大量的战斗会有很大牺牲,可是在频繁战斗中,公孙瓒军也获得了其他军队获得不了的战斗技能。

  辽东靠近异族,辽东的汉人几乎人人都会骑射,他们所缺的只是一个能够领导他们不断打胜仗的将领。原来就有一定基础的新兵,在接受战斗经验丰富老兵倾囊相授之后,他们很快就变成了合格战士,并且是技战术超过其他骑兵的合格战士。

  军队战斗力是一个方面,公孙瓒优秀的骑兵指挥也是一个方面,这些都保证他们可以轻松战败异族,从而让和公孙瓒交过手的异族害怕。而最后一个让异族害怕公孙瓒的地方,就是公孙瓒和刘谦一样对待异族残酷无情了,但凡被他打败的异族从不留活口,而且屠杀的手段相当残忍。

  故而,公孙瓒不但在辽东汉人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辽东地区的异族中公孙瓒也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名字,据说一些异族见孩子哭闹心烦,马上吓唬说公孙瓒来了,哭闹的小孩立刻就停止了哭泣。

  异族对汉地的侵犯,一般情况下都是各个部落自己的事,异族首领是不会轻易出手的,因为他们一旦出手立刻就变成了国与国的战争。和连亲卫队一直跟随者檀石槐和和连,没有机会到辽东和公孙瓒过招,可是公孙瓒这个名字他们可是早就听得耳朵生茧子了。

  如果是在平时,他们就算是遇到了公孙瓒,无非是心中忌惮一点而已,绝不会像现在这般失去和公孙瓒交手的勇气。可是在眼下连连失败阴影下,在浑身是伤体力消耗严重的局面下,尽管公孙瓒只带了一千多人,和他们人数基本相等,但是他们却他们胆怯了,害怕了。

  公孙瓒没有使用刘谦军一直赖以取胜的连弩,而是采用他们一般的正面作战方式,犹如下山猛虎一般对着鲜卑人冲过去。

  当初公孙瓒在冀州失败,只剩下三千多兵马,可是这三千多兵马是他多年积蓄的老底子,而深知这一点的刘谦也没有将这些人改编走的想法,为此这些人一直跟着公孙瓒转战南北。由于刘谦军每次都是因为高人一筹的战术,打起仗来格外顺利,故而公孙瓒这支人马伤亡并不是很重,现在仍然还有三千人的编制。

  公孙瓒手下的白马义从使用的弓箭和汉军稍微不同,白马义从本身出身辽东精于射术,公孙瓒根据这一点,就重点训练白马义从使用强弓。一般情况下,在其他军队能够使用三石强弓的都属于神射手级别,可是在白马义从中,使用三石强弓只是一个基本要求罢了。

  如果刘谦没有研制出连弩,弩箭射击速度根本没法和弓箭相比,白马义从最高射击速度甚至达到过的十二倍,也正是因为弓箭设计速度快,可以更好杀死敌人,所以公孙瓒干脆在他的军队中丢弃了,而选择了一直使用的三石强弓。

  三石强弓威力惊人,射程足可达到一百五十步,射程远远超过了一般弓箭的一百步标准,加上精确的射击技巧,这就让公孙瓒的白马义在和异族战斗中从立足于不败之地。

  “杀”

  看到敌人即将进入射程,公孙瓒早早算准了强弓的提前量问题,取出三石强弓对着一百五十步外的鲜卑人射去,随着公孙瓒的动作,他身后的一千五百名白马义从立刻弯弓搭箭,急速对着和连亲卫队连射了三箭。

  三箭射完,一千多名和连亲卫队顿时又减少了三百多人,伤亡如此之小,还得感谢他们身上那些从汉人那里得到的铠甲。若不然,以他们几乎人人身上都留下箭矢旋转敲出的凹点来算,估计此刻他们已经全部阵亡了。

  公孙瓒三连射的时候,鲜卑人也在匆忙中对公孙瓒实行了还射,可是公孙瓒白马义护身瘊子甲岂是凡物,加上他们惊慌失措中准头有些失准,居然没有给白马义从制造出任何伤亡。

  以和连亲卫队的固性思考,白马义从三连射之后,由于距离拉得过近白马义从就应该抽出武器正面厮杀了。可是白马义从却出人意料的放弃了正面厮杀,而是在他们面前四十步的时候,以一个难度非常高的转向动作,向一旁驰去,硬生生将他们给绕了过去。

  更令他们意想不到,公孙瓒在带领白马义从高速转向后,竟然不看前面路况,转身挽弓对着他们又射击了一轮,结果这一轮齐射给纷纷抽出武器准备近身作战的鲜卑人以重创。四十步距离,三石强弓已经可以撕破明光铠,那就更不用提一些射中铠甲结合处的致命杀伤了。

  又是三百多鲜卑人带着遗憾饮血落马,还有一百多鲜卑人被这轮打击给弄成重伤,从而失去了作战能力。望着同伴短时间减少以一半,剩下的鲜卑人脸色晦暗无比,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今天就是他们的末日。

  兔子急了也咬人,更何况眼前这些鲜卑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战士,既然知道今天结果已经注定,他们彻底放弃了逃亡的念头,纷纷萌发死志要和白马义从死战到底。

  精锐的精锐确实极不简单,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和连亲卫队就做出了他们的选择,他们几乎以甚至比白马义从还要快一点的速度挽弓射箭,决心要给这些后背即将漏给他们的白马义从一个教训。

  可惜,事实又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这些马上就要将那个后背漏给他们的白马义从,竟然很为反常的转身回射。这样,双方的弓箭几乎同时离开弓弦,白马义从队伍最后倒下六人,而白马义从这个令鲜卑人出乎意料之举,却又给鲜卑人制造了两百多人的伤亡。

  望着逐渐远去准备转向杀回来的白马义从,剩下的三百多名鲜卑人没有再鼓励士气准备作战,而是先是露出不置信的神色,最后变成了苦笑。

  背后回身射击,这个动作看似很简单,当然,如果是一个人做这样的动作,确实很简单。可是要很多人同时做这个动作,不伤害自己人还能杀伤敌人,这一点就不寻常了。不管亲卫队以前拥有如何辉煌的历史,无论他们以前拥有多少的骄傲,他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他们做不到。

  他们做不到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是草原人,不管是匈奴最为强大的时候还是鲜卑后来的崛起,草原上不会大量设立常备军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草原上也不全是青草,就算是全是青草,可是青草变不出粮食来。当一个部落微小的时候,只要拥有足够大的草场,就可以养成很多食用的牛羊,保证他们可以填饱肚子。可是随着草原上人口不断增加而草场却因为过度放牧而沙漠化,他们只有跑更远的地方才能保证他们吃饱饭。

  吃饭这个问题就决定了牧民必须每年管理好他们的牛羊,吃饭这个问题也决定了草原之主不可能拥有大规模常备军。

  如果非要穷兵赎武,草原牧民的负担就要大大增加,草原牧民可不像汉人那样有固定居所,一旦他们受不了自然就逃之夭夭,保证让草原之主找不到他们。失去了草原基层支持,草原之主唯一的前途就是侵略汉地了,可是汉地有漫长的长城防线,只要他们不能短时间取得战果抢来大量粮食,半年要不了,所有的士兵全部会因为吃不饱饭回家放牧去。

  没有制度化的常备军,就不可能出现制度化的士兵操典,没有士兵操典也就不能保证所有士兵遵循同样标准训练,那就更不可能催生出更为高级的技战术和意识。

  匈奴人没有这种意识,他们认为正面骑射和侧面骑射就让他们吃尽了苦头,继承了匈奴草原霸主位置的鲜卑人也是这样想。

  前边说过,骑兵大规模射击必须散开,让每一个士兵前后左右都保持一定位置,要不然就会发生自相残杀的事情。也就是说,想要培养大规模正面骑射,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取得成绩。

  正面就有一定难度,侧面射击的难度就更高一些,因为射击时一瞬间大家就看不到前方的路况,这样就会有问题发生。至于后面转身射击,那就更有难度了,大家都知道射击前必须有一个瞄准的时间,再加上转身动作比侧身更需要时间,为此发生问题的几率相对也最大,大得很多骑兵试验几次伤亡很大后,都放弃了对此的摸索。

  匈奴人没有,鲜卑人没有,甚至连大汉北军也没有,那就更不用提建军时间非常短暂的刘谦军了。眼下刘谦军正面齐射算是掌握了,侧面骑射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只能取巧采用不瞄准的覆盖射击们,这样才能保证射击时不会自残友军。至于后面转身射击,刘谦还没有来得及望这个方面思考。

  可是公孙瓒手下的白马义从却掌握了,而且从杀伤鲜卑人而自身没有损伤这一点看,他们是真正的掌握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眼下残剩的和连亲卫队绝对是内行,他们一眼看出这种射击方法的难度,找他们分析,白马义从没有三到五年的苦练,不付出自身很大的伤亡,他们绝不会如此娴熟的施展出来,并且成功的杀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百多位人人带伤的鲜卑强者,都带着一脸无奈的苦笑,望着转向后到达他们身前一百五十步纷纷拉开弓弦的白马义从,也艰难的举起了等同于他们生命的角弓,在生命即将凋谢的时刻,显得是那么的悲凉雄壮。[<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