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梦回桃园

  数日之后,由刘备口述,诸葛亮执笔,刘备下达了他生命中的最后的两道谕旨。</p>

  一道是正式的诏书,是有关托孤的最终人事安排。</p>

  与真实历史中的永安托孤不同,刘备一共安排了四个托孤重臣。</p>

  以丞相诸葛亮为首,尚书令李严,翊军将军赵云,虎贲中郎将周默三人为副。</p>

  同时命丞相诸葛亮于成都开府,总览一切军政大权。虎贲中郎将周默、翊军将军赵云为辅,协助丞相理事。</p>

  命尚书令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节制永安宫内外军事,提防来自长江下游之敌。</p>

  真实的历史中,刘备只托孤给了诸葛亮,李严为辅。</p>

  如今却多了两个人,一个赵云,一个周默。</p>

  周默自不必说,不仅屡立功劳,最近这些日子又与刘备朝夕相处,深受刘备喜爱,并寄予厚望。</p>

  而赵云加入托孤重臣之列,则令人颇感意外。</p>

  赵云是刘备的元从老臣,在关羽、张飞相继去世之后,赵云是为数不多的能和刘备以半君臣,半老友的关系相处的人。若论资历,他完全有资格当托孤重臣。</p>

  但因为之前赵云不同意东征讨伐东吴,屡次劝谏,惹得刘备大怒,二人大吵一架,闹得不欢而散。</p>

  最终,刘备一意孤行,发动东征。而赵云所部数千兵马却留守于蜀中,并没有跟随出征。</p>

  夷陵战败后,刘备便很少再和赵云说话。</p>

  或许他心里觉得,如果赵云能放下分歧,随他东征,战争的胜负结果还未可知也。即便失败,也不至于败得如此惨痛。</p>

  心里的疙瘩就这么结下了。</p>

  直到数日之前,周默给刘备讲那腐儒罗贯中编的三国故事,里面有一篇,赵子龙白马银枪,于长坂坡七进七出,保护少主阿斗脱险。</p>

  听完这个故事,往事再次浮上刘备的心头。</p>

  刘备掰起指头来,一一细数,那些早在幽、徐二州时期便随他周旋的老部下们,如今几乎已凋零殆尽。</p>

  尚且健在的,只剩下赵云、陈到、刘琰等寥寥数人。</p>

  感怀之际,心中与赵云那郁结已久的疙瘩,也就逐渐解开了。</p>

  没办法,人老了,就爱念旧。</p>

  或许,将赵云列入托孤重臣,作为元从老臣的代表,从这個时候起,就已经在刘备心中埋下了想法。</p>

  说起来,还是周默的功劳。</p>

  周默也从另一个角度,琢磨着刘备的托孤安排。</p>

  按照后世历史学者们对于蜀汉政治派系的分析,诸葛亮代表从荆州时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李严代表刘璋时代的东州派,赵云则代表投奔刘表之前就已跟随的元老派,周默则可以代表蜀中本土势力的益州派。</p>

  四个托孤大臣,分别代表四个重要的政治派系,也算是分庭抗礼,各当一面。</p>

  其中,荆州派自然实力最强,东州派次之,元老派虽已凋零,但只要赵云尚在,亦不可小觑。</p>

  本土益州派实力则最为弱小,毕竟蜀汉是外来政权,首先重用的肯定是从外面带来的自己人。就像东吴孙氏初定江东,最重视淮泗武将和流寓士人,打压江东本土大族是一个道理。</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