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七章:王溯与郑小龙的重视!

  刘教授话音刚落,贺云便一脸不解的望向了他。  “欠妥?刘教授,这是为何?”贺云问道。  “小贺,这对你不公平呀,你应该是第一作者的唯一候选人,而李睿华同学与姚淑兰同学却只是参与者,所以……”  “刘教授,这……没关系的,我……”  还不等贺云把话说完,姚淑兰二人却立刻表示,他们愿意担任第二作者与第三作者。  他们是有自知之明的,贺云这么说,他们不可能真的就这么心安理得的去接受。  毕竟刘教授的话说得很对,这对于贺云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何况,在当下,大学生的素质都很高,一般不会出现后世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自己的脸皮的情况发生。  “刘教授说得对,学长,我们还是担任第二作者与第三作者好了。”  “对对对!第一作者,我们实在愧不敢当,而且这对于我们来说,也已经足够了。”  两人这么一说,贺云自然也不好再拒绝,于是他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那好吧。”  就这样,贺云与李睿华二人又聊了一会,便回了出租屋。  他们已经约定好了,从明天开始,就在图书馆碰面,一起把这个课题做下去。  …………  京都,京都电视台电视剧艺术中心。  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内。  此刻正坐着两个人。  “怎么样?郑主任,我推荐的还可以吧?”说这话的是一个年轻人,他看上去也就三十多岁。  尽管年纪不大,但是他却大有来头。  要知道年纪轻轻的他,就在《当代》、《收获》、《人民文学》等主流杂志上发表过自己的作品,而且还大受好评,是作家圈子里公认的著名青年作家之一。  当然,现在的他,还不是后世的“京圈”大佬,毕竟那一部现象级电视剧《渴望》还没有出现,此时的他,顶多算是一位比较有名气的作家,还算不上著名编剧。  没错,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王溯。  而他口中的郑主任便是郑小龙,是一位背景深厚,人生如同开了挂一般的电视剧制作人。  “确实不错,不过,王大作家,你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呀!”  “哦……郑主任,这话怎么说?”王溯一听郑小龙这话,不禁道。  “这部其他的倒还好说,立意与拍摄上都没什么问题,可是这又是一部由改编的作品,这剧本可不好创作呀?”  “还有导演以及其他拍摄人员,这也是一个问题。”  “我记得你们这不是有两个年轻人吗,一个好像叫冯晓纲,另一个好像叫赵宝钢,你多提拔一下年轻人挑挑大梁吗?再说你之前不是也比较看重这两人吗?不如就把这部电视剧,交由他们负责拍摄如何?”  “他们二人?不行!不行!他们现在还不够资格,还是再等一等吧!”郑小龙一听王溯这话,当即摇了摇头。  他虽然很看好这二人,可这两人都从未有过这方面的经验,而这部戏又是如此的重要,他自然不敢将这一付担子交到这二人手上。  而且,身为副主任的他,上面可还有一位鲁主任鲁小威,而鲁主任的意思是由李小明来担任编剧,由他自己来执导。  对此,郑小龙自然也不好反对。  再说,对于编剧李小明,他也是十分认可的。  “郑主任,那你有没有考虑过由原著作者来做这个编剧呢?”这时候,王溯微微一笑,不禁又建议道。  “原著作者?”  “对!原著作者,毕竟没有谁能够比原著作者更能理解改编的本身了,郑主任,你说对吧?”王溯点了点头,随之说道。  “那倒也是,不过编剧和作家还是有所区别的,一个好的作家不一定就能胜过一名专业编剧,就算是原著作者也一样。”  对于王溯的看法,郑小龙显然是不太认同的。  但王溯却还是觉得作家与编剧是能够被融为一体的。  “郑主任,我还是那句话,原著作者才是最理解作品本身的那个人,我觉得你大可一试。”  “咳咳……我倒是觉得王同志说得对,郑主任,我建议可以先联系一下原著作者,问问他的意见,再不济,我们也可以听听他对于改编的一些看法吗?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对于这部的改编工作开展不是。”  就在这时候,一个人走进了办公室,他不由轻轻咳嗽了一声,随即说道。  来者正是鲁小威主任。  他的话让郑小龙思索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  …………  数日后,省城。  出租屋内,贺云看着手中的电报,不禁陷入了沉思当中。  “让我当《湖山情》的编剧?还不是挂名的那种?这……”贺云呢喃了一句,心中却是有些纠结。  他倒不是不想担任这个编剧,而是他没有这个时间。  毕竟他的学术课题研究才刚刚开始,如果中途放弃去写这个剧本,这确实有点不妥。  何况,此前,他可是答应过张校长,在学校,就要以学业为主,不能因为写稿而耽误了学习。  “要不我只写个粗略的剧本大纲,或者写一些我个人的改编想法给他们寄过去?”  思量了一会,贺云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这次机会。  剧本,他随时都可以创作,可学业却不能因此而耽误了。  再说,他虽然不能完成对整个剧本的创作工作,但完全可以给他们写一个粗略的剧本改编大纲嘛!  至于采纳与否?那就只能由电视台那边决定了。  想到这,贺云立马就找来了纸和笔,开始写这个剧本改编大纲。  两天后,这项工作便完成了。  他将信寄出去后,就没有再管这件事,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课题研究上来。  然而,他却并没有料到。  半个月后,一封陌生的来信突然寄到了他手中。  “王溯?京都寄来的?这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说过?等会……王溯!不会是他吧?”  这一刻,贺云顿时想起一个人来。  与此同时,他的脑海之中也瞬间闪现出一连串的头衔。  著名作家、编剧,“京圈”大佬级人物,著名导演冯晓刚的“贵人”之一。  好吧,对于这位,他虽然没有见过其本人,但在后世的网络上,他可是看到过关于这位的许多介绍的。  电视剧《渴望》的策划,《编辑部的故事》编剧之一,“海马影视创作中心”的发起人之一。  可以说,这位集作家、编剧、影视剧策划等一身的传奇人物,在京圈之中,绝对算是一号人物。  “他不会是想邀请我一起创建那个民间作家组织――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吧?”  贺云小声念叨了一句,不由拆开了手中的这封信。  打开信后,他看了没一会,就顿然间笑了起来。  “没想到还真是……不过,作为京圈作家,他怎么想起要邀请我加入这个作家组织呢?”  的确,贺云虽然在全国作家圈都有着一定的名气,可是作家与作家之间也是分圈子的。  京圈的作家,一般来说,是不会和贺云这样一个湘籍作家扯上什么联系的。  更何况,贺云的年纪并不大,而且名气也不是那种十分拔尖的作家。  “难道是因为……《当代》《人民文学》那些杂志的主编?”  “算了,我想这么多干嘛?既然他诚心诚意的写信向我发出了这个邀请,我若是拒绝,反倒显得我高傲看不起人家,而且,这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坏处,与他们多多交流一下也好。”  经过一番斟酌后,贺云决定答应对方。  于是,他当即就给他写了一封回信,随之寄了出去。  只不过,贺云却并不知道其实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原本是在1989年才成立的,而且成立时,莫言也在其中。  没错,就是后世那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  唐振云是湘师大历史系的一名本科学生,今年刚读大三。  前段时间,他的导师高教授给了他一些课题,他从中选了一个,是关于武周时期的历史名人狄仁杰的。  作为武周时期最著名的官员之一,狄仁杰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  也因此,唐振云不得不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当中,收集关于他的资料。  这天,他找了一本《新唐书》正在那看着,突然一道声音传到了他耳朵内。  “唐振云,你在看什么呢?”  问这话的是一个女生,她扎着两根麻花辫,带着一副眼镜,身上穿着一条赤红色的裙子,头上还扎着一个蝴蝶结。  她叫孙慧雯,是隔壁中文系的。  不过她与唐振云是高中同学,关系十分密切的那种。  “惠雯,我在看《新唐书》了,我选了一个关于狄仁杰的课题,这几天一直在收集关于他的资料。”  “哦……狄仁杰……?大周宰相狄仁杰?是那个神探吗?”孙惠雯一听唐振云的话,顿时在他身边坐了下来,随口询问道。  “宰相?神探?不不不!狄仁杰只是宰相之一,准确来说,他担任的是同鸾台平章事,形同宰相,至于你所说的神探,那只是近代文学作品的说法,你应该知道高罗佩吧,就是他将狄仁杰推上神探宝座的。”  “事实上,狄仁杰虽然不是什么神探,可却担任过类似的职位,比如判佐、法曹,大理寺丞等职,所以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狄仁杰确实算是断案高手,和宋朝的包拯差不多。”  “这样啊……我还以为狄仁杰真的是神探呢?原来他只是擅长断案呀!”孙惠雯听完唐振云的解释后,不禁露出了一副崇拜的表情,她看着唐振云,说道。  见此一幕,唐振云顿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其实他心里也知道孙惠雯对他有意思,可是……  “咳咳……惠雯,你刚刚说你以为狄仁杰是神探,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呀?按理说你是学文学的,不应该……”  “哦……你问这个呀,其实我也是看了这上边一个剧本,所以才误以为狄仁杰是神探的。”  “咯……就是这个剧本《神探狄仁杰》。”  孙惠雯说着,便将手上的一本杂志给打开了。  而这时候,唐振云才注意到,孙惠雯手上还拿着一本杂志。  他撇了一眼,发现这是一本《芙蓉》杂志。  《芙蓉》杂志,他是知道的,只不过,因为他并不是文学爱好者,所以平时并没有去关注过。  “咦……这剧本似乎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天授,这应该是武周称帝的那一年年号,王孝杰、这应该是武周时期名将……”  看了一小会剧本后,唐振云不禁生出了一丝兴趣。  而当他看完整个剧本后,他已经不知不觉坐在那大半个小时了。  “这……这……写这个剧本的作者应该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之人吧?这剧本不仅涉及到了众多冷门的武周史实,居然还巧妙的将这些历史史实结合在了一块,而且对于狄仁杰的描写,也十分的客观,尤其是在处理对于突厥战事上,与史书上所记载的一般无二。”  对于唐振云的感叹,一旁的孙惠雯却是一笑,摇头说道:“振云,这你可就猜错了,这位作者可不是学历史的,而是和我一样,是中文系的,而且他还是我的学长了,今年刚读研一。”  “哦……这作者竟然是我们湘师大的?而且还是我们学长?这么年轻吗?”唐振云不可思议道。  “嗯……其实我们这位学长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而且还是一位保送生,今年刚二十二岁,就读研一了。”孙惠雯紧接着又说道。  “这么厉害呀!”  这一刻,唐振云彻底被惊住了。  而孙惠雯接下来的介绍,更是让他目瞪口呆。  “这还不算什么,据我所知,咱们这位学长在作家圈中都有着很大名气,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发表了三部长篇,四部短篇,还斩获了三项文学奖项,甚至去年还成为了湘省作家协会成员了!”  “这……这也太牛了吧!”  “确实挺牛的,最近我还听说他正研究一个关于明清文学的课题,我们的导师刘教授还问过我要不要加入,我本来是想加入的,但后来,我同学李睿华和姚淑兰他们加入了,所以就没了名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