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元府

  上京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聚集在街上放灯,寓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健康快乐,傍晚便见街上已是人山人海,元府更是热闹,府里府外都忙忙碌碌,管家站在门口指挥着家丁挂灯笼。

  “王四,你那个稍微高点”

  “李木,你那个稍微再低点”

  府中后院更是一片热闹,老太太身旁的小翠对着王妈妈道:“老太太这几天心情不错,原先听着二少爷要来,已经高兴的几日没有合眼了”

  王妈手里干着活,停下来说“是啊,老太太好久都没这么高兴过了,咱家二少爷已经五年未回过家了,这次二少爷回家,老太太能不高兴吗”,说完继续干手里的活。

  门口两个丫头扶着一位老太太走了进来,老人已经七十高龄,却步伐稳健,一点也不似七十的高龄。

  边走边说:”王妈,芙蓉糕、马蹄糕、莲子糕都准备了吗?那是彻儿最喜欢吃的东西“。

  “准备了,准备了”。

  王妈是元家的老人了,是元老夫人出嫁时的陪嫁丫头,一辈子未嫁人现如今也已经六十多了,是一位看起来和善的老人,元老夫人本已经不让他干这些活了,可王妈妈是操劳了一辈子的人,本就闲不住,看着老太太高兴,自己也高兴,老太太一辈子为这些儿孙操劳,虽生在官宦人家,可操心一生,不为钱财操劳,可却也没闲待一辈子。

  “小兰,小陶,扶我过去”老太太唤身旁的丫头扶自己去圆桌旁坐着,小兰小陶依言将老太太扶到圆桌旁的凳子上,老太太抬手示意她两下去,两人便行礼告退。

  王妈妈坐到老太太身旁,对着老太太说:“太太,这一晃已经过去五年了,二少爷也已经回来了,兴许二少爷也已经放下当时的事了”

  老太太也已经白发婆沙,历经风霜,却还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

  “王妈妈,老了,老了,不中用了,彻儿离府五年,在垣音寺代发出家,五年不曾踏进上京一步,他是在惩罚元家人,也在惩罚自己,彻儿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彻儿了”

  王妈妈想起五年前的事,心里还是不免胆颤,五年前的少爷也才十三岁,发生了那样得事,心里也不免觉得二少爷可怜,少爷不是五年前的少爷,老夫人又何尝还是五年前那个让二少爷喜欢的祖母。

  “王妈妈,你说彻儿还怪罪我吗?”

  王妈妈看着这个她陪了一辈子的太太,从儿时那个重男轻女的父亲将自己卖掉时,被太太的母亲买进府府后,就一直在太太身旁,五十多年啊,太太曾待字闺中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女啊。

  “太太,二少爷肯定心中也是明白太太的苦楚的,不然也定是不会回来的”

  老太太陷入五年前的回忆中,懊恼自己当年错的离谱,生生弄丢了自己最疼爱的孙儿。

  整个府中弥漫着一股喜气,清风微微拂来,吹动了门口石狮子上的红绸,随着风吹的方向,放肆的摇曳着。

  上京最繁华的茶肆坐落在城中间,二楼最大雅间屋中坐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嘴里轻轻讲着上京的故事,“要说这元家的事,怕是几天几夜都讲不完的,接下来我就给大伙讲讲这大户人家的风流雅事”

  底下已经有人等不及了,催促他“快讲快讲,莫要再卖关子了,耽搁大伙时间”

  茶肆的人和声,催他快些讲,评书者便也不再卖关子,徐徐道来。

  整个大堂无一人说话,只有评书者的声音,大家伙已经被评书者吸引到故事中去了。

  故事完后,人群里稀稀拉拉的传来“大户人家的事也是想不通,可苦了那位二少爷”

  “是啊,是啊,难怪那位二少爷五年不曾回家,定是伤透了心”

  又有人附和“可不是么,”

  也会有人感叹,这偌大的京城,虽权力熏天,却也残酷无比,没有利益的交易,谁也不会触手。

  墙角一男子不屑的冷呵一声,抬头间竟发现他剑眉星目,一双深邃的眸子透出一股冷冽,淡薄的唇角冷冷的吐出一句话“呵,越来越有趣了”,说罢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留下众人一头雾水,在想这是谁,却没有人能在脑中叫出他的名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