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两封书信

  这一天。</p>

  刘繇府邸中的一桌饭菜热了少说有七八次。</p>

  待刘繇与吴夫人二人身穿单衣,坐在一起用膳时,已经是月色当空,成了夜宵。</p>

  吴夫人贴心的将几只螃蟹打开,并把其中的蟹黄、蟹膏全都放在刘繇碗中,又是心疼又是责怪道:“都怪妾身,夫君快吃些补食。”</p>

  刘繇来者不拒,将蟹黄全都扒拉到嘴里。</p>

  若非是江东的羊肉不好吃,刘繇现在非要点两个腰子吃不成。</p>

  夫妻二人吃着小菜,也没什么顾忌,便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起来。</p>

  说是聊天,其实大都是刘繇在讲自己这段日子的光辉战绩。</p>

  除了因为好面子,没有将自己因为怕死才冲锋的事情告诉夫人,剩下的他都与夫人诉说了一遍。</p>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笮融最后与自己的对话。</p>

  “夫人是不是也以为,我那番话是不是有些太过冷血。”</p>

  吴夫人思索片刻后果断摇头。</p>

  “夫君所言的那些,妾身其实不懂。”</p>

  “只是女子之间常有些闺中话。说是挑选丈夫的时候,一定不要听他说了些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些什么。”</p>

  “妾身愚钝,以为百姓并不会在乎夫君说了什么,而是只在乎夫君做了什么。若是夫君的做法符合正道,自然就会有更多的百姓选择依附夫君。”</p>

  吴夫人这话说的刘繇眼前一亮:“确实如此!想不到夫人三言两语便解了我一个心结,看来夫人才是有大智慧之人。”</p>

  汉代的女性,尤其是贵族家中的女性。虽然说学班昭的《女诫》,但她们的爱情观更多的其实来自于《诗经》。</p>

  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到“及尔偕老,老使我怨”。</p>

  古人的亲身经历让她们对于花言巧语的男子颇具戒心,自然就有了一套清晰的择偶标准。</p>

  现在吴夫人将这套标准套用到百姓选择君主方面,倒还真是巧妙。</p>

  “对了,之前家中来了两封书信,还未来得及拿给使君。”</p>

  书信?</p>

  刘繇有些疑惑:“是谁人写来的?”</p>

  “其中一封,乃是伯符写来的家信,夫君可要观看。”</p>

  “自然!”</p>

  好大儿写来的书信,做父亲的岂有不看之理?</p>

  吴夫人将一卷竹简交给刘繇,而刘繇只看了一眼,便嘿嘿傻笑起来。</p>

  因为竹简第一句话便写着——</p>

  “儿策问父母安。”</p>

  看看!</p>

  没有只问母安。</p>

  而是父母安!</p>

  刘繇猜测孙策在想这封信的开头时,必然是纠结了好久才肯动笔。</p>

  乐呵的看完信,刘繇也明白了孙策是想说些什么。</p>

  原来孙策在求援袁术不果后,就想着私自带兵渡江前来支援。</p>

  只是欣赏孙策的阎象提醒了孙策,如果孙策私自领兵渡江,必然会为袁术所弃,以后袁营中将再无他的立足之地。</p>

  并且,孙策就算能带兵来救,又能带多少人?</p>

  没有袁术的首肯,孙策也就能调动他带去的几百人。</p>

  这几百人,在江东的万人战场上塞牙缝都没用,何必要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呢?</p>

  不光是阎象。</p>

  孙策信中还提及了一人,便是他年少时的至交好友——周瑜周公瑾。</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