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陈那菩萨与清辩论师的故事

  陈那菩萨与清辩论师的故事

  在案达罗国(阿姆罗瓦蒂附近)的瓶耆罗城西南行二十多里,有一座孤山,山岭上有石窣堵波,是陈那菩萨作因明论的地方。

  陈那菩萨最初在犊子部出家为僧,依靠施象上师,将犊子部三藏完全无碍了达。之后,又投身到世亲菩萨门下,学习大乘经典以及来自弥勒菩萨的大乘窍诀方面的传承,陈那到了瓶耆罗城,在城西南的孤山上一寂静石窟中专志苦修多年。其后,赴那烂陀寺与外道辩论。辩才无碍的陈那尊者以如来的真实义,彻底将外道降服。这位大尊者可从总体方面解释如来一切教法之密意,尤其对因明理论更是善加抉择,他共造有《集量论》、《观所缘缘论》、《掌中论》、《入瑜伽》、《俱舍论注要义灯》、《因明正理门论》等百多部因明、瑜伽论典。

  陈那菩萨后来又回到孤山的这个石窟继续苦修禅定,并想将以前所造的因明诸论作一个汇总归类,新造一部总汇因明义理、注疏的《集量论》。为此,他将一首偈颂写在石洞门外的石壁上:“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为成量故从自论,集诸散说汇为一。”写完后,整个世间现大光芒,同时大地震动,且发出巨响。山神将菩萨托起数百尺高,唱偈赞颂尊者,陈那菩萨举身放射出耀眼的光明。此时,案达罗国王心生大敬意,以为菩萨入金刚定,因而劝请菩萨证无生果。陈那道:“我入定是为了观察解释深经。我追求的是大乘正觉,而不是无生果啊。”国王道:“大阿罗汉的无生之果是众圣所欣仰的,能断三界yu望,洞释三明之智,这是头等大事啊,请快证圣果吧。”陈那菩萨正要接受国王劝请,入无余涅槃,证无生圣果。此时,妙吉祥菩萨出现于虚空中,弹指一响告诫陈那:“可惜啊!你为什么要舍弃广大的心愿而去成就狭窄的志向,为了独善之心而放弃兼济天下之愿呢?你应当做善利众生之事,广传慈氏菩萨所制的《瑜伽师地论》,导诱后学,这样才有意义啊。”陈那被妙吉祥菩萨一言警醒,于是以无垢之智,精研因明论,写成集因明之大成为一书之《集量论》。之后,陈那菩萨到处弘法,宣扬以《瑜伽师地论》为主的大乘佛法精义。

  玄奘在陈那菩萨的石窟中禅修七日,受到陈那菩萨和诸尊的加持,传承上师的心滴、因明的精要,如泻瓶般注入玄奘的根本智中。

  七日后,玄奘从此林野中南行一千多里,到驮那羯磔迦国。

  驮那羯磔迦国(今印度马德拉斯一带),方圆六千多里,气候炎热,居民肤色黝黑,性格刚猛暴烈。国内有大众部寺院二十多所,僧徒一千多人。天祠百多座,外道教徒众多。

  都城的东山和西山各有一寺,两寺都建筑在山崖上,为众圣修炼的场所。每年都有千人证得阿罗汉果,于解安居日以神通力凌虚而去。近百年来,寺院荒废,沦为猿穴。

  城南不远处有一块如山大的岩石,岩石的里面是清辩论师住的阿素洛宫,清辩论师在那里肉身不灭,等待见证慈氏菩萨成佛。

  清辨论师是大乘中观性空学的发扬者,曾领导南印度五十多所伽蓝。当他听说护法菩萨在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宣说唯识的“真有俗空”,恰好与中观派的“真空俗有”观对立起来,并有几千名僧徒,盛极一时。于是,清辩论师就带着几名弟子,往摩揭陀国找护法菩萨辩论佛法。当他们来到摩揭陀国时,护法菩萨正在迦耶山的大菩提寺内闭关静修。清辩论师的弟子见到护法菩萨,向菩萨禀明来意,护法菩萨说:“人世如同梦幻,身命有若浮云。我正在竭日精勤修炼,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作辩论。”

  清辩论师当即决定亲自上伽耶山拜会护法菩萨,当清辩论师来到迦耶山下时,大地发生了震动,大菩提寺的上空出现一道巨大的彩虹。清辩的弟子立即回报:护法菩萨已证得虹光成就,已往不可思议的弥勒刹土去了。

  护法菩萨虹光化生后,曾发誓“不成正觉不见菩提树”的清辩论师,立即回到驮那羯磔迦国。他静下心来想道:“唯识教法是慈氏菩萨所传,除了慈氏菩萨之外,还有谁能解除我的疑虑呢?”于是,就在观自在菩萨像前念诵《随心陀罗尼》。历时三年,不饮不食,终于感得观自在菩萨现出庄严妙相,问他说:“善男子!你有什么愿望?”

  清辩道:“弟子愿永留此身,等待慈氏菩萨出世。”

  “人的生命脆弱无常,世间的事物如浮云幻影,你应修习善行,发愿往生到睹史多天,就能很快觐见到慈氏菩萨啊。”

  “我心意已决,是不能改变的。”

  菩萨道:“若然如此,你宜往驮那羯磔迦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之处,至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就能如你此愿。”

  清辩于是来到城南的大山岩,诵持《执金刚陀罗尼》三年,执金刚神现身问道:“你有什么心愿要这样勤励持诵真言陀罗尼啊?”

  清辩道:“弟子发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菩萨。得到观自在菩萨的指示,能达成我的愿望的,就是至尊金刚持您啊。”

  执金刚神呵呵大笑:“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你进去后就能保住肉身不坏,慈氏出世时,我再叫你出来。”说完就向他教授开启岩石的密法。

  清辩论师按照金刚持传授的密法专修三年后,持咒以芥子敲击石壁,岩壁豁然洞开。当时在场观看的有清辩的弟子和信众数万人,清辩跨进洞口时对众人说道:“这是我祈请了多年要见慈氏菩萨,得到圣灵的悲愍慈佑,才能实现这个愿望。你们和我一起进去等待慈氏菩萨出世啊。”

  但是众人都惊惧异常,都说这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而不敢入内。清辩再三相邀时,只有六人跟随论师从容而入。当他们进入石壁后,石壁就自动合上了。这时,外面的人才抱怨,后悔没有跟随清辩论师进入阿素洛宫。

  玄奘来到大岩石旁,不无感慨。

  自从佛陀入灭以来,佛教经历了短暂的原始佛教时期,此后分裂成十八部的部派佛教,之后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大菩萨出世,显扬大乘圣教。但是,自从清辩论师以来,论战的对象都集中在佛教教内的不同部派之间,而不是对付外道的邪说了。大、小乘之争不用说,就是大乘本身也被强分为对立的空、有两大系。虽然这些论难对各部派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佛教整体而言,却不是一件好事。玄奘念及于此,更加坚定了整顿印度佛教的决心。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