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NL船厂面试

  张正最近发现爸爸经常在家,心想,是不是爸爸担心自己,为了自己故意在家陪自己?

  张正就找机会安慰爸爸,向爸爸表示自己一定不会辜负爸爸妈妈的希望,一定做一番事业。

  张双茂知道儿子的心意,但是他的心事其实并不是儿子,他对张正很有信心,相信张正能穿过这道槛。

  几周以来,张双茂每天如坐针毡,他不知道是该销毁这个监视点、还是继续监视?是撤离还是继续潜伏?

  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有人敲他办公室的门,他打开门,是送货的,给他送来一个礼盒,上面有一个贺卡,张双茂看见贺卡就知道这是组织送来的。

  张双茂回到办公室,打开盒子,里面是一部手机,手机是开着的,上面还有一串号码。张双茂急忙拨号,电话通了。

  “喂,你好。”张双茂先开口问好。

  “我们要出海,你一起去吗?”对面说。

  “这次来不及了,下次吧?”张双茂与对方对上暗号。

  “顺风耳任务已经完成,你变成老鹰飞到布谷鸟身旁。”对方用暗语说。

  “明白!”张双茂知道组织是让他想办法潜伏到NL船厂的布莱尔总裁身旁。

  第二天,一家叫做博闻的猎头公司找张双茂谈,说NL造船厂有一个职位,希望能谈谈,张双茂知道这是组织安排的,就应约去面试。

  NL造船厂招的这个职位是一个采购主管,将负责海上公寓项目的采购工作,直接向副总裁刘衍生汇报。

  刘衍生是布莱尔心腹,跟随布莱尔十五年了,一直负责海上公寓项目,随着海上公寓项目慢慢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海上公寓的产量越来越大,他需要一个懂造船材料的采购主管来帮他把住采购这个关口。

  猎头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三人小组作为张双茂的面试顾问,他们先一起讨论可能的面试环节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再模拟面试。

  经过一周的演练,猎头认为张双茂基本上可以通过面试了就开始约NL造船厂的面试官。

  第一个面试官是NL造船厂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他的问题主要围绕张双茂的性格和习惯,受过特工训练的张双茂对这些问题应对自如,轻松过关。

  接下来是一个采购主管,主要问张双茂对造船市场的理解和相关材料的熟悉程度,张双茂在印度航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五年的时间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轻松过关。

  接着面试他的是公司的大律师,主要考察张双茂对相关法律的知识。这方面猎头公司的辅导给了他很大帮助,也算是勉强过关。

  接下来面试他的是他未来的老板刘衍生。刘衍生看起来60岁左右,个头不高,长了一双鹰一样的眼睛。

  “今后公司最大宗的采购就是你现在所在的公司生产的材料玻璃砖,你认为贵公司的生产能力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吗?”

  “目前年产可以达到190万吨,应该说无法满足你们的生产需要。”

  “我们可能明年的采购量就会达到300万吨。”刘衍生紧逼着问了一句。

  “公司可能在一年内无法提高一倍的产能。”张双茂回答的时候非常冷静,好像在说这是无法改变的。

  “那我们怎么办呢?”刘衍生的两只小眼睛在放光。

  “可以与我们公司合资再增加三条生产线。”

  “你们老板会答应吗?”

  “如果你想挖他的人再建一个厂的话,他会想尽办法来跟你对抗,如果你投资、他管理,我估计他会同意。”张双茂始终没忘记自己的立场。

  “嗯,我会考虑你的建议。”刘衍生继续问:“张先生,你为什么不在政府的企业工作呢?”

  “我以前在风力集团干过10年,公有大集团的大企业病太多,我有些厌倦了,就辞职了。”

  “你在离开风力集团以后的14年都是在私有企业工作?”

  “是的。”

  “你觉得私有企业有前途还是公有企业有前途?”这个问题事先没准备过。

  “私有企业在第三产业表现出的灵活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可是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上也存在很多与公有企业一样的大企业病,但是私有企业的企业蛀虫还是相对少,所以效率要高一些,但私有企业在规模上有瓶颈,传统的股份制公司的规模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好像遇到了天花板。”

  “你知道这个天花板是什么吗?”刘衍生目光灼灼地看着张双茂。

  “我认为投资人的目光短浅造成了企业无法考虑更长远的事情,缺乏后劲,企业经常要照顾股市和股民,从而无法集中精力于发展战略。而国有企业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下比较注重社会效益,所以在长期投入上更有优势。”

  “说得好!在总结了私有企业不断衰退的经验后,四大家族从长远考虑开始联合开发‘海上公寓项目’,你觉得这个项目是不是很有远见?”刘衍生开始面带微笑。

  “当然,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大规模的项目,深受平民百姓欢迎。”

  “我们的试验项目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有好多个几十万人的大项目,相当于一个小城市了,很多居民已经习惯了住在海上的生活,有的人几年都没返回过大陆。”

  “嗯,确实很伟大,我也看过一些报导。”

  “张先生,你对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系统熟悉吗?”刘衍生话锋一转开始问太阳能发电方面的问题了,张双茂对太阳能倒是一点准备也没有。

  “熟悉,我在风力集团就是专门设计风力发电系统的,后来在我天津的公寓四周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完全是我一个人搞的,所以对太阳能发电也有一定认识。”

  “呵呵,家庭太阳能发电系统也是我们采购的一部分,但我们目前采购的主要是海上公寓集中发电系统,相信你看过新闻,那种可折叠的,伸展开来平铺在海面上,目前我们采购的最大面积是四百万平方米系统,这种系统你还没有经验吧?”

  “没有。”

  流衍生这一关也过去,还有一关就是布莱尔。

  “欢迎您!张双茂先生。”布莱尔的普通话已经完全很普通了。

  “谢谢布莱尔先生百忙之中赏光接见。”张双茂还是第一次走进这间自己窃听了三年的办公室。

  “我们这也不是第一次见面,我是你的客户,只是以前面对面沟通的机会不多。”

  张双茂没想到布莱尔一上来就这么温和。“是呀,NL船厂一直是我们最大的客户,要是没有NL船厂也不会有我们公司的今天。”

  “你说我收购你们公司好不好?”

  “不好,如果再引起垄断调查,就会干扰你们的海上公寓项目。”

  “你觉得发展海上公寓目前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觉得是可燃冰的供应,其次是避免政府的调查。”

  “哦?”布莱尔一下子被说中了痛处。

  “由于现在海上公寓项目采取的是联盟的方式回避垄断法的条款,但如果规模继续扩大,总会引起各国政府的注意,”

  “注意什么?”布莱尔被张双茂的敏锐吸引住了。

  “注意到四大财团在联合。”

  “这里也有很多公有的企业参加呀,比如垃圾处理系统就是采购的巴西蒙塔纳公司的产品。”布莱尔一副坦然的样子。

  “可是船体制造、通讯系统、能源系统、动力系统、教育系统、社团组织都掌握在四大财团旗下的公司手里。”

  “呵呵,没想到张先生对海上公寓了解得这么多。那你能说说我们怎么才能不引起政府的注意呢?”布莱尔心里暗自佩服张双茂。

  “我们可以多申请一些保障性住宅项目,目前政府的保障性住宅项目由于地价太高的原因很难推进,连续十年完不成计划,低收入阶层的抱怨越来越强,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既可以与政府搞好关系,又可以拿到政府的低息贷款,同时也给我们的海上公寓增加了客源。”

  “可是这样的项目没有什么利润呀。”

  “可是这个用户群体大,以后衍生的生意机会多呀。”

  “嗯,有道理,不过目前玻璃砖的产能还差很远,可燃冰的供应也不好解决。”布莱尔又开始问了:“你觉得海上公寓再过几十年会是什么样?”

  “我觉得会形成一个海上世界或者一种有种族特征群体,比如叫洋人。”

  “洋人?好,这名字起得好,早在二百多年前中国人就把航海来中国的商人叫做洋人,二百年后的洋人可不是商人,而是平民百姓,对,你说得对,可能是一个新世界。”

  张双茂通过了最后的面试,录用通知书是在布莱尔面试一周后收到的。

  于是,张双茂通知组织派人来拆除了办公室的窃听器,同时也向自己的老雇主提交的辞职书。

  原来印度航海新材料公司的老板专程从印度飞到北京请张双茂吃饭,席间印度老板直接说出了他来找张双茂的真实意图,他承诺张双茂采购返点,虽然提成的比率比原来自己做总代要低得多,但原来中国区的销量并不大,因为NL船厂的几个大造船厂都不在中国,而张双茂作为NL船厂的采购负责人经手的采购量可以达到印度老雇主的百分之七十,如果按照比例提成的话,一年也至少是八位数的可观收入。

  张双茂表面上答应了印度老板的建议,但是他说他并不急需钱,请印度老板帮他保管,等需要时再向印度老板讨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