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搭救死人

  狗蛋见此,又急又气,只好跟随后面紧追不舍。眼见快要追上小田鼠了,可是小田鼠跳上一堆新翻的黄土后突然不见了踪影。狗蛋紧追两步跑上前一瞧,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掉回头没命的逃奔。一直跑到牛身边才止住脚,回转身瞧着坟岗,心仍是呯呯直跳。

  等定下神后,狗蛋便努力回忆刚才所见的场景:咳,怎么撞到一座刚挖开的新坟坑,里面安放着一口棺材。怪事,既然人死下葬,怎么不封土?棺材盖又歪在一旁,死尸全暴露出来。狗蛋虽是胆大,猛然见这阵式,也被吓得不轻,所以掉过头就跑。

  狗蛋想骑上牛尽快离开,但又舍不得将带给母亲的金戒指就这样丢了。稍微思考一下,觉得死人一个,没什么可怕的,便自己给自己壮胆,回身向坟地走去。爬上坟坑一瞧,小田鼠呆在棺材里,嘴上依然含着闪闪发光的金戒指。狗蛋抓了把土块仍下去,希望把小田鼠吓唬上来。小田鼠经一吓,一头钻到死尸头颈下面,等从头颈下另一边钻出时,口中已不见了金戒指。

  狗蛋气得咬牙切齿,顺手抓个土块狠狠朝小田鼠身上砸去。吓得小田鼠在死尸身上三跳两跳一头窜上棺材外向别处跑去。狗蛋见小田鼠蹦去,只好痴呆呆地守着棺材发愣。过了大半晌,终于心一横,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跳下去寻找。

  此决心一拿,狗蛋便双手合掌向死者叨咕:死者别怪!死者别怪!狗蛋是为了孝敬母亲,找回金戒指。不得已过来打扰,请别怪罪我!念叨完后,狗蛋站到棺材头前俯下身,双手伸向死者的后脑勺,把死者头往上抬起。检起头下的金戒指。

  狗蛋没急着离开,而是拿衣服擦拭金戒指上沾染的泥土。忽然听见棺材里有轻微响动,便探出头瞧看,见死者面容有了血色,鼻子像在呼吸。狗蛋以为看花了眼,用手揉搓几下眼睛又瞧,此时死者已睁开眼睛在转动。狗蛋这一惊不小,刚想拔脚逃去,可是浑身瘫软,双脚却像灌了铅一样挪动不开。

  就在这时,只见棺材里的死者动了动头颈,张开口,一个鸡头从他的嘴中吐出来。接着开口说话,声音很微弱,但狗蛋听得清楚。“这位小哥儿,请你告诉我,我怎么躺在棺材里?”

  狗蛋听到死者说了活人话,又见死者不像人们所说的僵尸鬼那样凶神恶煞,稍稍放了心,但还是怔怔的没有回话。棺材里的人又在喃喃自语:“我记得在酒席上吃了块鸡头,一不小心叫鸡头卡住了嗓门,出不了气,过一会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这时候,狗蛋听见身边有人声,抬起头一瞧,周围已聚集了七八个汉子,一个个怒容满面,以为这个小放牛是来顺路盗墓的。狗蛋见身边有了人,胆子大起来,就告诉大家棺材的死人活过来了。众人一听,赶快走近棺材,果然见死者生还过来,忙七手八脚将死而复生的棺材中人搀扶坐起来。一面问:“老爷,您是怎么活过来的?”

  “好像是谁把我的头往上一掀,卡在嗓门的鸡头被挤压出来,我就渐渐苏醒了。”活过来的人断断续续说道。

  大家查看一下棺材,果见了一只鸡头,上面还沾有许多涟液。便说:“老爷,您在酒席上被这个鸡头卡住嗓门,一口气上不来,大家都以为你去了。多亏刚才一声炸雷,真是老天有眼,不然我们就见不着你了”说着一面安排人回村报信,一面将老爷从棺材里搀扶出来。

  刚才大家一见老爷活过来出乎意料,只顾高兴忙活,将身边的小放牛给忘了。直到这时才注意到狗蛋,就责备道:“你是谁家的放牛娃,不好好放牛跑到这里来干啥。难道不害怕么?”

  狗蛋从他们刚才的对话中,心中已明白七分,见人家责怪他,便说:“是我救了你们的老爷,你们不感恩却还来责怪我。”

  “是你救的,你怎么救的?”众人一听吃了一惊,用怀疑的神色问。

  狗蛋见问,便把如何为相公家算出找到失散二十多年的亲身父母重聚团圆,相公如何答谢送了牛和金戒指一事全部抖开。接着煞有介事的说:“我骑着牛经过这里,老远看见坟岗上有一堆新土,上面有一团阳气不散,好生奇怪,就上前来看个究竟。一瞧,见棺材盖没盖,棺材里躺着一人。我就算了一卦,果然算出你们老爷命不该绝,只是被东西堵住嗓门,出不了气。于是我便上前用手将他的头朝上托起。老爷吐出了鸡头,便醒过来了。”

  大家见狗蛋说得活龙活现,句句在理,一个个惊诧不已,又问他何方人氏,姓甚名谁?狗蛋一一作了解答。众人这才明白,原来眼前的小放牛就是早已名声在外的小算师,便一个个跪下来向小算师叩头拜谢。

  刚刚从阴阳界回来的老爷逐渐恢复了神智,回忆起刚才醒来时睁眼一瞧,就见小算师站在头顶前。原是小算师救了他,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好不感动。便拖着虚弱的身体让家人搀着,也要上前来答谢救命恩人,狗蛋忙直摇手说:“不用谢了。我听母亲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只是我想不通,你怎么被鸡头卡住了嗓门儿?”

  老爷见问,怀着惭愧的心情,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段段续续向小算师说个明白。

  原来,这老爷是村上的大姓人家,姓董,家道殷实,生有一个公子。董老爷望子成龙,三年前,请了一位学问渊博的私塾先生来家中给公子授课。这个私塾先生是孔孟之徒,平时行止俱是非礼勿动,非礼勿言,离开之乎者也不说话。为了教公子做得好诗,先生经常不辞辛苦带着这个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村舍,体验生活,寻找好的素材作现场教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