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唠嗑

  同样的五九式坦克,在别人手中或许依旧只是改良后的一代坦克,放到蜂子小队手中就已经拥有了单挑三代坦克的能力。这就是马蜂那句话的意义所在:再高明的武器,使用的还是人。

  简单点说,就像十个顶级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和一帮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讨论《量子力学》。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兴许能认全《量子力学》书里的每个字,可压根不懂书里说了些什么。偭军虽然也有一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可他们压根无法发挥手中武器的极致性能。

  这次的主要目的,还是让郝仁体验一下真正的战场。这不是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或者沙盘就能感受的氛围。贴着头皮飞过的子弹、就在身边爆炸的炮弹、飞溅的骨渣、爆开的血雾、绝望的呻吟、临死的眼神、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只有经历过这些的人,才明白战争到底是什么。

  战争不是狗屁的什么‘政治的延续’,也不是什么扯淡的‘谈判筹码’,更不是什么装比味十足的‘血与火的艺术’。它就是杀戮与死亡,如果不能尊重生命,轻言战争者必然也会被生命所厌恶。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手里端着高脚杯品着红酒芬芳,还要夸夸其谈什么‘战争艺术’的将军,最后往往死于从后背射入的子弹。

  王锋不想郝仁死在背后射入的子弹中,新明国更需要一个上过战场的未来栋梁。首先,他得明白战争的本质。兵部可不愿意升任一个拿士兵鲜血灌溉自己肩章的栋梁,那样就太可怕了。

  有人就会调皮的说了:既然这样,干嘛不去幼儿园找一群看喜羊羊的孩子当兵算了,幼儿园老师当将军正适合。战争是两方的事情,新明国不想打别人,不代表别人不想惹新明国(注意,是惹,不是打)。南海争岛屿的安南、隔壁每次大选都要挑事的东瀛、太平洋彼岸叫嚣不止的米国、记吃不记打的天竺、背后捅刀子的日不落……

  一个崛起的新明国,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啊。

  米国起家那点事儿大家都知道,搭了两次世界大战避风港的顺风车,噌的一下就成了世界霸主。全世界的精英人才都跑去了那片土地,科技点就跟开了外挂一般上去了。民生、军用领先了其它国家几十年,然后就热衷于满世界开分基地,惦记别人家里的石油啊、铁矿啊、稀土之类的东西。

  可是别人也不是二百五啊,我自家的东西凭什么让你拿走?哦,你说石油每桶值五Dollar就五刀了?你说拿一百斤小麦粉换十桶石油就换十桶了?于是乎,主人和抢东西的米国佬就开打了。

  本来老毛子没倒下之前,好歹还有个牵制的对头。米国就算是想要资源也没那么直接动手抢,毕竟老毛子也不是拿着爆米花看戏的主儿。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老毛子那蛮憨蛮憨的性子,哪里是精似鬼的米国佬对手?跟着对方玩军备竞赛,不知道怎么着就玩破产了!失去了牵制对头的米国,一连打了好几场战争,狠狠的显摆了一下世界老大的派头。

  米国那点人口,都能出那么多牛掰轰轰的科学家。新明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岂会没有人中龙凤、天纵之资?于是乎,把人口负担化为人口红利的计划就出炉了。凭借着几十年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全世界的资本过来建厂,他们追求最大利益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上各种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

  米国产品渐渐没那么吃香了,因为出现了便宜一半甚至更多,性能却差不多的替代品。老毛子表示无所谓,就算没有新明国插手,他们的民用产品也基本卖不动。

  想打?新明国那么多东方系列导弹、歼系列战斗机、空警预警机也不是造来玩的,十个航母编队还不够新明国塞牙缝。何况老毛子也不会看着邻居覆灭,自己就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西伯利亚州!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政体结构不同。新明国和老毛子的政体结构战争潜力十足,越打只会越强大。随着战争程度的加深,民众斗志会越来越高,爆发出惊人的战时生产能力与耐揍性。米国的政体结构恰好相反,战事一旦陷入胶着,自己后院就乱了起来,各种反对派出来闹腾,输是必然。

  打不了,只能玩阴的。精明的米国佬又使出了最拿手的好戏,贸易战。

  可他们忘记了,这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MindinXinMing也不再是那个出了国门谁都不买账的低端产品,世界不再是米国佬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时代了——说的再直白点,地球没了米国依然还是那个地球。没了新明国,这一轮文明还能否延续就很难说了。

  一个,是拿着武器弹药、航空母舰、巡航导弹,去别人家里‘拿’东西。拿完了东西,还留下一地破壁残垣、尸横遍野。顺带着还要扶持几个民注的割据势力、地方武装之流,方便下次进门拿东西的时候就近补给;

  一个,是拿着各种必须的物资,去别人家里搞基建换东西,还经常愿意吃点小亏。换完了东西,只要给好评立马返现。修桥修路一句话,武器弹药还包邮。关系再进一步,还要帮点扶持点地方特色产业,帮着解决就业问题,带动生产力等等;

  换做是你,怎么选?

  就跟冷战最后的结果是老毛子解体了,新明国和米国之间的领头羊之争也会有个结果,而那个结果必然是米国佬无法接受的。新明国需要鹰派的接班者,而不是一群只知道写写画画的书生。可这个鹰是保家卫国的雄鹰,不是飞出国门惹是生非的那种白头鹰。

  说完了太平洋彼岸,再看看身边记吃不记打的邻居。

  人口红利这么完美的金点子,天竺能不眼红吗?要知道,不是只有新明国人口多,天竺人口也差不到哪里去!隔壁能靠着廉价劳动力混成跟米国佬叫板的存在,天竺岂能放着已经成功的金光大道不山寨?

  可是阿三好像忘记了一件事情,自己内部的问题还没解决呢。

  但凡被日不落帝国殖民过的地方,必然会留下一地的烂摊子,这已经是公认的不争事实。部族矛盾、政体混乱、割据势力、与邻国边界线争议、军政不合、派系之争等等,都是日不落帝国殖民时期的拿手好戏。

  还有则是上千年传承的种姓制度,这无形枷锁灭杀了天竺绝大多数‘贱姓’的生活热情。天竺的种姓乍看之下很像是传统的贵族体系,却和华夏文化有个巨大不同。华夏人一直坚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阶层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天竺因为上千年一直是外来文明的不断占领,已经习惯了阶级现状。

  就是这种毫无生气的制度,也造成了天竺绝大多数人口安于现状。受教育程度低、散漫与执行力差、排他性、部族矛盾、基础设施落后、政局缺乏领导力等等。

  还有被束缚住的女性,导致了全国近半人口无法产生价值,却在耗费本就可怜的生产力。

  再加上天竺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和巴国几十年的战争状态,明显不是投资者的首选。战争对于富豪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除非这个富豪是军火商。

  因为你不知道哪天一觉醒来,自己的工厂、别墅、跑车、游艇、性感的小秘书统统成了别人的战利品。如果对方担心你因为接受不了而忧伤难过,或许还会赏赐一颗7.62mm步枪弹。当然,是从后脑勺射进去……

  上面的种种,种姓制度、女性枷锁、战争、部族矛盾、政权乏力等等,源头在哪里?

  三个字,天竺教。这也是新明国为什么要近乎斩草除根似的施行科技兴邦国策,神权如果缺乏束缚,科技发展之路就被锁死了。

  说完了天竺,还有隔壁的熊孩子:安南。

  与米国、天竺、东瀛比起来,安南确实属于熊孩子级别。他偶尔会调皮的争一争南海诸岛,也会殴打一下游客恶心一下新明国。总不能就这样出兵灭了这个熊孩子吧?新明国很忙,哪里有功夫搭理他啊!

  别误会,这个忙不是你理解的那个忙。如果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从开战到安南投降只需要四十分钟足够了。这还是给熊孩子留下一条通讯系统的结果,否则他们大使馆或许连安南改了新国号都还蒙在鼓里。

  就好比九一年的海湾战争,米国敲掉伊拉克的反抗力量,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只有十七分钟。至于后续的地面部队入驻,都是后话了。放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新明国要敲掉安南的反抗力量,十七分钟不太够,因为有些陆基导弹从腹地飞过去需要时间。

  为什么不运到边境再打?

  第一,浪费油;

  第二,耽搁事儿。

  空军部队只能傻眼的看着远程导弹刷人头,换做滇省附近的空军,或许还能飞过去投个弹玩一玩。再远一点的省份,还没等飞到对方领空,说不定受降仪式都签完了。

  就会有机智的人发问了:既然这么简单,为什么不打下来了?好歹也是三十几万平方公里,打下来种点甘蔗、插点水稻什么的不是挺好吗?

  上面说了,新明国很忙。

  忙着用新明制造替代曾经的米国制造,让那个只能吓唬人的没牙老虎交出头把交椅。

  这么重要的关头,拿下一个毫无产能、一屁股战后问题的安南省,有意义吗?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不是米国踏上印第安土地的岁月。一路高举着步枪,见着原住民就撂倒占地盘的套路,早就行不通了。

  战后,难民安置、死者抚恤、士兵整编、赈灾规划、人口迁移、文化输出、消磨敌对情绪、缉拿抵抗份子、规划新城、经济建设、产业调整一大摊子事情,真的太耽搁功夫了。

  为了这么多破事,给太平洋彼岸的没牙老虎找到可乘之机,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么?

  记得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吗?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新明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里仅存的一脉,这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

  科技确实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承的文化也可以让我们走的更远。不少人一看到‘古’就嗤之以鼻,觉得那是过时的东西,是糟粕是垃圾,该丢弃到回收站里再清空一下。

  《孙子兵法》里的排兵布阵确实是过气了,但是里面对于人性的分析,对于战争的分析过气了吗?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是多么超前的战争智慧,哪怕隔着两千五百年的时光,也要被其中的战争智慧所折服。

  新明国做的不就是伐谋、伐交吗,太平洋彼岸的国度喜欢伐人兵、攻人城,结果又如何?走到哪里都有数不尽的敌人,总要面对挡不完的明枪暗箭。

  谋定而后动、避实击虚、兵贵神速、出奇制胜、知己知彼……

  古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笔记本电脑,没有《山口山》,也没有什么‘兄弟,今晚我在沙城等你’!正是没有那么多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往往能静下心来琢磨一件事情。花上十年,甚至数十年把它琢磨得透透彻彻,透彻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地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