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诸侯尽西来

  洛国。</p>

  从姬昭苏醒开始,那道天命的枷锁就清晰可见了,彻底斩破枷锁的方法也已经知晓。</p>

  得到秦王政烧毁《吕氏春秋》的消息后,洛泽心头竟然有些轻松。</p>

  他感慨道:“《吕氏春秋》被烧毁,看来秦国真的要在严刑酷法之下,走下去了。</p>

  秦国的这一套法,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家族研究了整整一百多年!</p>

  再加上其他霸道之法的研究,这世上再也没有比家族更清楚这套法本质的了。</p>

  秦以此兴,必以此亡!</p>

  根据家族推断,如果不作出调整,改变制度。</p>

  一旦天下统一,按照现在的制度,不出二十年,秦国就要陷入崩溃之中。</p>

  除非突然再出现一个强大的外敌,否则秦国必亡。</p>

  既然如此,我们的策略也可以稍微转变。首发网址m.97xiaoshuo。net</p>

  除了在大山之中的小平原上筑城外,还可以分散在楚国边缘的城池,吴越之地有许多地方适合躲藏。</p>

  我们放出了‘亡周者秦,族秦者洛’的谶言。</p>

  秦国一定会在全天下追杀洛国公室。</p>

  我们眉心的圣痕就像是黑暗中的光,无法遮掩,尊贵的象征却要来索我们的命了。</p>

  哈哈哈。</p>

  不过这倒是能为洛人和普通的公族求得生机了。</p>

  因为秦人不会在意普通的洛人。</p>

  况且洛人分散开,难道有人能分辨出来吗?”</p>

  洛国公室纷纷点头称是,的确是这个道理。</p>

  洛氏要做的就是拖时间,拖到秦国自溃就是胜利。</p>

  ……</p>

  “铛!铛!铛!”</p>

  沉闷的钟声响起。</p>

  顺着长长的甬道,秦国群臣向着王宫而去。</p>

  淡淡的血腥味道还没有散去,石板的缝隙之中还在微微的向外渗透着鲜血,颇有几分阴森恐怖的意味。</p>

  这些鲜血都是那一日,追随着长信侯叛逆的秦国士卒的鲜血。</p>

  他们按照秦律,当诛。</p>

  秦王政当然不会为了这些人而违背秦国的律法。</p>

  于是全部被射杀。</p>

  所有大臣经过时,脚步都快了几分,想要快些离开这里,不是害怕鬼魂,而是对秦王狠辣的胆寒。</p>

  众臣脚步匆匆,心思各异,这是长信侯、文信侯伏诛之后,秦王政第一次在王宫大殿召见群臣。</p>

  “吱呀。”</p>

  殿门大大的开着,群臣鱼贯而入,然后寻找坐席,分为左右数列,纷纷坐下。</p>

  所有人都垂首束手,互相之间只以眼神示意,在大殿的帷幕之后有很多道宫人的身影。</p>

  当秦王政来到殿中,群臣跪坐于坐席,直腰收腹,深深躬身,齐声唱喏道:“愿您千年万岁!”</p>

  秦王政的目光从所有人的脸上划过,有的人面无表情,有的人眼中充斥着热切,有的人很是淡然悠闲。</p>

  一副众生相,忠奸难辨。</p>

  但是经历了吕不韦和太后赵姬之事,秦王政已经不相信所谓的忠诚和恩义,他只要听话的臣子,能不折不扣执行他命令的臣子。</p>

  《吕氏春秋》的烧毁这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p>

  秦王政要做万人之上,只有秦法才能给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又怎么可能废弃秦法,而选择所谓无为而治的黄老之说呢?</p>

  不过秦王政今日召集群臣却不是要继续示威,凡事过犹不及,长信侯和文信侯的猝然伏诛,已经让很多朝臣惊惧不已。</p>

  毕竟这些年来,翼附二人的官吏不知道有多少。</p>

  即便秦王政对这些人厌恶,但这场政治风暴不能及时停止,就会影响秦国的大业。</p>

  群臣纷纷等待着秦王政的第一句话,这将决定今天的主题。</p>

  秦王政缓缓开口道:“众卿。</p>

  大秦立国至今已经八百年,从一座小小的不足五十里的采邑,到现在拥有五千里的国土,上千万的子民,难道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吗?</p>

  只能是上天所授予的。</p>

  上古圣王且不赘述,夏商周三代,难道有受命于天却不统一天下的吗?</p>

  昨日夜中,寡人梦到了我大秦的历代先王。</p>

  他们问寡人,为什么即秦王位七年,却没有取得半尺的土地。</p>

  难道是忘记了历代先君统一天下的大愿了吗?</p>

  他们一遍遍的告诫寡人,勿忘秦人东出大业啊!</p>

  寡人讷讷不敢言,从沉睡之中惊醒,但是梦中所历却犹在眼前。</p>

  历代先王孜孜不倦的削弱诸国,无数的才智之士奔走,使得诸国不能联合,最终有了今日。</p>

  寡人认为现在的诸国已经不足为惧,即便还拥有着广袤的国土和人口,但却阻挡不了大秦的铁骑。</p>

  上天已经降下谕令,该是秦人覆灭他们宗庙社稷的时候了。”</p>

  随着秦王政的话,整座大殿凝滞的气氛瞬间消解。</p>

  秦王政的意思他们懂,这是要把吕不韦的事情揭过去,回到秦国一直以来的并吞天下的道路上。</p>

  这是安抚也是告诫,给了机会就好好抓住,否则就不要怪寡人无情了。</p>

  于是群臣各个奋起,纷纷鼓噪着要为秦王政攻取山东。</p>

  “臣愿为王上尽取七国之地,使六王肉袒负荆,前来咸阳觐见。”</p>

  “王上受命于天,当有十二旒冠冕!”</p>

  至于洛侯,所有人潜意识中都没人想过他会投降。</p>

  洛国公室是一定会玉石俱焚的,这是所有人认定的。</p>

  至于攻取诸国,当年白起已经将其中六国打残。</p>

  除非诸国能众志成城,放下所有戒备与秦国交战,否则以秦国的国力,根本不存在战败的可能。</p>

  秦国可以失败一次两次,甚至三次。</p>

  但是山东诸国,只要失败一次,就会将最后的家底打空,踏入亡国的倒计时之中。</p>

  一统六国,置于郡县。</p>

  天子直领天下所有的臣民,一切的权力都要收归到秦王身上。</p>

  经历了如此多风波的秦王政,面对至亲的背叛,再也不会将任何的权力分给其他人。</p>

  诸夏的土地,似乎生来就是要统一的,就像是命运一般。</p>

  每当一个兴盛的强权崛起,诸如秦国,君主圣明,臣子才智用力,一切都欣欣向荣。</p>

  与之相为敌的国家则政治败坏,君主昏庸,臣子有力而不能使,在内部激烈的争斗之中,一步步走向灭亡。</p>

  天才的君主很少生在同一时代,但凡是生在同一时代的,基本上就是分裂不能统一的乱世。</p>

  因为互相之间不能战而胜之,只能均势维持。</p>

  当秦国的铁骑再次向着山东七国发起进攻时,诸国的国中却在内斗,在国家即将要灭亡的时候。</p>

  这些列国之中的贵族还在为了权位而争斗,还在排斥异己,政治清明是保证割据政权存在的第一要务。</p>

  做得到就存在,做不到就灭亡!</p>

  韩国处于秦国东进的要道之上,自然是秦国选择的第一个目标,王翦率领着秦国的大军直直地插入韩国腹心,【盗墓小.说.网最’新。首,发,最,快,更,新,】。</p>

  从申不害以术变法后,韩国就崇尚权术,君臣之间是真正的上下之内一日百战,互相算计。</p>

  在秦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整座韩国都城都笼罩在一片血腥之中。</p>

  投降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p>

  这些贵族将韩王五花大绑,然后开城献给了王翦。</p>

  密密麻麻的秦国大军,望着让人心寒,整座城中的精壮或许还没有秦军人数多。</p>

  秦人很快将这一行贵族带到了正处于中军的王翦面前。</p>

  韩国司马直接匍匐在地上,谄媚的说道:“上将军,韩王在国中倒行逆施,国中之人都痛恨他,愿意和他同归于尽。</p>

  这样的残暴昏庸之人,半分德行不曾有,难道有资格做韩国的王吗?</p>

  秦王政,据说是仁德的君主,秦人都爱戴他,这才是韩人所喜爱的。</p>

  将军您率领着秦国的大军前来,想必是劳累疲乏了,还请入城,我等为秦军准备了美酒美食。</p>

  以显示拳拳之心啊。”</p>

  为了活命,韩国司马几乎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秦国在关东诸国的名声,一向是残暴的虎狼之国。</p>

  在他的嘴中似乎变成了施行王道的洛国一样。</p>

  王翦心情很是复杂。</p>

  天下名将之中,没有不景仰白起功业的。</p>

  除了败给洛武公之外,一生没有败绩,将秦国最后的对手,楚国和赵国全部打残打空。</p>

  若不是突兀的死亡,或许一统天下的功业就在他的手中完成了。</p>

  现在他得到了秦王政的重用,覆灭诸国的第一战交给了他。</p>

  他思索了无数的战术战法,都在韩国贵族的投降之前烟消云散。</p>

  索然无味~</p>

  这就是王翦的感觉,即便是能攻破诸国,但若是全都是韩国这些无耻无能的货色,又有什么价值呢?</p>

  想到这里,望着面前甚至吓得开始哆嗦的韩王,王翦愤怒地一甩鞭子,冷声道:“速速向韩国各城发文,自去王号,献上堪舆图。”</p>

  只有拿到韩国所有的图册,能够掌控韩国的土地和人口,能够收取赋税,摊派徭役,那才算是真正的吞并韩国。</p>

  韩国轻易覆灭,自然让所有的国家都惊惧不已。</p>

  昔年周王室的覆灭,虽然震撼,但毕竟洛国还在,相当于周室还在,列国还没有这么大的反应。</p>

  但韩国覆灭,难道魏国还会远吗?</p>

  昔年白起杀的那么狠,但至少各国的社稷还留存着,列国贵族心中还存在着一丝幻想。</p>

  现在秦国终于撕下了最后的面纱。</p>

  时代变了!</p>

  ————</p>

  诸夏列国大战是一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而争夺霸权的战争。在诸夏大战结束之后,主要大国分割了诸夏的土地,此后数百年之间的战争,不论如何激烈,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家直接灭亡,这主要是担心过激的行为会引来诸国的恐慌。</p>

  在秦始皇亲政的第二年,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选择覆亡韩国,这是具有标志性的时刻,这证明秦国的战略从削弱诸国正式进入到兼并天下的最后阶段。——《周王朝兴衰史》</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