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突起战端

  一个纯种的女真族人,一个为了自己的国家而宁愿离乡背井的勇士,一个忠诚于自己君王的世袭谋克。非常值得他人尊敬,但遗憾的是他同鱼寒等人之间注定了是敌人。所以当这样一个既不贪财又肩负重要使命的对手突然做出异常举动的时候,辛弃疾最先想到的就是用不寻常的方式去做出判断。

  连续两个月对食盐的采购量翻了一番,而且还搬空了涟水官仓的存货,乌达补到底是为什么才会做出这种举动?在排出了一切的不可能之后,答案也呼之欲出,甚至连鱼寒这种脑袋瓜不太灵光的混蛋都能想到,这有八成是金国已经在山东东路集结了大军准备南侵。

  金军会在什么时候发动南侵?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留给大宋和鱼寒等人的时间不会太久,否则乌达补犯不着现在就把所有囤积的海盐全运了出去。金军会以什么地方为突破口?在没有掌握足够多的情报之前依旧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宋的淮南东路怕是难以幸免。

  立即捣毁所有的盐池,虽说这玩意的技术含量不高,却也没必要让金人掌握了这种简单易行的制盐方法。拆掉城外的所有作坊,要知道那里面可都是这个时代的高科技产品,绝不能让完颜雍的手下给夺了去。两口炼钢用的坩埚必须马上运回城,虽说这年头知道详细制作工艺的没几个,但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毕竟金国那边也有不少的能工巧匠,人家若是真在没有任何超时代鉴定仪器的情况下破解了其中的秘密,鱼寒怕是连抹脖子的心都得有。

  随着鱼寒这个县令的一声令下,整个喻口城都动了起来。三千已经接受完前期训练的城管枕戈待旦,一旦有敌人来犯他们就必须立即走上战场捍卫自己的生存与尊严。两百多还没有经过最终筛选的预备特种兵在匝蛮等人的带领下被撒向了城外百余里的范围之内,他们将在第一时间传回敌人的动向。八千多普通民众被分成了三班,既要照料好田里的庄稼又得随时准备展开抢收工作,以便固守待援时能有足够多的粮食可供分配。

  事实证明辛弃疾和朱熹率先做出的共同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金人这一次也没有像李凤娘那样让喻口县内的所有人等太久。当一些纯属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被按照历史轨迹重新提出来后,完颜雍也总算是找到了最完美的借口,做出了一件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决定,立即出兵南下兴王师以讨不逆!

  要说起来,这件旧事本在如今的太上皇南渡之后就提出来的,可谁让他老人家当年忙着逃命,忙着签订割地赔款的协议,忙着整顿朝政安插心腹,忙着大修宫殿安于享乐,忙着自毁城墙讨好敌人,忙着……反正是忙着忙着的就给忘了。不过这也难怪,一个能把自家老爹正在饱受折磨被人当猴耍,自家亲娘被发配浣衣院创下一天接客一百零五人之最高纪录都给抛诸脑后的人,哪能管得了那么多的闲杂事物?

  只可惜有些事曾经的高宗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可以不管,但昔日的建王当今大宋官家却不能置之不理。原因么也很简单,因为他是以孝道著称的孝宗皇帝。所以,为了能弥补自己在隆兴和议时犯下的错误,孝宗皇帝于乾道六年闰五月遣丹阳郡开国公范成大出使金国,打着送岁币的幌子就想和完颜雍谈两件小事。

  金使入宋,孝宗必须下榻起立接受国书,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奇耻大辱,更关乎到大宋朝廷的颜面,所以希望能改一改。不敢指望能趴着躺着,就想省点力气端坐在龙椅之上少走几步路。要说这真不是什么大事,反正现在大宋都服软了,自降辈份的孝宗皇帝想要跟自家叔伯撒个娇什么的也能理解。但完颜雍可不这么想啊,他只是觉得这样做给了宋国面子,就损了他大金国的威严,所以是说什么都不肯答应。

  范大成虽是据理力争,但要求更改接受国书礼仪这事最终还是遭到了无情的拒绝,至于随后根据大宋官家旨意提出的那个建议,则更是彻底激怒了金国君臣,被其指为破坏既有合约,意图不轨的铁证。

  归还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寝?这个没问题,毕竟完颜雍也没那心思去供奉别人的祖先,更何况这个别人还是自己此生最想要收拾掉的敌人?但怎么还,这可就非常值得商量了!由大宋自己出钱出人,远赴河南来把太宗太祖从地里给抛出来吗?大金国君臣对此倒是没多大意见,可孝宗皇帝敢这么做吗?在这年头,刨别人家的祖坟都是该遭天打五雷轰的恶行,更别说是刨自家的!

  能够被金人所接受的做法,大宋孝宗皇帝没胆子去做,而他提出来的另一个方案么……把那片埋着赵家祖宗的地还给宋国?别看那地方面积不大,但好歹也是在大金国腹地啊!完颜雍可是大金国的圣主明君小尧舜,他能干出那种让人在自家院子里安插眼线,说不定还会里应外合偷偷捅自己一刀的蠢事?

  断然拒绝、严厉斥责,这些按照原有历史轨迹所采用的手段,在此时已经不再足以彰显大金国君臣的愤怒。立即出兵南下,好好教教那赵昚小儿什么叫做规矩,这是金国朝堂之上唯一的呼声而且比较大。

  范大成被赶出了金国境内,而这次随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一纸问罪书。上面的条款在金人看来其实也不算太苛刻,无非就是除了要求大宋按老规矩割地赔款之外,还针对孝宗皇帝的建议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不想站着接国书?那简单啊,让位呗!不做皇帝自然也就可以不接国书了。啥?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事有什么难的?还政于宋国太上皇不就行了?就那位当年能被吓得痿掉,上书大金国君主时不忘写上句“宋康王赵构谨致书元帅阁下”的太上皇,若是能够临危受命重新负责主持大宋朝廷的日常工作,肯定会做的更好,至少能够更让大金国君臣满意。

  想要照看好祖宗陵寝以免遭到破坏?要说种体现孝道的事可不能阻止,可既然先前的方案被否决了,那就只有让大宋的当今官家在还政之后亲自跑一趟,只要他愿意来,大金国还是愿意给他个阶下之囚的待遇。到时候他别说是给祖宗烧香磕头,就算是天天给摆上一份三牲祭品都没人会制止。当然了,这其中的花费得让他自己或者宋国朝廷负责。

  原本是打算通过谈判的方式挽回些尊严,却不想竟然遭到了再一次的无情羞辱,别说是胸怀大志的孝宗皇帝,就算随便换做是谁也不可能接受如此混蛋的要求。而完颜雍和他手下的大臣们显然也是猜到了这一点,于是……

  六月初一就在出使金国的范成大刚踏足大宋境内的时候,完颜雍就将一篇辞藻华丽的讨逆檄文公诸于众。其内容么无非也就一个意思,大金国是最讲道理最守信诺的,原本真没打算要破坏宋金两国之间难得的和平环境,可谁让大宋的官家年轻气盛又受到身边佞臣所惑不愿消停,成天就在琢磨着撕毁合约呢?所以完颜雍这做叔叔的决定去好好教训教训他,把大宋朝堂之上的奸臣都给收拾了,顺便再把那个不懂事的大侄子给拧回来替赵家祖宗们看坟守墓。

  六月初三,大金国名将夹谷清臣奉金世宗旨意,率十万大军南下,而他的先锋官就是那位在北方呆腻歪了想去江南逛一圈的完颜襄。

  六月初五,完颜襄领一万六千余铁骑离开桃源镇,昼夜兼程于次日进入大宋淮南东路境内。由于事先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消息,再加上这位大金国宗室名将抵达的时间又特别凑巧,刚好赶在了城门关闭前的半个时辰出现在守城官兵的视线中,结果是淮阴知府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把这个大宋朝的北部重镇拱手让人。

  六月初七,夹谷清臣率主力大军进驻淮阴,而这个时候他的先锋官完颜襄已经攻克山阳,兵临宝应。在这个过程中大宋方面表现得最好的当属鱼寒那位老熟人,别看山阳县的防御副使董大人有那么点贪婪也有那么点喜欢欺上瞒下,但人家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有很分寸的。至少在此次金兵突然来犯的时候他就没投降,而且是真没投降,他只是在准备投降的路上运气不好被流矢射中脑门一命呜呼了而已,却也是开战后第一位牺牲的大宋朝廷命官!

  董大人是第一个牺牲的大宋朝廷命官?那其他人呢?这个么……大部分是在惊慌失措之时被金兵所俘虏,剩下那小部分早就与金人有勾搭的到了这个时候自然是食箪浆壶喜迎王师。

  镇守楚州的大宋数万官军呢?他们难道这么容易就被人给消灭了?要说这事还真没发生,只不过他们现在正被完颜襄留下的千余铁骑所围困,正蹲在治所内准备挨揍。而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楚州刺史只有练兵之责而无用兵之权,这数万大军的总指挥如今正蹲在临安城中怕是还没收到消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