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苏州城外,虎丘买卖街,天隐茶肆。WeNXuEmI。cOM

  买卖街上原先的杉皮棚子许多已被簇新的砖木房舍取代,新油的铺门店柱熠熠生光,一些性急的店主,早已在上面贴满了通红通红的吉祥字和春联。

  “红黄乃天朝贵重之物,照例……(1)”

  偶尔有几个穿红袍的官长看了,略皱一下眉头,却终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是啊,快过年了,这天朝万样更新,把年关的日子都给改了(2),倘连贴点儿红字也较真,未免太不善体“天父有好生之德,无所不容,无所不包”的“真天命诏旨”(3)了罢。

  黄畹的天隐茶肆倒还是老样子,不过他和两个小把戏都添了新棉袄新棉鞋,桌椅板凳也都换了新的。天气虽有些冷,但市口甚好,光顾茶肆饮茶聊天的行商坐商、新客老客,自然也多了起来。

  “侬晓得勿?大清水师几番厢攻福山口(4),都叫毛公(5)打跑哉!”

  “吾呢听讲,毛公打上海,洋鬼子见一阵败一阵,城门价也勿敢出,侬讲,真格假格?”

  “千真万确!我堂弟在浦东,亲眼见长毛大旗插在高桥镇上,还说是忠王的二殿下(6)亲领大军呢!”

  “嗯,看来这长毛气候已成,就算灭不了大清,至少也不会给大清灭了罢?”

  “哼,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要么长毛去灭了大清,要么干脆大清灭了长毛,咱也好好生过生计,这见天打来打去的,终究苦的咱平头百姓么。”

  “嘘~~禁声!这里好歹是长毛地界,你这般嚷,留神过你的云中雪……”

  茶肆闲谈照例是没什么主题的,大军远征,官长来得也稀,自没甚闲人理会茶客们的闲言碎语是否犯了禁忌。两个小把戏听得大军在上海处处得势,更是喜形于色。

  黄畹却紧锁着眉头,似乎有些迷惘,又有些不悦。

  “这忠王,唉,这忠王,我那锦囊书写得何等晓白,你怎地还是……”

  他心里这样自言自语着,负手信步踱到茶肆外,仰望着灰蒙蒙的天际。山色迷茫,大团的乌云不住翻卷着,大约要下头场雪了罢?

  “先生,外头冷,进店来罢。”

  一个小厮从背后拉了他一下衣袖,他猛一激灵,回头看店里,已只剩了稀稀拉拉三两个客人,另一个小厮正手脚伶俐地拾掇着桌椅茶盏。

  他点点头,依旧负着手,慢慢往店里走。忽地,他似想起什么一般停下脚步:

  “你二人可知道,忠王殿下识字么?”

  两个小厮茫然对视:他们入营不过半年,连忠王的参护都没见过几个,如何知道这些?

  “闻得李忠王是放牛牧猪出身,如何识得字?”

  一个尖利的声音在店堂里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却是个瘦削尖脸的汉子。

  “胡说!”

  两个小厮齐声喝斥,那人脖子一梗,正待争辩,墙角一个行商模样的中年人却冷笑道:

  “老客这话说得却差了,长毛自己讲得分明,连天王坐上金龙殿前也放过牛(7),这天王的书虽读来费力,文墨却是有的,如何李忠王放过牛,便识不得字?”

  尖脸汉子诡秘的一笑:

  “他识得字也好,识不得字也罢,气数都差不多尽了。”

  两个小厮不知什么叫做“气数”,倒也罢了,黄畹与那行商心里却都不由一耸。尖脸汉子见二人色动,甚是得意,故意压低些声调:

  “二位还不知么?李翰林李大人带了二十万雄兵,日前已到了上海,他们随身携了马尼拉国进贡的六丁六甲炮,在松江一炮便炸死长毛六万六千六百人,连李忠王也被炸得半死呢!”

  他越说越起劲,两个听者却越听越起疑,那行商挠挠头皮:

  “呃,老客,兄弟我说不上见多识广,洋码头也闯过几处,怎没听说有这种炮?马尼拉国也讲六丁六甲?”

  黄畹不住眼打量着尖脸汉子,总觉有点儿眼熟,却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二位听我说,这……”

  那尖脸汉子话才说出半句,忽听外面一阵脚步匆乱,夹杂着由远及近的呼啸声:

  “抓清妖细作!”

  尖脸汉子和行商都是一惊,再不敢多言,转头喝起了闷茶。

  黄畹暗吁一口气,正待打发小把戏出门看个端倪,一个细若蚊足、却十分熟悉的声音忽地传入他耳中:

  “紫诠救我!”

  注释:

  1、天国规定红黄色只许官员按级别穿着,一般人仅允许红布包头,其它一概严禁,违者斩首;

  2、天历和夏历、公历都不同,所以元旦日也不同,天国严禁民间按夏历过传统年;

  3、天国把天王和杨秀清、萧朝贵假托天父天兄的话称为“天命诏旨”;

  4、福山今属常熟,扼长江通内河的要津,清代在此设福山镇,由正二品的福山总兵驻守;

  5、有些士人在太平军久占后私下尊称太平军为“毛公”;

  6、忠二殿下李容发,忠王次子,一说养子,年不过十六、七,骁勇善战,曾以奇兵出敌后大破常胜军,号称“天落长毛”,但性格急躁,曾因此激怒多名忠王部将降清;甲子十四(1864)年春天国最危急时从丹阳反攻福山大胜,奉命退兵往江西,途经湖州时被干王截留,后随幼天王入江西,中途掉队被俘,为清吏陈宝箴私下收养,数年后抑郁而死;

  7、洪仁玕早年流落广州、香港时曾写《洪秀全来历》宣传洪秀全的“神迹”,提到洪秀全在家时曾“牧牛,用助其兄长”,后来瑞典传教士韩山文记录洪仁玕口述成《太平天国起义记》一书也沿用此说法。此时已是天国后期,往来南北的商人知道“洪秀全来历”的已经很多,不像早期那样神秘得甚至清方统兵大员都不敢断定洪秀全是否实有其人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