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元璋之名

  琴心走了,作为主持重要情报工作的大金国十九公主,她此行就是为了劝说鱼寒能够改邪归正为大金国的发展壮大贡献出一份力量,如今那混蛋虽然还在犹豫未能当即宣布效忠却也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双方相互妥协而达成的协议也获得了完颜雍的认可,她自然没有理由继续留在牟平陪着朱熹浪费唇舌。

  当然了,要把贵为金枝玉叶的大金国十九公主给送回去,那临别赠礼肯定也不能显得太过寒酸。好在人家是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并不计较个人得失,本就囊中羞涩的鱼寒等人倒也不需要砸锅卖铁去讨好她。花了一个月时间临时赶制出来,质量很难获得保障却重达两千多斤堪称这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红夷大炮,这是让完颜雍等得望眼欲穿的宝贝。

  使用别人提供的材料捣鼓出件破烂,还趁机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如此不地道的行为让鱼寒想起来都觉得脸红。而为了能够减少一些心理上的愧疚,再考虑到牟平城的人力物力都极其有限确实不太适合承担某些非必要的繁重生产任务,这小混蛋还免费附赠了一纸烧制水泥的土办法及使用说明,好让琴心回去之后能帮助伊什布劝说完颜雍把大金国的中都给修建得扎实一点,以便将来能派上大用场。

  柳芳芳来了,来给那个损人利己狠狠算计了山东义军一次的小混蛋做邻居了。要说她能够保存大部分实力撤往宁海洲,还真得要感谢心思缜密的辛大侠不但早在几个月前就为义军谋划好了最稳妥的撤退方法,更考虑到义军经过这一次折腾必然实力大损很难抵抗住金军的持续围剿而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数万成功跳出了敌军包围圈的义军,趁着金兵忙于收复城池的机会分成三拨。其中实力尚存未因此战而遭受重创的退回原地,依靠对周边环境的熟悉继续采用原有方式和金军对抗。一部分力量比较薄弱的,则经过重新整合之后进入昆嵛山区,充分利用这个传说中仙女麻姑得道飞升之地林深谷幽的特点啸聚山林休养生息,当然了如果他们心情不错的话也可以跟理论上应该在年前抵达的王重阳一起把全真教给捣鼓出来!

  至于柳芳芳所率本部,则趁宁海洲的金军兵力空虚迅速攻占文登,与牟平城内的某个小混蛋以及昆嵛山的老兄弟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如此做的好处也不少,首先就是柳芳芳部经过在益都府的战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守城经验,再有金兵来犯也不至于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其次则是鱼寒既然想要闹出点大动静来,就不可能对近在咫尺的义军所遭受的苦难视若无睹,即便他出于某些顾忌而不能明目张胆地提供支援,却也可以在武器和粮草供应上帮上一些小忙。辛大侠更能够在必要的时候亲临文登,对义军做出有效的调度指挥。

  辛弃疾怎么都不会承认自己做出这种安排是为了能够继续利用聚集在昆嵛山区的义军替牟平城构筑起第一道防线,顺便再从柳芳芳所部挑选出一些有了战斗经验的义军成员来扩充自己的队伍。但非常遗憾的是他身边有个经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混蛋,不过也幸亏辛大侠没让柳芳芳直接率部前来牟平城,否则肯定会再次坐立不安的鱼寒说不定还真能在急得满屋乱窜之时把这个急公好义的辛大侠给出卖了!

  “不行!此事断不可再议!”还是那熟悉的咆哮声,还是那熟悉的怒目圆瞪,还是那熟悉的倒提三尺笤帚!一切熟悉的情景都只证明了一件事,那便是朱熹又在冲着某个小混蛋发火了!

  “形象!注意点形象啊,元晦先生如今这牟平城里可不止咱这些自家人了,还有一两百大金国来的工匠呢!这要是让他们知道了您这番举动,天下人可就该说您老斯文扫地!”好整以暇地品着香茗,反正挨骂都已经成了习惯,鱼寒还真就没有把盛怒的朱熹当成一个威胁,况且他这次既有理有据又还有个同为当朝名士的帮手。

  “元晦兄稍安勿躁,依弟之愚见……”辛弃疾不想来,更不想参合到这件破事当中。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带着正在养马岛上接受折腾的弟兄们跑到燕京城去胡闹一番看看能不能顺便把完颜雍给剁了。可问题是他现在不能不来,不能不帮着某个小混蛋糊弄朱熹,因为他的那点小心眼被人给看穿了并据此作为要挟。

  “稍安勿躁?幼安兄,汝亦是饱读诗书深受圣人教诲之谦谦君子,何以与这等竖子沆瀣一气?”朱熹懂得愿赌服输的道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既然是打赌输了那就应该认倒霉,他也早就做好了被那鱼寒趁机刁难的准备,可让他没想到的那小混蛋居然提出了如此荒唐的条件,而平日里和他站在同一战线的辛弃疾居然也会在这个时候反戈一击,帮着那小混蛋杜撰出各种各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混账道理!

  “元晦先生,您这话可就说得有点过了啊!俺不就是想给您那大孙子取个大名么?又不是要做啥伤天害理的事,您这么激动干嘛?还诋毁幼安先生,这犯得着么?”也不在意自己这番话是在好言相劝还是火上浇油,反正拖了个辛弃疾在身边,鱼寒也不太担心朱熹手上的笤帚会再次落到自己的身上。

  自从当年在于潜郊外的庵堂结识了前去偷香窃玉勾搭尼姑妹子的朱熹,鱼寒就对这榆木脑袋充满了羡慕。只不过,这种羡慕与那什么满腹经纶没有关系,也和人家能够千古流芳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人沾不上任何边。

  羡慕只是因为朱熹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虽说他长年在外很少能够回家享受到天伦之乐,特别是倒霉地碰上了鱼寒这么个小混蛋之后更是如此。但他毕竟拥有了,这对于当年只能与师傅相依为命,来到大宋之后除了上官倩妤就再无亲人的鱼寒来说也勉强能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刺激。

  还没有混蛋到妒人之能幸人之失的地步,鱼寒想要的只是融入到那个大家庭里去,特别是想让和自己一样孤苦无依的上官倩妤能够在烦闷的时候获得来自长辈的关怀。喜欢有事没事就和朱熹做对,除了是因为双方的理念确实存在某些差异之外,更多的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只可惜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并不容易,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之间依旧只是朋友的关系。

  前一段时间因为受到朱熹顺利同意收徒的刺激而想到了历史的惯性,也琢磨着继续利用同样的原理来给那个有幸列入朱熹门墙之下很可能被调教得有些迂腐的铁木真套上一个无法摆脱的魔咒,再顺道为了实现自己的那一点点小愿望做些铺垫。只可惜上官倩妤当时并未能领会到自己混蛋夫君的真实意图,又出于愧疚之心而没好意思把那话给说出来。

  原本还打算第二天就借着赌约去提这个要求,只可惜大金国的工匠们实在是太过积极,居然提前了一整天到达。安顿好了那些怀揣着偷师学艺梦想而来的工匠,紧跟着又接到了义军弃城而走全面撤退的消息,这一来二去的等鱼寒忙完所有让人头疼的事情之后也就把时间给拖到了现在。不过也幸亏是这样,才让这小混蛋意外获得了辛弃疾这么个重量级的帮手。

  给晚辈取名,虽然在古代是非至亲不可为之事,但鱼寒琢磨着自己就算真这么做了也顶多是在增进双方感情而没有占那个榆木脑袋的便宜。毕竟朱熹的儿子们都已经成年甚至都已经娶妻生子,能留给他取名的也就只有朱熹那个从未见过面的三岁长孙。而且为了体现出自己的诚意,鱼寒这一次还真就没有胡闹。

  数十年之后天下人都会闻铁木真之名而胆寒,但数百年之后曾经威震欧亚大陆的蒙古人也会因为听到一个名字而双腿打颤!那是一个放牛娃,是华夏历史上唯一的贫民皇帝,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做的所有事几乎没有一件获得过赞许。但正是他彻底将横跨欧亚的蒙元帝国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恢复了华夏衣冠创建了一个硬到骨子里,硬得硌人牙、刺人眼以至于在灭亡后的数百年里还要不断被人抹黑的强大帝国。

  朱元璋!一个能让蒙古人听到就得退避三舍的名字,在大宋的乾道八年被鱼寒所盗用。而除了这个理由之外,鱼寒还找出了一个荒唐的借口来说服自己坚持使用这个名字,那便是传说中朱元璋想要拜朱熹为老祖宗却因受到身边臣属的劝谏而未能如愿。现在不需要了,因为这个时空中的朱元璋本就是朱熹的大孙子,根本就不用再去做篡改族谱这种破事。

  “元者始也,璋者古之礼器也,小友此议虽不合礼法,却也不失为一片好意,元晦兄何妨再考虑一下?”一个听上去中规中矩也还有那么点唬人的名字,也是辛弃疾同意在鱼寒的威胁之下前来帮忙糊弄朱熹的理由。

  “元晦先生,只要您肯给您大孙子用这个名字,俺也不强求亲自给他定名,如何?”鱼寒做出了妥协,虽然效果不如预期,但朱熹只要采纳了这个名字双方之间的关系就已经不可避免地被拉近了一层,而这小混蛋也就有了顺理成章帮忙调教那榆木脑袋大孙子的充分理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