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七 坑

  四度为相,蔡京积聚的财富不可计数,宅院自然也是富贵堂皇。

  后院水亭中,蔡京余深相对而坐,冯熙载陪在一侧。

  “嘿嘿,还是太师手段高明,东宫此次在劫难逃!”冯熙载端起酒杯,继续道:“太师为天下士林做主,敬太师!”

  “同饮,同饮!”蔡京满脸堆笑。

  一句话,说明了冯熙载处处与东宫为难的原因。

  通过赵桓在东南的一系列动作,他们看到了太子登基后,对士林的威胁。

  士林是一个泛称,但凡读书人都可以自称士林中人。

  赵桓再暴虐,也不可能把天下读书人杀干净了,不要说赵桓,哪怕秦皇汉武同心协力,也不可能办得到。

  这天下,终究是要读书人来治理的。

  因此,不论什么时候,士林中人的安稳是有保障的。

  但是,安稳地获得一定的地位,是不够的。

  当今,乃是赵氏与士大夫共天下。

  等赵桓上位,这个局面一定被破坏。

  证据就是,赵桓开了国朝先例,杀了文人。

  而且一次杀了二三百,实在是让许多读书人触目惊心。

  原轨迹中,开国朝先河杀文人的什么时候?

  乃是黄潜善谏言宋高宗杀陈东、欧阳澈!

  当时的陈东、欧阳澈有名,但还是小卒,地位不高。

  即便如此,天下也是议论汹汹。

  黄潜善是奸臣,天下共识。

  高宗也是昏君,妥妥滴。

  就是公开喷!

  为平息舆情,高宗次年即为陈东、欧阳澈平反,绍兴四年,追赠陈东为朝奉郎、秘阁修撰,赐钱五百缗、祭墓田四十顷,追赠欧阳澈为秘阁修撰。

  讲真,若非东宫有开封日报,掌握了天下舆论的龙头,怕是赵桓已经被打成了昏君。

  不,不止是被喷成狗,恐怕全天下都要上书,请求换储。

  因为杀文人,已经触及了每个文人的最根本的利益——生命安全!

  好在,东宫属臣能够理解并支持赵桓。

  开封日报火力全开,把太子的行为掩饰为锄奸惩恶,并非与士林为难。

  许多文人鼠目寸光被蒙蔽,蔡京这等老奸巨猾地家伙,如何会被蒙蔽。

  本来就看不惯赵桓,此时又有了为士林请命的理由,当然要干到底!

  同饮一杯,话题继续。

  余深道:“都说东宫精明强干,却不想如此轻易中计,会不会有阴谋?”

  “怕他作甚?”冯熙载道:“此乃阳谋,区区诡计如何应对?

  封地看似美好,然而亲于近而疏于远,太子亲往封地,必然得官家疏远,郓王更得官家宠爱,夺储之事便占尽了上风。

  即便不去也无妨,那幽云之地久离中华,当地百姓不慕赵宋,其地又多胡人,但凡施政疏漏,必然有人揭竿而起。

  群起攻之,烽烟四起,道州如何稳固?

  朝廷花费许多心力收回的道州失于东宫之手,其如何有资格接掌皇位?

  必须退位让贤!”

  冯熙载总结了蔡京的计策并重复了一遍,开始卖弄自己的打算。

  “到时候,让郓王派人去道州,挑拨当地百姓,任凭东宫手段高明,也安稳不了。

  再不济,亦可通知金国,告知其太子对金国的敌意,想必女真人绝不会想看到一个满怀敌意的宋国皇帝出现吧?

  左右道州与金国接壤,出兵也方便,想来女真人是不会愿意坐视不理的。”

  说完,冯熙载得意不已。

  那表情,妥妥地“我厉害吧?快来夸我啊。”

  然而,蔡京、余深两个,只用看弟弟的眼神看着他。

  当然,冯熙载本来就是个弟弟,也不介意,只是不解地问道:“太师,我之计策,可有不妥之处?”

  蔡京摇摇头,没说话。

  余深道:“最近,饱受丧子之痛折磨的董悦往青楼饮酒,偶然听到左近有人议论太子封地道州事。

  一人不无担忧地说道:‘万一女真人得知东宫怀有敌意,怕是不得安稳。’

  另一人道:‘道州境内亦不可不防,万一有小人作祟,怕是处处造反。’

  董悦听了,当即推开怀中小姐,急急去见郓王。”

  “董悦护持郓王督战济州,如何……”

  下意识地脱口而出的话尚未说完,冯熙载突然停下,起身拜道:“兄长教训的是,小弟孟浪了。”

  蔡京笑道:“彦为能够领悟,未来定能有所作为。”

  “全赖太师提挈。”冯熙载恭敬地说道。

  余深说的话,潜里意思就是,计策很好,但是不要说,也不能明着做。

  哪怕是提点赵楷,也要拐弯抹角地来。

  成功了,皆大欢喜。

  万一事泄,蔡京再得赵佶宠爱,也得领着全家去琼州啃香蕉。

  祸乱地方,勾结敌国,图谋太子,藐视皇权,那一条都是罪无可赦的。

  因此,功劳可以不要,锅必须先丢出去。

  还有比赵楷更好的背锅侠?

  至于赵楷掉锅里会不会被煮熟了,其实无所谓的,反正自己是安全的,这比什么都重要。

  也就是三人关系亲厚,余深才指点冯熙载的。

  道了谢,给两人各敬了酒,冯熙载又道:“太师,只要有钱,稳固道州不难,怕是郓王还要隐忍两年。”

  “无妨,待辽国交割第二个州,就可以了。”余深冷笑道。

  “太子天纵之才,一次赚钱三百余万,确实了不得。”

  真心实意地赞了一句,蔡京又道:“然而国用非私用,十个百个三百万也填不满,只是不知道,东宫可能变出第二个三百来!”

  “怕是不可能了吧!”冯熙载语气略带犹豫。

  余深却无比肯定地说道:“东宫必入泥潭,再无翻身之机会!”

  天下奇才多了去了,各地巨富豪商也是无数。

  然而,大多是一代代积累,最终厚积薄发的成果。

  或者就是如同朱勔,忽得重权,不顾体面地敛财爆发。

  或者就是抱住大腿,进入暴利行业生发。

  凭一件物事敛财三百万贯,太子是开了历史先河的。

  但是,诸人绝对不相信,东宫还能拿出第二件相同或者相似的物事来。

  香皂生产技术垄断,受众面广,因此才能做成代理制度,别的都不行。

  比如龙泉酒,天下酒水不计其数,别人有的选。

  赵桓当然不知道三人的心思,即便知道了,只会冷笑着嘲讽一句:“知识限制了想象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