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神秘的窃听者

  由于张正太出众,所以吴迪的爱情保卫战打得很辛苦,她基本上采取盯人战术,除了上课和睡觉以外,吴迪从早到晚都腻在张正身边。

  有一天张正和吴迪正在图书馆写作业,班长刘松突然来找他,张正和刘松的关系很好,刘松被选为班长后立刻就提名张正做班里的体育委员,张正也没推辞,两个人属于比较默契的那种关系。

  刘松说金融史教研室有个项目想请张正加入,项目的内容是写一本书,书名叫《金融五百年》,主要是讲全球货币一体化经历的近五百年的发展历程,刘松是受金融史教研室主任陈熹之托特意来问问张正是否有兴趣。

  张正以前没写过书,所以感觉有点迷茫,刘松马上就看出了张正的心思,对张正说:“张正,你就先加入吧,跟着开几次会看看,我估计书的纲要陈老师肯定已经想好了,我们就是帮着搜集一些资料,或者承担一部分不重要的章节。”

  张正听刘松这么一说感觉心里有点数了,就一口答应下来了。

  张正以前没有听过陈老师的课,因为陈老师只给毕业班讲专业课,这次肯带着新生写书倒是有些另类。不过对于渴求知识的张正来说这种机会是不容错过的。

  过了几天,张正接到刘松的通知,陈老师选择周末上午在金融系教学楼召开《金融五百年》编辑项目启动会。

  项目组一共有八人,三名老师和五名学生,五名学生中有两名是陈熹老师的博士研究生,一名是毕业班的学生,再有就是刘松和张正。

  张正入学以后听说过陈老师,但今天是第一次见到真人。陈老师看起来快五十岁的样子,一米六五左右,身穿一套金米色的女式西服,一头大波浪披肩发,涂了大红色的口红,脸上的皮肤保养得不错,除了有一点鱼尾纹之外皮肤还很有弹性和光泽,身体微胖、比较丰满,能感觉到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美人,就算现在也能散发出楚楚动人的气息。

  大家在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陈老师开始给大家讲这个项目的背景和目的,张正听得非常入神,他觉得陈老师的知识太渊博了,从货币的起源、到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起、再到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功,被陈熹老师用很简洁的语言串联在一起。陈熹老师在发言的时候还时不时地把目光投向张正,张正在听到陈老师有共鸣的观点时也时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和认可。

  快中午的时候,《金融五百年》编辑项目启动会结束了,张正一出教学楼就看见吴迪在外面等他。两个人说好了中午要去张正家见见张正的妈妈。

  张燕为了招待吴迪早就把午饭准备好了,张燕对吴迪的第一印象还算不错,两个人聊些家长里短的事情还是满投机的。

  吴迪听张正一说起陈老师马上就兴奋起来,“哦,哦,你说陈主任呀,我知道,听说他是咱们大校长的夫人,在好几家大银行挂名当顾问呢!你可真走运,我咋没这种机会呢?”吴迪说着把小嘴撅了起来,又小声嘟囔了一句:“长得帅有什么了不起?哼!”

  张燕被吴迪给逗笑了,开心地哈哈哈大笑了几声,然后笑吟吟给吴迪夹了一块蒸红薯,“吃吧,丫头。”

  “阿姨,我大叔今儿怎么没在家呀?”吴迪发现张正的爸爸不在家,就好奇地问张燕。

  “他爸在通州上班,有时候忙就不回来了。”张燕回答说。

  “这么近呀,那咱俩去看看你爸吧?”吴迪拉了一把张正说。

  “我开车技术不行,刚学会,你行吗?你要是行,咱们下午开车去,让我爸请咱俩吃顿饭,晚上咱俩再回来。”

  “好啊!好啊!我开车行!”吴迪高兴的直拍手。

  暮色降临正是通州运河中心绚烂夜景的开场,张双茂每天这个时候都要走进办公室里面的夹层检查一下窃听器的工作状态。今天下午两个孩子突然来看他,虽然是个意外,他也很高兴,但是又不能耽误工作。

  刚才张双茂刚刚把两个孩子支走,让张正先带着吴迪到楼下逛逛,说自己半个小时后带他们俩去吃大餐。

  办公室夹层里的视角很好,可以一览运河西岸的全景。

  张双茂在那华广场三十五层的这间办公室已经三年了,他表面的身份是“印度航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总代,而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

  他三年前租下那华广场的这间办公室费了很多周折,主要是为了安装窃听器。

  张双茂窃听的目标是在运河对面东岸,外号“雄起大厦”36层西边的一间办公室。

  这层楼的的主人是NL造船厂,总裁布莱尔先生就在西边的这间办公室,布莱尔喜欢看夕阳,同时这里也可以俯瞰运河中心的全貌。

  张双茂使用的窃听器可不是一般的激光窃听器,这个窃听器用不可见光作为光源,有极高的灵敏度和抗噪声的能力,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窃听器。

  一般特工人员装备的的激光窃听器只能窃听五百米以内的目标,这个窃听器是专门按照张双茂的要求定制的,能对两公里以内视距范围内有窗户的房间进行窃听。

  由于窃听目标较远,雄起大厦的摇晃和大风都会使光线偏移,从而导致信号强度不稳,产生干扰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单独研制了一个纠偏系统,即便在信号很微弱的情况下也可以把语音分离出来,除非下大雨,绝大多数天气对这个窃听器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激光从他的办公室后面的夹层穿过玻璃射向一公里外布莱尔办公室的玻璃,反射回来的光速正好也射到他办公室的夹层内,只是已经发生散射,经过来回两公里的路程,一毫米的激光粟已经扩散到一米直径,需要一个一米直径的抛物线天线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把声音引起玻璃的震动还原出来。这个抛物线天线看起来有点像太阳能热水器,一般人看到他都会想到卫星天线或者是热水器,没人会认为他是窃听器。

  三年前张双茂就是为了找一间反射回来的光束基本与发射光束的位置相同的房间费劲了周折,如果找不这样一个房间,发射机和接收机就要放在两个房间,窃听的风险就会加大很多。张双茂给了那华大厦物业管理人员很多好处费,物业管理人员才允许他多尝试几个房间。

  那华大厦在运河的西岸,燃灯佛舍利塔的北面,是一座八十层高的摩天大厦,与雄起大厦隔岸相望。当时张双茂带着一个伪装好的激光器尝试着发射激光,随身带着激光接收机接收反射光,他跑了三座大厦的几十个房间,只有这一个房间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一下就付了五年的房租,而且不需要物业装修,完全是他自己找人装修。

  张双茂按照老习惯先查看窃听器的接收机,再检查发射机,又看了看电源,一切正常,他看了一眼对面的雄起大厦。张双茂跟很多男人一样觉得这个大厦很可笑。

  雄起大厦在高楼林立的五河交汇运河中心显得有些陈旧,但一直是这里最贵的写字楼,主要得益于所处的位置和独特的外形。

  雄起大厦是2014年到2019年间建成的,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她地处五河交汇处,北运河和运潮减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尖嘴,雄起大厦就站在尖嘴的尖上。

  设计者别出心裁,把雄起大厦设计成了一个阳@具的外形,主楼就像一个勃@起的阳@具,而配楼漂浮在主楼的根部的水中,外形酷似阴@囊,很多人戏称这是北京第二大性@器官,第一大性@器官是指央视办公大楼,主楼外形酷似女性的那里,也有点像趴在那里撅着屁股的女人,配楼的外形有点像男人的那里。

  据说布莱尔也是喜欢这个大楼的外形才选择了这座大楼,而且买下了三十六层的永久产权,张双茂得知了这个消息就向总部汇报,于是申请定制了这套窃听设备,靠分析从布莱尔办公室的玻璃反射回来的激光来窃听,布莱尔在办公室的每一句话都被听得一清二楚。因为声音引起了空气的震动,空气的震动带动玻璃震动,玻璃的震动使激光粟震动。

  可是布莱尔从来也没察觉到,张双茂也从来没利用窃听到的录音做过什么,尽管在业务上NL船厂是张双茂最大的客户,他只是按时把窃听录音整理好发给上级,但张双茂心里知道组织监视布莱尔的目的。

  全球货币一体化运动消弱了私有财团的势力,私有财团的命运岌岌可危,当时的摩根集团、哈根那集团、黄氏集团、伊藤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四个私人财团,掌控着世界上八分之一的财富,曾经试图联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由于世界的局势越来越对他们不利,他们开始意识到联合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叫做“精英组织”,经常在一起磋商一些有共同利益的大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精英们看到了一线曙光,起因是越南的一个船厂叫红河造船厂开发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船,确切地说是一系列船,这些船不像传统的船的船身是长的,而是所有的船都是方的,能够互相连接在一起,而船的作用也不是货源、也不是娱乐,而是住宅。

  红河造船公司是越南第二大造船厂,由于经营不善曾经要濒临倒闭。船厂的一个天才设计师提出了到海上发展房地产的理念,建议建造用于居住的海上公寓,由于当时的土地价格十分昂贵,这个设想一提出就得到了董事会的高度认可,于是就开始秘密研发海上公寓,于2065年推出了第一代海上公寓,一共造了16个船体,由于售价仅为当时房价的三分之一,所以很受欢迎。

  伊藤财团的董事长伊藤神智应约参加了海上公寓的下水仪式,当伊藤神智看到海上公寓低廉的价格和独特的制造工艺后心里一亮,回去后召开董事会,要求董事会考虑收购红河造船厂的提案,伊藤神智的这个提案得到了大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支持,很快伊藤集团就成功地收购了红河造船厂。

  伊藤神智在收购红河造船厂后立即在精英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宏大构想,要建立“海上资本主义帝国,最终实现在海上自治”。

  第一个支持他的就是哈根那集团的总裁。哈根那旗下的航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刚开发了一种新材料,叫玻璃砖,材质类似于塑料,但可以通过添加添加剂变性,而且价格要比塑料便宜得多,主要原材料是可燃冰,这种材料非常适合建造海上公寓。

  在哈根那集团的支持下,伊藤神智的主张很快在精英集团得到了高度的赞誉,于是一场宏大的计划开始了。

  由于这个计划超级庞大,所以完全保密是不可能的,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部分是完全公开的,而隐藏在海上公寓项目背后的玄机只有几个大财团的领袖和少数骨干知道。

  当时各国政府一直试图劝说几大财团与国家搞公私合营,可是几大财团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诿,各国政府也担心这些掌握巨额财产的财阀们做出不利于政府的事情,就分别派人秘密监视各大财团的动向,张双茂就是国家安全部派到印度航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卧底的特工。

  张双茂是2070年加入印度航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从业务员一点点坐到了中华区的总代理。这些年张双茂常年在外出差,本来通州距离天津只有2个小时的车程,可是张双茂却不能每周回一次家,一转眼妻子从一个娇媚少妇变成了中年妇女,儿子张正也从一个天真的小男孩变成了健壮的少年。

  张双茂检查完窃听器和录音设备,一看时间也不早了,怕两个孩子饿坏了,就急忙下楼去找张正和吴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