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洪适收徒

  有着鱼寒这么个专业仿古器物制造者参考现有的技术条件给出仿造或者叫发明红夷大炮的全新方案,更有精明能干听到钱字就两眼泛绿光的凌文佑那财迷帮忙进行成本核算,不到五天时间一本类似于可行性报告的密折被悄悄放到了孝宗皇帝的御案上。但结果却有些令洪适失望,大宋官家对此依旧不置可否,给出回答还是那句留中待议。

  待议?还以什么议?洪适不是那种做事毛躁不懂轻重缓急的愣头青,在朝为官这么多年即便是遭到了冷遇也还能坐在正三品观文殿学士的位置上,他若是连最基本的隐忍功夫都没有,还不得早就被人给踹出了朝堂发配到某个不毛之地去?

  可如今都亭驿内的金国使团已经明目张胆地派出了快骑,正在将琴心从鱼寒那里勒索到的资料送回国内,虽说那只是一份杜撰出来的生产流程,真要按照那上面说的去做不但特别花钱而且耗时耗力还不容易成功。但正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就连始作俑者鱼寒都不得不承认如果遇上了真正的天才据此进行改进工艺并最终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新武器,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既然连兵强马壮只懂破坏不懂建设的通古斯野猪都开始了新武器的研发工作,军事实力暂时处于下风被敌人给窃据了半壁江山的大宋朝廷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等下去?莫非是要议到那群通古斯野猪再次兵临城下,才把鱼寒这个混蛋给挖出来临时抱佛脚么?

  正是出于维护大宋朝廷利益的考虑才上了那封奏折,虽说已经被气得浑身发抖甚至不顾形象地对金国君臣使用了那个极具侮辱性的新称呼,走出朝堂忧心忡忡的洪适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赶去劝说鱼寒稍安勿躁,切莫因此就对官家的雄心壮志产生怀疑,进而受到那什么大金国十九公主蛊惑干出些数典忘宗危害同胞的事来。

  急急忙忙地赶到朱熹家小院,跟那个私交还算不错但在学术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的榆木脑袋东拉西扯半天,洪适却惊讶地发现因为连续忙碌数日又突然获得放松机会正在房内蒙头大睡的鱼寒远没有想象中那样愚蠢,这混蛋根本就没把此事放在心头。

  趁着吃饭的时间聚在了一块,还没等洪适好言相劝,鱼寒却已经能够站在孝宗皇帝的立场给出了一个解释。大宋朝廷确实不能立即开展新武器的研制工作,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却只有两点。

  首先当然就是这前期所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有鱼寒在想要造出合格的样品没问题。但问题是既然造的是武器,而且还是很可能改变这个时代战争方式的新武器,那总不能就捣鼓出一两件来唬人不是?没个成百上千甚至是近万门的红夷大炮,大宋朝廷好意思拿出去显摆?

  三千斤重的红夷大炮,一旦被证实了其威力足以迅速扭转宋金两国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就算官家想要悠着点来,但那些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最坚定的主战派成员能答应?可如此庞大的铸造量,别的不说就这铜料需求一项说出来都能把不少朝臣给当场吓得趴下,堆在一起就能填满大半个皇宫。大宋有钱是不假,但大宋也缺铜啊!即便是孝宗皇帝能够狠心停下了铜钱的铸造工作,想要凑齐这一批堪称天文数字般的铜料也绝非易事。

  况且这火炮可不仅仅是造出来就能用,没了合格的火药总不能让将士们把这种新武器当滚木擂石用吧?解决了发射药的问题,记下来不还得要求有足够的炮弹可供使用?甭管是实心的铁疙瘩,还是那什么开花弹、葡萄弹、链球弹……不都需要耗费一笔不小的开支去进行加工制作?而除了这些个最基本的东西之外,炮车自然也是不可或缺,否则就这么个重达三千斤的宝贝不仅运输是个问题就连战场之上的调校工作也会变得无比繁琐。

  原料的准备,各种匠人以及军中使用者的培训……鱼寒说了一大堆现实存在的困难,却也让洪适明白了热兵器时代的战争后勤保障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因为这完全是一种花钱如流水的作战模式,是在比拼两个敌对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大宋朝廷不倾尽全力去进行两三年的筹备,根本没办法做这件事。

  至于那第二个原因到是要相对简单许多,但想要解决么……琴心那句“大金国奴才遍天下”是不好听,却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算夸张,至少在大宋朝堂之上心向异族的败类就不少。别以为琴心现在相信了鱼寒的话,已经将图纸及受过短期培训的匠人送回了国内,就可以高枕无忧看着大金国往坑里跳,那位曾经主持过多年情报工作的大金国十九公主说不定早已安排好了人手紧盯着某个混蛋的一举一动呢!

  以举国之力大张旗鼓地展开新武器制造的筹备工作,能瞒得过谁?到时候还不得是大宋出钱出力,却让金国蛮子在背后占便宜?说不定完颜雍到时候连仿造这一步都可以省下,直接让人把大宋朝廷的武器库给搬到了北边去!

  所以大宋官家现在留中不发,不做任何表态的决定才是最英明最有远见的。因为这事就算要做也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就像……好吧那个阴谋洪适没有参加,鱼寒也不敢告诉他。但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放在这个时候就特别具有教育意义。

  听完了这种解释,洪适猛然感到眼前一亮,不仅仅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和上当受骗的大金国十九公主一样犯下了关心则乱的错误,更是为能够发现鱼寒这个有些另类的家伙而感到欣慰。琢磨着以那个武举场上废物的见识和冷静,尽心培养后就算成不了栋梁也还能做个椽条门框什么的。

  平复完心情,回家认真考虑了数天,洪适最终做出了一个让人无比惊讶的决定,收那个叫鱼寒的武举考生做门生弟子,做他的靠山以便他能够更心无旁笃地为大宋朝廷效力。要说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别说武举考生就算是那些有了功名在身的文举人听到之后肯定也会感激涕淋。但谁曾想,洪适做好了收徒弟的打算,还自费备下了所有拜师需要的物品,派出家人去找那混蛋来走个过场的时候却被告知,鱼寒很忙最近没空!

  没空?这是什么个意思?莫不是已经被朱熹那榆木脑袋抢了先?可那混蛋不知道朝中有人好办事这句老话吗?不知道程朱理学在大宋根本就不受人待见吗?堂堂当朝正三品观文殿学士想收个嫡传弟子,却被人用如此无礼的借口予以了回绝?要是不小心被人传了出去,洪适的脸面还往哪儿搁?

  不行!绝不能承受这种屈辱!就算那混蛋真是朱熹的弟子,也得想办法让他赶紧改换门庭,别让那榆木脑袋继续误人子弟。在百忙之中抽出了空闲,位高权重有些恼羞成怒的洪适再一次出现在了位于临安城郊外平民聚居区内那个不起眼的小院中,却惊讶地发现鱼寒那混蛋确实是忙得没空去拜见。

  按照官家的旨意跑去武举场上遛达了一圈,紧接着又后发制人应付完了琴心那位大金国十九公主,回家后还顺便把洪适给糊弄得有些羞愧不已,最近不知道交了什么好运的鱼寒却也仅仅是在家中休息了两天就被匆匆赶来的庆王卫士给拧到了工坊之内,开始为另一个针对大金国的阴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而且由于琴心的突然出现,为了不引起金国人的过多注意,鱼寒每天都得起早贪黑,打着各种旗号在住所与工作地之间一天来回跑上个好几十里,就算有体恤下属的庆王给弄了辆破烂马车代步,但这个过程也确实够折腾人的,更别说还得要指导大宋工匠伪造出足以乱真的正隆通宝。

  幸运的因为这次要求比较特殊,庆王给找来的工匠身份也很不一般,说穿了也就是鱼寒在宋代的半个同行。为啥只能算半个同行?这还不是因为被从大牢内拧出来的那些家伙全是职业的伪币制造者?

  一个来自千年后的职业赝品商人,负责指导一群宋代的伪币专家,照说应该是非常轻松惬意的事情。可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就将金国北方的粮价给哄抬到让人无法承受的高度完成所有布局,庆王要求半年之内每月供应的正隆通宝数量不得少于一百万贯。所以,这一次的仿造工作不仅要拿出数量惊人的合格产品而且时间还非常紧迫,鱼寒即便只是主要负责改进工艺及配方,也被累得够呛。

  看着鱼寒每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早出晚归,洪适虽不好意思怒言相斥却是倍感好奇。这混蛋到底在忙什么?问了几次都没能得到个准确的回答,直到机缘巧合下发现护送鱼寒回家的竟然是庆王贴身侍卫,洪适这才恍然大悟,猜到了鱼寒正在从事一项保密要求高且非常重要的大事,也更加坚定了他收徒的决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