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救急的来了

  华尔接过来,疑惑的看着名帖,这是一个和华尔老丈人泰记银行的老板杨启堂熟识的老朋友介绍的,老丈人也说起过,说此人可能对于他的常胜军有些帮助,当时他也没多想,就顺口答应见一面。()

  后来,一个华尔在英国“中国舰队”的老关系,也把一个叫做兰芳的小国特使介绍给了华尔,说南洋一带他们很有办法,在中国沿海各口岸都有很硬的关系。

  华尔看着名帖有些纳闷,这两个渠道介绍来的难道都是这个人?对于这样一个几乎没有听说过的小国,华尔并不感兴趣,只是可能关系到常胜军的未来,又碍于老丈人和朋友的面子,还是麻烦自己拨冗一见吧。

  叫仆人带来人进来,华尔对于中国礼仪也颇为熟悉,宾主拱手相见,落座上茶。

  来人一身西洋装扮,尤其年纪轻轻一口流利的伦敦腔,让华尔有点惊讶,虽然他不喜欢英国人——谁叫他们不许我们独立,但是对于操着伦敦腔的黄种人还不反感,反倒有点亲切感。

  一番客套之后,切入正题,华尔面前这个白净脸儿的中国,哦,不,兰芳人,一语就道出了常胜军的后勤补给的问题。这可让华尔来了精神。灰绿色的眼睛也睁大了,瘦长的身躯往前倾着。

  对方不紧不慢的说着,从中国官场的内部倾轧,到满清和太平军的攻守,再到英法美丽国的态度……最后就说到了常胜军的两难境地。

  常胜军一直的可靠协作者是英法军队,因为满清绿营练勇对于这支一手拿洋枪一手拿洋钱的二鬼子军队,又依赖又嫉妒。一方面是确实能打仗,虽然里面不少的中国人吕宋人,但战斗力不比洋人差,而且对于长毛的作战方式很是适应。比绿营练勇各营强的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少了他们真是有点抓瞎。

  另一方面,那一笔笔犒赏酬劳让人眼红,不说绿营的吃空饷了,就是湘军淮军也得是下了城寨才有好处的,哪像他们旱涝保收不算,每次的赏钱那真是……唉。所以打起仗来,还是让他们先上吧。后援策应也就别谈了,本来咱们也不会。那么补给呢?能少点就少点吧!反正他们也不缺。

  华尔虽是半路出家的军人,但也是军人,还有个上战场不拿枪的绅士做派,对于中国和列强间各种情况,如果一无所知也不会就凭他一句话两只手,就拉起了一支常胜军。所以他很清楚,来人这一番话正说到了点子上。

  “那么,先生有什么建议呢?”这个人和他背后的力量最好能够留住,这会对常胜军有很大的帮助的,华尔打定了主意。

  “中国官场对洋人的惧怕您知道我也知道;但中国人糊弄洋人的办法太多了,您不知道,我知道。”

  “对的,太对了,我完全搞不明白他们的事情。如果贺先生可以帮助我,帮助常胜军……”

  ……

  果然,这个兰芳国驻上海办事处代办所推荐的兰芳船队好像很有办法。这让华尔更感兴趣,如果可行,自己就可以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脱身出来,专心战事。有了这样一个中国人或者说兰国的人的帮助,对与处理和中国政府以及当地人的关系也大有裨益,即便是离开亨利,常胜军的供应也不致出现混乱。

  晚上,他老丈人对于这兰芳国也大力推荐,把个兰芳国夸成了南洋一把抓,他在驻新加坡英国舰队的朋友的推荐也起了很大作用。

  他很快决定,先让华尔洋行通过兰芳帮助在南洋为他的船队采购运送一批物资补给,看看这兰芳国到底有什么能耐。

  就在这个月,也就是7月份,浙江巡抚左宗棠与驻宁波的法国舰队司令伯勒东(Brethon)、宁波海关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招募五百余名中国士兵,军官皆为英法等国人,组成“常捷军”,归制于左宗棠的湘军,由伯勒东任统领,装备洋枪洋炮,在余姚、奉化、上虞等地对太平军作战。常胜军已经不是独一份了,自己如果不能尽快改变颓势,很可能就会被这该死的法国人抢了风头,这些讨厌的高卢公鸡。

  两天后,在一家酒楼举行的签字仪式上,华尔一面想着心事,一面用流利的花体签下名字。

  转眼就到了1862年8月初,发匪这边,忠王因天王严诏相催回军,乃留下少数部队驻守嘉定、青浦、太仓等地,统归慕王指挥。

  8月8日,华尔率面貌一新的常胜军重新杀向被太平军占领的青浦县城。这次配合华尔进攻青浦的不再是李恒嵩,他因指挥无能已经被李鸿章撤职,代之以太平军降将程学启。

  几天后,常胜军倚仗坚船利炮轰倒城垣数段,程学启亲率敢死队抢爬城头,被击退。略作修正再度发起猛攻,太平军守军见无法守御,弃城而走。

  一场血战,青浦被常胜军攻克,虽然华尔手下伤亡达数百人,但战绩惊人,俘获一万多太平军士兵和军官,击毙数千人。程学启依李鸿章指示在城内砍下了三百多太平军中下级军官的脑袋。

  中旬,华尔常胜军和淮军程学启部等攻陷青浦后,慕王谭绍光和主将蔡元隆等率太平军反攻,三面包围青浦,与清军提督黄翼升部和常胜军激战。

  下旬,太平军合军围攻北新泾驻军淮军况文榜营,李鸿章复令程学启指挥各军解救。与清军首战于北新泾、法华寺、静安寺等地,逼近上海。

  李鸿章飞檄李鹤章、程学启和常胜军增援,再战于七宝、虹桥一带,慕王退吴淞江北岸,复遭清军水师提督黄翼升之袭击。

  程学启率部自青浦隐秘穿穴至七宝,此时七宝已被太平军占据,救援之路受阻。程学启于紧要关头迅速令五营横排于七宝街北,五营于七宝街南,两面夹攻将守军击走。次日,解北新泾之围。程学启以指挥有方、力战得胜,被保奏为记名总兵。

  太平军之后大举反攻,三战于野鸡墩,遭到洋兵炮轰,为避免损失,慕王率军经南翔退至嘉定。

  青浦一失,意味着上海地区太平军势力的全面败退,只有嘉定仍在太平军手中,但也只能盘踞固守而已。

  一个月后,太平军谭绍光部围淮军水陆各营于黄渡口、四江口一带,程学启又率部前去解围。

  太平军于青浦白鹤港背桥布阵,欲以身陷死地而激众,抵抗异常激烈。程学启身先士卒率队冲击,截断太平军军阵,胸受炮伤,裹伤继战。

  太平军不支大败,不能渡河者悉数被歼。程学启趁势三路围攻,解围成功。此役,太平军将士二千三百余人阵亡。战后,程学启以总兵遇缺提奏,并加记名加提督衔。

  上海战事暂时告一段落。

  千里海疆之外的兰芳大总制开始运行起来,流星细作斥候探报一拨又一拨,连码头上的人都觉得最紧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急匆匆地,回到家的大小官员吃饭的时候也绷着脸,家里人也感到要有事了。

  大总制的效率俨然是极富有商业特点,各司其职和首脑决断力相当强,贸易立国的兰芳的优势也就在这里。

  外联内引,强兵锐器,定为国策。要结盟,就要有共同利益,就要有能力保护这个利益。作为大清国海外弃民的小国,贸易极有可为,但是非常有限的本钱制约了商队的规模,也很难有大笔的订单,也就没有资金为其商队提供保护,也就就给海盗可乘之机。

  常胜军所需货物清单就捏在手里,而且是30%的预付款,情况异常的顺利,几乎使人应接不暇。那么眼前最急的就是迅速组建联合商队,利用各国地理优势,迅速扩大与清国,以及南海诸国的的贸易,进一步往东,往北,通商日本、美利坚,西进印度、阿拉伯,直到西欧诸国。效法荷兰英吉利,成为海洋大国。

  之前几位兰芳少壮派领袖在总厅和贺公子策论南洋的时候,首先面对的第一难题,就是要组建商队,钱!是第一的,这可不是仨瓜俩枣的就行,兰芳罗江刘谢叶五大家族,照说是富户,但拿得出的闲钱,也就有数的那点儿。南洋富户也不少,如果在中国故土修祠堂建私塾,甚至修堤修路,都不是事儿。但是叫他们支援兰芳?都是靠南洋吃饭的,帮了你,人家怎么办?有点难度。

  目标又回到清国,要说有钱的,清国有不少;知晓海外又有钱的,也有一些,能看得起海外藩属的就更少了。

  挨个的筛选了几遍,十三行之首的伍秉鉴伍家成了首选对象。

  1686年,广东地方政府招募了十三家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税。1757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十三行则是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外商运来的货物要由十三行转卖给其它人,中国出口的货物要由十三行出口。这就形成了“东南西北中,一齐到广东”的局面。国外进口的毛织品、棉花、香料等,以及中国出口的茶叶、丝绸和土布,都要经过十三行之手。

  到19世纪初,往来的船只已达一二百艘,贸易量之大可想而知。当时,仅海关收入就达100万两白银之多,十三行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使他们迅速致富。

  伍秉鉴是十三行中最大的怡和行老板,也是十三行的首领。伍秉鉴的发家略晚于同文行的潘家,但后来居上,成为粤商中的第一富翁。伍秉鉴主要经营茶叶,他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丽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富户,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华尔街日报》称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美丽国波士顿的一艘商船以他的商名伍浩官命名为“浩官号”。

  曾经有一位美丽国商人欠伍秉鉴7.2万两白银无力偿还,他撕掉债条表示一笔勾清。日后,美丽国铁路大王约翰·福布斯成为伍秉鉴的义子,他给福布斯50万两白银建立了在中国颇有名气的美商旗昌洋行。

  到1834年,他的个人资产已达2600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白银。

  2001年,美丽国《华尔街日报》排出了千年世界上最富的50人,伍秉鉴也名列其中。在中国入选的六人中,他是唯一的商人,其它五人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明代宦官刘瑾、清代的和绅和民国时的宋子文。

  十三行作为政府特许的外贸垄断组织,不仅从事进出口业务,收缴关税,而且要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府指令,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的事宜。所以,十三行既是私人商贸组织,又要代表官方管理对外贸易与相关外事机构。有很大的权力就有很大的责任,而且,政府官员不了解外部世界,盲目排外,洋人又不是省油的灯,作为十三行首领的伍秉鉴就为难了。

  清政府实行保商制度。一方面,为了保护天朝大国在洋人面前的尊严,要求十三行不得对外商欠债。一旦发生欠债现象,所有商行都有连带责任,代为清偿。承担这种连带责任的往往是怡和行这样的大商行。另一方面,规定外商必须由十三行中最富有的商行作担保。一旦外商欠政府税款,则由十三行代缴,外商有违规者,也惩罚担保的商行。当时,清政府禁止*片进口,但洋人走私*片,受罚的却是十三行。

  1817年,一艘由怡和行担保的美丽国商船走私*片被查出,伍秉鉴被罚白银16万两,其它商行被罚5000两,罚金相当于*片价值的50倍。这种罚款落在十三行身上,并没有起到惩罚洋人的作用。

  在外人看来,十三行风光得很,而身在其中的商人则苦不堪言。十三行中最早的首领是潘家的同文行。同文行的老板潘正享就说过“宁为一只狗,不为行商首”。伍秉鉴也多次申请退休,但政府不许。他甚至表示,愿把80%的财产交给政府,结束怡和行,但仍未被允许。

  1839年开始的禁烟运动把伍秉鉴的这种尴尬地位推到极致。伍秉鉴的怡和行并没有参与*片贸易,但与伍秉鉴关系密切的洋人,如英商颠地、伍秉鉴的义子美商约翰·福布斯,都是*片大走私商。他们不愿放弃*片走私,拒绝与林则徐合作,不交出*片,也不具结放弃*片贸易。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又很坚决,要伍秉鉴命令洋商缴烟具结。一方面是多年合作的贸易伙伴、致富的财神,另一方面又是朝廷官府。双方无法合作,伍秉鉴又有什么办法呢?

  对于洋人的顽抗,林则徐深恶痛绝;对于伍秉鉴的无所作为,林则徐深感失望。于是就采取了封锁商馆,断绝粮、水供给的强硬措施。这种对抗的结果,就使1840年6月爆发了*片战争。英国人之所以要打仗,不仅是因为*片,更是因为不满十三行的垄断贸易,要求清政府实现全面开放的自由贸易。

  伍秉鉴及十三行,无论是出于民族大义,还是自身的利益,都会站在清政府一边。*片战争前,他们捐资修建炮台、建造战船和大炮。为了换取英国人不进广州城,清军交赔款600万两白银,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十三行,伍秉鉴一人就出了110万两白银。但*片战争还是失败了,伍秉鉴两边都不讨好。开放五口通商,十三行的垄断地位丧失。国人则指责伍秉鉴“勾结洋商,走私*片”。在这种痛苦的挣扎之中,伍秉鉴在1843年9月去世。

  十三行无疑是*片战争中主要的受害者,作为十三行之首的伍家,更遭受了巨大损失。据伍秉鉴自己估算,在战争中,伍家损失了不下200万两白银。但这笔数字,对于这位号称拥有2600万两的世界首富来说,并不至于伤筋动骨。况且,深谋远虑的伍秉鉴早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线。

  然而,此时的伍秉鉴,却是心灰意冷。

  1842年12月23日,他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丽国友人J·P·Cushing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飘扬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丽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鼎鼎大名的伍浩官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制度彻底失望了。

  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内忧外患、谤颂不一中,于庞大宏伟的伍氏花园里,溘然长逝,终年74岁。

  伍家经营的“怡和行”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巨额的资产,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而且在美丽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可谓是19世纪的世界首富了。

  “怡和行”在中外商界都是个响亮的名号,1832年英国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借用伍家“怡和行”老字号,创办了“怡和洋行”,*片战争后“怡和洋行”总部迁至香港,成为远东最大财阀,对香港早期的发展举足轻重,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称。

  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1810年至1820年间,英属东印度公司派了二十个年轻人到行内来学习中文,他们把很多中国书籍翻译成英文,包括大清律例,好使他们更容易跟中国政府打交道。他们甚至获得批准,可以用中文呈交公文给清政府……

  1839年,有超过三百外国人住在十三行,大部分是英国人,还有三十多美丽国人,此外是德国人、荷兰人、法国人、丹麦人及其它国籍的人各数名。<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